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5
马建薇 佘明辉
摘要:文章简述了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办学方向与办学方针的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本文从要重视学校的功能管理转到效能管理的模式、要重视各职能部门管理转到整体优化管理的模式、要重视对教育管理过程的行政干涉转到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要重视对教育管理以制度管人为主转到因地制宜灵活多变的管理模式、要重视教育以行政管理方法为主转到行政方式与科学手段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要重视教育为工业社会服务转到信息社会服务的管理模式、要重视教育“单主模式”转到“双主模式”的新型教学管理模式等内容进行了较详细分析,探索创建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现代化改革创新模式。
关键词:教育管理;现代化;改革;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123-03
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教育围绕着要为人民服务、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学方针,教育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现代社会,教育管理现代化是为适应其发展所产生的必然产物,以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教育管理的经验为基础创新的。现代教育管理本身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之中。笔者认为,创建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现代化有以下几个改革创新模式。
一、要从重视学校的功能管理转到效能管理的模式
在早期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学校管理者通常主要是从学校功能的角度研究管理。顾名思义,就是指学校应该做什么。从学校功能划分,可分为学校的教育功能、社会服务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学校管理者的职责主要体现在学校招生、实现功能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考试、各种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学校管理等各个方面。一个大学质量评估和管理往往取决于学校的主要功能的完成。随着社会和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功能目标已不能满足于人们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而学校的效能目标成为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必然产物。这就是说,学校教育管理的作用是要明白怎样做才能更好、更有效,而不是只知道应做些什么。招到学生,并不能证明学院存在的价值,有实验实训楼、教学楼,教师能够按时上课,而且教师能上好课,学生学到知识、掌握好技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办校资源的效能,减少各方面的消耗是最为重要的。现在学校中,尤其是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流行的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教育评价等都以其效能的好坏大小为学校管理行为的基础,充分证明了学校效能管理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二、要从重视各职能部门管理转到整体优化管理的模式
高职院校早期的教育管理常常以分工制为基础作为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的重点。学校管理者要针对出现问题的职能部门,及时找出原因和解决方法。这种管理思维方式被称为“哪疼医哪”。因为这是学校组织的,所以内部分工比较细致,每个部门都相应有自己的责任与职务,各自有拥有不同的职责。例如,学校的教学主管部门,需要拥有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组织的权力,但是对于财务和人事部门,他们没有管辖权力。对人员的培训、任免、招聘、考核以及晋升等的管理都统一归属于学校的人事部门,而学校财务部门只是依照财务制度对其管理的财务事宜进行管理,三个部门只是各司其职,对其之外的事务不过问。虽然这样,分管的管理模式有着专业性强和职责分明的优势,但是一旦各部门之间发生了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或利益上的冲突时,各部门通常为了自身利益,部门之间往往出现扯皮现象,就可能容易导致出现严重“内耗”现象。基于早期的教育管理存在着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弊端,学校管理者应当从重视各职能部门管理转到整体优化管理的模式上来,而现代的管理是以整体目标为依据的。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要从整体利益和需求的基础上出发,如果某个部门和整体的利益产生矛盾和冲突,要以整体利益为大局,防止避免出现本位主义和小团体思想的现象。学校的各个部门都是实现整体目标的重要环节,不可或缺的,各部门之间要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各个部门在学校中担任着不同地位和作用的角色。学校领导者在决策论证时,对重点单位或关键性部门就要实行优惠政策,提供较好的条件。为了从大局出发,考虑整体利益的需要,有些部门就得让步,甚至做出必要的牺牲,相关部门不能计较,服从领导。教育管理中的规划理论与方法、特色管理、对策理论与方法都是立足于整体优化的,这种教育管理理念是现代教育管理的必然结果。
三、要从重视对教育管理过程的行政干涉转到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教育管理,在早期的高职院校,教职工的定位都是在单纯劳动者的基础上。校领导是管理者,而教职工则是被管理者。两者之间的关系,前者指主体,后者只能是被动的。所以,管理中的指挥、控制、检查及监督作用是十分受到学校重视的,也正因此,教职工意见大,常常抵触,从而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校的发展。而现代教育管理中的治学策略是“以人为本”,教职工就是学校的主人,这样教职工们才能有责任感和主体意识。学校的不断成长和壮大都是全校人员共同努力实现的,尤其是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更是如此。一个学校的成长和质量不是靠检查和控制就能实现的。学校管理应明确重点,应将重点放在怎样才能挖掘和发挥教职工的工作动机、主动精神、团队精神以及创造才能的发挥上。教职工要不断自我完善,学校管理中可以通过心理引导的方法来实现,由外部激励转化成内部自我激励。学校要从重视对教育管理过程的监督和检查为主转到以激励教职工的工作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感为主的管理模式,这种变化,实质上反映了管理主体观的变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是现代教育管理的必然产物。
四、要从重视对教育管理以制度管人为主转到因地制宜与灵活多变的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在教育管理当中,往往认为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管理方式就必定可以达到预想当中的效果。但是,这种线条型的思维模式和刻板的管理方式只适合用在常规的、无变化的管理当中,而不适合用在非常规管理当中。现代教育管理认为,教育是在变化着的环境中存在着的,其已经形成的秩序、稳定的状态,均会不断地被变化着的不稳定因素颠覆、破坏。作为学校中的教育管理者,他们应当能够感受到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并根据环境的变化随机应变,调节管理的工作方式和方法。管理者在常规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当中,不应被原有标准模式所束缚,而是应该准备多种方案,从固有的制度化管理中脱离出来,转变为灵活多变、因地制宜的管理模式。endprint
五、要从重视教育以行政管理方法为主转到行政方式与科学手段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的早期教育管理,除了实证的方法,主要采用行政的方法,即通过将政府文件的重要文件和上级的指令及会议后的相关决定,作为一种管理行为的重要依据。职务的地位、权利的大小及各个组织间的利益关系是他们较为看重的。现当代,一些教育管理者的观点是,要坚持法制管理和行政管理的结合,这也是他们认为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任何事物并非是完美无缺的,行政手段也是有其局限性的。为此,管理者要将教育现象和行政手段有机的结合,把管理方面的重点转移到以行政管理方法为主上;要把教育现象和管理行为视为科学研究的对象,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教育现象和管理行为进行预测、评价、测量、诊断,为教育管理的决策认证和可行性分析提供科学根据。
六、要从重视教育为工业社会服务转到信息社会服务的管理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时代不约而至,由此,教育服务必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未来的世界是信息化世界。信息社会打破了工业社会的发展模式,引起了权力和财富分配的变化。信息社会改变了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信息社会还将对人的发展,引发出学习上的革命。在信息时代,信息就是各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生命线,谁缺乏信息谁就会丧失机遇,没有信息就是贫困。由于高职院校教育上的失败,使一些人被社会所排斥(指由于学生素质低,在就业时被一些新兴的职业所排斥);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束缚了学生的发展;教育的专业化和片面性是心理失常的征兆;学生学业负责过重和学生的厌学情绪都已成为国际教育界共同的问题。在未来社会里,每个人不仅能够受到教育,而且要受到最好的教育。因此,教育必须改革。高职院校教育和教育管理如何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当今社会是以信息革命为标志的时代。信息时代以“数字化”形式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教育在“数字化生存”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网络信息化,它能够把智力的“触角”伸向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迅速地反映各方面的变化,进而剖析自我、调整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学习对学生来说,不再是苦恼的事情,而是一种乐趣。每个人不仅能够受到教育,而且能够受到最好的教育。信息网络和多媒体扩大了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个性化的集体教学、虚拟教学和交互式教科书也将不是幻想。只有这样的教师才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七、要从重视教育“单主模式”转到“双主模式”的新型教学管理模式
以“教”为中心,针对其设计并进行的教学活动。此教学活动所具有的优点是方便教师组织、管理以及控制课堂教学活动的进程,有助于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缺点是容易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无法体现出来。针对学生这种表现,我们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来指定相应的教学设计。投其所好的结果是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效提高,成绩明显改善。当然,现阶段的学生自我控制力还不是很好,要求老师要注意学生的动态,做到及时监督与指导。老师要分清楚主导与指导的区别,切记不要“越权”。学生与老师都是教学的主体,不可失去平衡。这种双主模式要求我们老师明确自己的位置,平时要多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虽然他们的认知能力不是很全面,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一些问题。老师不要用自己的思维模式来考虑学生。特别当今大学生的思维活跃,有些有非主流思想。老师要注意处理方式,不可采用极端的方式来压制学生。老师与学生不能分离,但是也不能相提并论。如何将积极向上的方面扩大,将消极影响缩小也成为当今高职院校衡量双师型老师的评判标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育的实质是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高尚道德精神的人才,而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改革模式则对这两方面的教育目标(培养创新能力与高尚道德)的实现均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其中,尤其是高职院校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余胜泉,张建伟.教育技术理论导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惠永正.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3]雷正光.职教课程实务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4]郭惠民.当代国际公共关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基金项目: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教研课题基金项目(MZWJY703)
作者简介:马建薇(1978-),女,福建莆田人,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研究;佘明辉(1965-),男,福建莆田人,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网络通信工程方面的研究。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