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5
费光春 李佑国 袁天晶 童蕾
摘要:本文以成都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本科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应用地球化学”课程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在分析课程改革实践背景的基础上,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角度分析该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思路。这些改革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并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应用地球化学;课程改革;资源勘查工程;卓越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8-0122-02
“应用地球化学”是成都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核心学位课程,这是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与技术方法课,对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应用地球化学》是《地球化学找矿》(简称化探)扩展而来,其内容以“勘查地球化学”为主,集成了部分“地球化学”理论和环境地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的精华。本门课程是地矿类专业主干专业课程,在我校已开设了50多年。我校王崇云老师于上世纪80年代主编了《地球化学找矿基础》,该教材以简明扼要、内容丰富实用而在国内有一定影响。2005年,李佑国主编了《应用地球化学》校内教材,从2005年开始,我校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地球化学三个专业一直使用该教材[1]。为了更好地提高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质量,核心主干地学类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尤为重要。作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角度探讨“应用地球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实践效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卓越工程师专业建设下课程改革实践的背景
本次课程改革实践主要依托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兼顾地质学专业和地球化学专业。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在成都理工大学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校最具实力的学科专业之一,2008年成功地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在2011年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国教育发展网2012年全国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等级属于A,排名全国第三;在国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对应学科具有三级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012年一级学科全国评估中名列第三。二级学科是“矿产普查与勘探”,同时配有对应的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依托成都理工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国家级重点学科和“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是以上两个重点学科的主要支撑实体之一。在此平台的基础上,建设有“国土资源部构造成矿成藏重点实验室”,2个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重庆城口—巴山锰坝研究基地和四川省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研究基地),2个四川省省级重点实验室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验室。另外还有国家级地质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矿勘查实验教学中心。该专业设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与国内外的科研院所、地勘单位和矿山国有、民营企业建立了牢固的科研、教学、生产、实践等方面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资源勘查工程卓越工程师专业建设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基本指导,制订并且实施培养“卓越地质工程师”为目标的人才培养质量工程计划,以成都理工大学已有的专业学科为基础,在重点实验室、专业实验室等平台的基础上,以国土资源部和四川省共建为契机,依托地学类重大科研课题项目,着力培养卓越青年才俊。成都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以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应用型优秀地质工程师为己任,培养能适应新形势下国内外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需要,富有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能在地矿企业、科研院所和地方教育部门从事固体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开发、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卓越工程技术人才。成都理工大学作为“西部国土资源人才队伍”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平台和基地,是支撑国土资源部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力量。
二、“应用地球化学”课程内容改革
由于地质学专业、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和地球化学专业的要求不同,本课程的学时数也不同。最高学时为56,最低为32,其中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时最高(56),地质学专业学时最低(32),地球化学专业居中(48学时)。高学时专业,在强调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实际技能的培养,突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尤其强调国际上的新理论,发展新趋势,新方法的使用。而低学时专业,则是主要强调基本理论与实际技能的掌握,避免过深理论的讲解。
1.高学时专业课程内容调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强调传统的找矿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了非传统化探方法的讲授,主要介绍国际上的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以及应用现状。二是增加了部分医学环境地球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的内容,从地球化学的角度讲授元素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生物地球化学与成矿之间的关系。三是增加了多重母体分布特征的数据处理方法与应用。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多重母体分布特征数据处理在实际应用中虽然不少,但是处理方法复杂,学生不易掌握。所以在低学时的专业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常规的、应用更广泛的化探数据处理技术的教学与实践。
2.低学时专业课程内容的调整。由于学时数的限制,着重强调岩石化探、土壤化探、水系化探的教学以及室内数据的处理。根据最新化探规范的调整,降低了水化学化探和气体化探的讲授学时。保证学生在获得理论的基础上,掌握最基本的技能,能满足目前地质工作中化探工作的实际需求。如在水环境与水化学找矿一节中,着重强调水文地球化学异常与找矿之间的关系,取消水环境污染与防治的内容。在生物地球化学找矿中则取消了医疗环境地球化学中的地方病的防治与元素地球化学的内容。
三、“应用地球化学”课程教学建设改革
1.教学建设目标。由于本课程目前仅仅为校级精品课程。为适应卓越工程师专业建设(资源勘查工程)以及其他两门一本专业(地质学与地球化学)的要求,课程建设的目标是三年内达到省级精品课程要求。2014年年底将完成新改版的“应用地球化学”教材将在地质出版社出版,争取三年以内完成不同学时多媒体课件内容的共享,不断充实新的课程资源。力争在2015年出版“应用地球化学实验指导书”,把“应用地球化学”课程建设成为具有一流教学水准和公开示范辐射的精品课程。endprint
2.将科研成果积极融入教学改革与研究活动。项目组成员长期承担与应用地球化学课程直接相关的科研项目,取得了很多创新成果。在定期开展的教学改革与研究活动中,除了开展教法研究,交流教学心得体会外,还要强调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同时了解国外最新的课程发展动态,总结推广教学方法与研究成果。如李佑国教授承担的中国地调局项目《西藏重点成矿带化探弱信息提取及应用》指出,地球化学异常的元素组合、规模与强度对于找矿的指示作用并无明确的关系,在高寒湖沼丘陵区或冻土带,山头上的矿床,随着搬运距离的加大,河流中的地球化学异常只是一种微弱的化探异常。微弱的化探异常对于采样控制程度不够或矿体有一定埋深的矿床有指示作用。同时多元素组合衬值地球化学异常一般与成矿带或矿集区的分布范围吻合,根据衬值地球化学异常、弱信息组合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具有异常特征的采样点数和采样点对地球化学异常的控制程度,筛选并划分出234个铜铅锌金银等多金属找矿远景区,并且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找矿效果。以上研究成果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3.优化教学团队的师资结构与青年教师培养。引进校外地球化学专业或者矿床地球化学专业的青年教师,避免学术近亲繁殖。2011年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引进魏文凤博士,加上原有的费光春博士、李爽博士和老教师李佑国教授,组成了合理的教学团队。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李佑国教授担任年轻教师的指导教师。青年教师实行先助课后上课的原则,指导教师在其助课的过程中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给予指导。老教师在给资源勘查工程卓越班授课的时候,青年教师原则上须再次助课,逐步提高整个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
4.教学模式的改进。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互动,不能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在实验教学中,由于实验内容更多地是化探数据处理的技巧、成图技巧以及数据解释评价,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均很高。这就要求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努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同时在野外填图实习的过程中,野外教学化探采样、采样标记、样品加工处理、样品登记等一系列的化探工作技能,避免了课堂上枯燥的讲解给学生带来困惑。
5.改善实验教学环境。改善更新实验室的硬件软件环境。实验室计算机硬件软件要升级达到实验教学的要求,修编出版更具灵活性的实验教材,并配备化探数据处理的教学软件(Suffer,Grapher和Mapgis)。
四、结论
通过对课程内容、课程教学建设的改革与实践,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和实际动手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应用型优秀地质工程师,为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完美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费光春,李佑国,陈本金,等.新型复合型矿业人才的培养——以资源勘查工程品牌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为例[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2(6):81-83.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