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5
杨永忠 胡月明
摘要:课程是学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课程建设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改革。论文以GIS专业的课程改革为例,分析了当前GIS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改革思路与结果。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8-0126-02
课程是学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学生发展是大学工作的核心要务,说到底,这是一个关乎“培养什么人”的根本性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课程建设这个一直被忽视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原因在于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在经过社会一段时间的检验后暴露出较多问题。其中较为严重而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学生“高分低能”;二是以学科课程为中心的、过于专业化的课程设置既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也割裂了他们对世界的整体认知。高校课程改革已经势在必行。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的GIS专业为例,来探讨GIS专业的课程改革。
一、高校GIS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缺陷
目前全国开设GIS专业的高等院校有100多所。从这些高校GIS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各个高校大都依据GIS特点和师资力量等实际情况设置课程以及课程内容。这些课程按内容特点可以划分为测绘类、地理类、计算机类、地矿类、建筑规划类以及农林应用类。概括而言,高校GIS专业的课程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缺陷。
1.课程结构缺乏完整性。高校GIS专业课程设置文理分科严重,缺乏文理交融,不能够培养通才,与国际上的“通才”教育理念相差甚远。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组织片面强调“学科体系”,专门化分科课程呈现给学生的是一整套线性结构的学科知识体系。这种课程结构既割裂了知识,又割裂了学生的理解力,同时还割裂了知识与个人、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影响了学生认识世界的整体水平和高等学校的发展。
2.课程设置内容陈旧。一方面,课程内容滞后于科学的发展,不能及时普遍地采纳新理论、新观点,对新兴、交叉、边缘等学科的知识,没有合理与充分地运用,使得学生失去了对知识的前瞻性把握,也使得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另一方面,课程意识缺乏国际性。在我国,GIS专业同一院校内部的系科之间、校际之间,乃至国际之间的横向联系被忽略,缺乏与国际、国内学校互相合作来共同推进实践教学等人才培养环节的力度。
3.课程模块之间的联系不清晰。例如,华南农业大学地理信息系统(GIS)专业的课程按照内容为标准,可以分为测量模块、地图学模块、遥感模块、地学模块、计算机技术模块以及基础模块。其中,专业基础课模块之间的联系不清晰,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实践课和理论课分开放在不同学期,实践课和理论课结合不紧密,不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另外,由于教材编写者各自的学术背景和研究角度不同,教材内容也有相当的重复(如《数字地图制图》与GIS的专业概论在基础的理论上的重复),虽然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内容的重复导致课程的独立性不强,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受影响。
二、GIS专业的系列课程改革思路
1.了解社会对高校GIS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当今社会对GIS专业人才的质量——知识、能力、素质有何要求呢?这是进行系列课程改革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通过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实地调研等方法,笔者等相关人员在近年调查中发现:珠江三角洲一带接收GIS毕业生的有关政府机构、科研和教学单位、GIS公司、规划设计院等对GIS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主要有:(1)厚基础、宽知识。包括数学物理等基本理论知识;历史法律等人文知识;管理学基础知识;测绘基础、GIS技术基础等专业基础知识;地图设计与编绘、GIS设计与应用等专业知识;土地管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专业应用知识。(2)强能力。包括具备基础地理数据采集;地图制图(利用多种工具软件编制地图);空间数据库建设;GIS网络建设等方面的应用能力;综合专业能力;组织活动、管理工程项目等管理能力;中英文的阅读、写作能力和口语等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人际交往、攻关等社会能力。(3)高素质。能较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能正确而有效地开展工作;能与他人友好合作;有很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能直面困难和问题;等等。
2.课程目标要注意社会发展、个人发展的新趋势。当今世界,知识生产模式Ⅱ的出现、学术资本主义的兴起、知识民主化进程加快构成了当代大学内外知识的主要特征,对大学课程秩序的冲击具体表现为个性化知识建构成为课程重要目标、课堂由知识传播的场所变为知识交流的场所、传统的学科体系受到跨学科研究需要的冲击,对个性化知识建构诉求以及教学向生活的转移,显示出“个人知识”课程秩序生成的必要性。在课程目标的意义上,“个人知识”可理解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个性化建构、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行动中所采取的独特思路与方法、对知识价值与自我需要的意知、理性信念与情感寄托。据此,大学课程的开发目标包括丰富学术体验、建构专业知识、提升意会能力和唤醒理智激情四个维度。课程是一个开放系统,它要不断地与外界各系统包括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系统进行相互作用。高校课程系统内部结构之间以及高校课程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必须保持开放和交流,使得高校课程处在一个不断更新和提高的过程中。此外,提高选修课比例,可以促使学生个性化知识的建构。
3.系列课程改革要基于专业的特点。GIS既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系列课程改革在注重基础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应用性。这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判断:一是目前GIS正在向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普及,这就决定了基础地理数据采集工作量大面广,有人甚至说:在人们日常接受或传递信息中的80%都是与地理信息密不可分的。二是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在GIS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与一些名牌高校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因此面向“基层”的就业准备、就业取向显然是明智的选择。三是这种“广覆盖、低重心”的就业准备、就业策略便于GIS专业毕业生很好地切入竞争异常激烈的就业市场。endprint
4.让学生参与系列课程的改革。现行课程既反映了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也反映了一些学科专家和教师意见,却唯独缺少对学生内在需求的反映。从课程目标的制定,到课程内容的选择,再到课程的实施和评价,让作为课程主题之一的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把自己的意见、建议和需要适时反映在课程之中,使课程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教师也能得到宝贵的一手资料,并及时修订。
三、系列课程改革探索结果
根据上述的思路,经过相关领导和教师的多次研究认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深受学生欢迎的GIS专业系列课程体系。这个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专业拓展教育课程和实践教育课程四级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课程:必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含廉洁修身),形势政策教育,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语言程序设计,体育,军事理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提升与就业指导。选修:英语选修课程,汉语选修课程,A系列选修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自然地理,经济地理,测量学,GIS专业教育,地图学,数据结构,地理信息系统概论,软件开发基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遥感导论,GIS二次开发,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
专业拓展教育课程:人文地理学,自然资源学,土地资源学,软件开发基础(Java),数字地图制图,遥感数字图像处理,GIS算法基础,网络GIS,土地利用规划,专业英语,软件工程,遥感地学分析,遥感摄影测量,城市规划原理,GIS案例分析,应用统计学,土地调查与评价,GIS开发新技术,GIS原理与应用,不动产评估,全校公选课。
实践教育课程:测量学实验,地图学实验,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数据结构实验,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实验,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实验,软件开发基础实验,遥感导论实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实验,GIS二次开发实验,空间分析实验,测量学课程设计,GIS应用课程设计,遥感图像处理课程设计,GIS设计开发课程设计,土地利用工程综合实践,地理信息工程综合实践,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学科训练(工程和管理),阳光体育,军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参考文献:
[1]徐志强.自由与使命——哈佛大学本科课程改革研究[D].中国知网.(2013-05-01)[2014-09-15].
http://www.cnki.net/
[2]刘星,姜松梅.多目标驱动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26(6):96-98.
[3]张笑盈.耗散结构理论视野下的高校课程群建设研宄[D].中国知网.(2014-04-10)[2014-09-05].
http://www.cnki.net/
[4]王伟廉.课程研究领域的探索[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13.
[5]王一军.从“高深学问”到“个人知识”——当代大学课程的秩序转型[D].中国知网.(2012-05-26)[2014-09-10].
http://www.cnki.net/
[6]杨永忠,王璐,胡月明.以6种合作教育模式培养地理信息本科应用型人才[J].课程教育研究,2014,(23):47-49.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