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浅析

时间:2024-05-05

金钟哲 冯丹丹

摘要: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场伟大而深刻的社会主义变革,这场变革以及在这场变革下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一定的前提和条件下进行的,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8-0080-02

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一场伟大而深刻的社会主义变革,之所以伟大又深刻,主要表现在: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一定前提条件下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也为后来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前提和条件

人的主观能动性虽然在历史长河中起重要作用,但社会制度的变迁并不由个人的主观愿望决定。恩格斯说过:“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多变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政治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常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1]同样,社会主义改造下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也是在一定的前提和条件下进行的。

1.国内条件。第一,向社会主义过渡是我国历史探索的必然选择。首先,中国绝不能选择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近代中国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也没有能力担负起实现中国工业化的重任。在对近代历史道路的选择中,中国人民历经多次探索,不论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对君主立宪政体的探索,还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的追求,或是后来中间人士对第三条道路的臆想,最后都脱离了中国实际,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以失败而告终,从而宣布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破产。此外,在资本主义道路上谋求中国工业化,很难摆脱对外国资本的依赖,只会成为外国资本的附庸,更赶不上世界先进水平。其次,中国革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建党之日起就早已明确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只能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毛泽东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曾明确指出:“我们是为着社会主义而斗争。”“我们主张经过民主共和国的一切必要的阶段,到达于社会主义”。[2]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把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正式写进了党章。所以,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的下一步是搞社会主义,这是早已确定了的。第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依靠力量。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我国已经相对强大并且迅速发展,这已经成为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和依靠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主要通过没收官僚资本,使旧中国的主要经济力量集中到国家手中,这个变革已经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当时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相对庞大的力量,明显地表现出对于其他经济成分的优越性,是一支欣欣向荣的新生力量。“到1952年,我国现代工业在工农业的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已有增长。在现代工业中,国营工业的比重已达到60%左右。这表明,我国现在不但有而且已有可能使国民经济走上国家计划的轨道。”[3]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为我国向社会主义制度的变迁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这一经济前提不仅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依靠力量,也是决定性力量。第三,新的社会矛盾是向社会主义制度转变的促进力量。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我国社会生活中又出现和积累了一些新的矛盾。在农村,土改完成后,个体经济成为农村主要的经济成分。当时,个体农民生产力落后,资金相当匮乏,难以维持生产。另外,土改完成后,农民也开始对土改中取得的既得利益不满,如果我们不能帮助农民解决新的问题,带来实际上的利益,就会动摇农民跟着党走的坚定信念。那又该靠什么来满足农民新的利益需求呢?那就是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在城市,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人阶级、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私营经济之间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已经有过几次大的较量。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对私营工商业的限制必然要受到资产阶级各种形式的抵抗。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较量愈演愈烈,以致扰乱了市场。工业化的大规模发展引起这些矛盾的加剧,使党加紧了扩大农村互助合作运动和限制城市资本主义经济的步伐。这就不可避免地把对国民经济实行改造的任务提上了日程,之后新民主主义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的转变也随之提上日程。

2.国际条件。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角度去看,人的认识或者说人的主观能动性虽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起重要作用,但人们不能随意选择一个国家前进的道路,只能在历史已经准备了的现实条件范围内进行某种选择。马克思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4]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留给中国的只有两个选择: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道路本身已由中国的历史所证明是行不通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又对中国在军事上侵略威胁,经济上封锁禁运,并在国际事务中敌对中国;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给予了支持与帮助。从发展趋势看,当时资本主义阵营很不景气,而社会主义国家则充满活力,显示了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这样的世界格局成为促使我们党考虑尽早实现社会主义改造步骤的国际因素。苏联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成绩、所确立的社会主义模式、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深深吸引了中国共产党;再加上苏联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与援助,使得中国也就只有凭借苏联的历史经验,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制度。

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的社会制度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社会主义改造带来了中国历史的巨变,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1981年《历史决议》指出:“总的说来,是我们党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我国今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5]胡锦涛同志也曾指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6]endprint

1.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政治前提。中国共产党先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而后又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建立的同时,政治领域随之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1954年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我国的政治制度正式形成,这是我国根本和基本的政治制度,仍然被沿用至今,并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得以在政权稳固、社会安定的条件下展开。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创造的这个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了。

2.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制度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政治和经济上、中央和地方等方面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其中最根本的是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首先看基本政治制度,历史新时期在一些具体的政治制度上有许多次改革,包括多次进行机构改革,也有对基本政治制度进行的不断充实和完善,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证明这些政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我们至今仍在坚持和发展。其次,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后,我国的经济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济成分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已经占到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的同时,以计划经济为主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也已形成。这种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后,促进了“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这对于改善人民生活、保障社会稳定,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充分证明了计划经济体制在当时是基本符合我国经济建设需要的。之后,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基本经济制度也做出了适当调整,但仍是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制度为主体,国有经济部门仍主导着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仍在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正是这些制度,为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有力的组织保障。

总之,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也是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一次历史性巨变,它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得更好打下了坚实的地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6.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76.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2)[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91.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94.

[6]王新玲.党的八大:50年后的审视与思考[N].人民日报,2011-06-03.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