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高校《资本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

时间:2024-05-05

王冬梅

(宝鸡文理学院 政法系,陕西 宝鸡 721013)

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高校《资本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

王冬梅

(宝鸡文理学院 政法系,陕西 宝鸡 721013)

高校《资本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精选教学内容和对原著中的理论进行归类分析以解决讲授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地分析问题以避免空洞、抽象和泛谈的缺陷,从而最大程度地凸显《资本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应用型人才;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价值;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和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培养模式向大众化教育模式的转化,教育部高教司在“十一五”期间就已经开始研究“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题,课题中提出所谓“应用型人才”就是能够为社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人才,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我国高校财经类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百科全书,虽然创作于19世纪中期,但它所揭示的市场经济的一般原理、特征和规律,不仅对于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于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完全适用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共产主义的暂时挫折和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活动的加剧,动摇了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备受冷落,高校的《资本论》教学面临着巨大挑战,不仅课时减少,师资队伍结构单一,年龄老化,而且《资本论》原理相对抽象,实用性较弱,这对于追求实用主义,讲究短、平、快的大学生缺乏吸引力。“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品德优、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资本论》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通过精选教学内容和对原著中的理论进行归类分析以解决讲授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以凸显《资本论》原著的理论价值

《资本论》虽然是马克思的主要政治经济学著作,但同时也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运用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基本原理,原著的第一卷、二卷和三卷内容共三百多万字,而目前教学课时仅有四十左右,如果选择其中一部分内容讲解,又违背了《资本论》作为一个“艺术的整体”的宗旨。因此,精选教学内容和对原著中的理论进行体系化、系统化的归类分析尤其重要。首先,打破三卷之间的界限,通过调整教学内容而对其中的理论进行归类分析。《资本论》三卷是以资本即以剩余价值的生产理论、实现理论和分配理论为中心进行阐述的,在第一卷分析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之前,马克思又详细论证了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基本理论劳动价值论,在此之后又分析论证了资本积累理论;第二卷主要阐述剩余价值的实现理论,包括资本的循环理论和资本的周转理论以及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理论;第三卷主要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理论,包括生产价格理论、资本家阶级之间分配剩余价值的理论以及地租理论。三卷内容虽各自独立,但又统为一体。因此,以三卷中所包含的全部理论为授课思路,打破三卷的界限进行理论的归类分析尤为必要,《资本论》三卷中共包含了五大理论,即:商品价值论(包括劳动价值和货币理论)、价值增值理论、流通理论、再生产理论和分配理论。其次,打破章、节之间的界限,通过调整章节的顺序以便于对重点问题集中分析。一是根据集中分析的需要而对章、节进行调整。马克思在分析经济问题时是根据当时的需要从一个角度进行的,而在另一个地方又会根据其他的需要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同一个问题,因此,为便于学生全面、深刻理解,对此问题往往进行集中分析。例如,关于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分析,在第一卷第四章分析货币转化为资本的第一个条件即劳动力成为商品,在第九章分析剩余价值生产时又指出“不是任何一个货币额或价值额在劳动力成为商品之后都可以转化为资本的”,货币转化为资本还必须要求“单个货币所有者或商品所有者手中握有一定的最低限额的货币或交换价值”,在第二卷第九章分析产业资本的循环理论时指出在商品所有者手中的货币额没有达到这种最低限量以前其处于积累状态,而这种状态表现为现实积累即产业资本作用规模的扩大而暂时发生的过程。二是按照马克思逻辑与历史相结合分析问题的方法对章、节进行调整。例如,第一卷分析资本积累问题时,先分析资本的原始积累即前资本主义的积累(24章),积累的结果是提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为雇佣劳动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然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积累(21、22、23章)。分析内容前后顺序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习惯,便于学生全面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下,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的讲解过程中,突出重点、难点、疑点和热点。重点即是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资本论》课程的教学大纲,对重点的卷、篇、章、节进行讲述,如第一卷就是重点,所用课时要占总课时的一半,第一卷中的第一篇和第二篇就是重点,第三篇的第五章和第八章就是重点;难点即对从理论上较难把握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证,如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问题等等;疑点即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某一观点进行质疑、议疑和解疑,如资本家监督劳动的性质,生产方式的内涵界定,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化和相对贫困化问题;热点即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关注理论前沿问题,学习用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如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分析知识产品的价值问题,运用生产劳动理论分析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问题,运用马克思的人口理论分析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等等。

二、通过理论联系实以避免空洞、抽象和泛谈理论的缺陷,体现理论分析的现实意义

《资本论》尽管是工人阶级的“圣经”,是人类进步文化和科学的结晶,但由于马克思毕竟是以自由竞争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分析对象,因此,当前学习《资本论》必须明确两个目的:一是用《资本论》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去探讨和阐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把它上升到理论高度去认识,因为无论是自由竞争阶段还是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并没有根本改变;二是用《资本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去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因为尽管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经济制度上不同,但在经济运行方式上都属于市场经济体制。因此,为了明确体现《资本论》原著课程的教学目的,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必须体现时代性和有效性。时代性就是紧扣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进行教学,有效性就是要夯实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体现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例如,对于经济危机爆发原因问题的分析就必须结合现实进行,特别应该突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发生和发展在经济危机现实条件中的作用分析。在劳动价值论中,马克思分析了货币的职能,认为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发挥为经济危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而从可能性到现实爆发危机需要借助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如果结合2008年以美国为首率先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现实进行分析,重点应该在经济危机爆发的现实条件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坚持一个观点: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不在于是否存在商品经济,而在于经济制度本身,经济危机的爆发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性,这也是马克思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的集中体现。其中信用也在经济危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马克思认为:过度信用对于经济危机的爆发具有导火索的作用,虽然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信用,但信用必须适度。由于追逐价值增值的内在冲动和竞争的外在压力,使得经济主体必须不断通过竞争和信用进行资本集中,随后借助集中起来的资本力量,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其后一百多年资本主义发展史也完全证实了马克思的科学预见。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但危机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有信用,而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但过度信用危害极大,所以应该将信用的局限性和过度信用的危害性作为分析经济危机问题的重点,并分析实体经济危机和虚拟经济危机之间的关系。结合美国次贷危机的导火索来看,也正是由于这一点,从债务危机开始,到流动性危机的发生,再到信用危机的膨胀,进而才会引发成为一场全球性灾难。再如对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问题分析上,应该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把分析问题的重点放在对目前我国劳动力为什么也是商品以及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劳动力商品的实用价值功能上。此外,在分析工资的性质问题时,也要结合我国的现实,通过工资的国民差异性和国别差异性的比较研究,分析目前我国在收入分配问题上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解决收入差距过大所可能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最大限度为在现实中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总之,《资本论》以人为本的经济学说,为我们研究各种当代经济现实问题,提供了其他学说无法替代的理论基础。运用《资本论》,有助于使经济改革目标得到科学合理的解释,利润和经济增长得到全面彻底的揭示,收入分配起到支持鼓励财富生产的积极作用。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3]徐明.《资本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指导作用需关注的几个“瓶颈性”问题[R].国际学术交流报告集,2010,(4).

[4]朱春燕.《资本论》的劳动权思想与“共建共享”和谐社会[J].社会主义研究,2011,(01).

[5]李成勋.要特别关注形成财富的两个原始要素——读《资本论》笔记[J].当代经济研究,2010,(12).

[6]刘新刚,李林英.发展理论视角下的《资本论》研究——寻求理性与价值的现实整合[J].探索,2010,(06).

[7]郑伟林.虚拟资本与经济危机:重读《资本论》[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8]陈俊明.《资本论》的经济危机理论新阐释——以结构与主体分析为视角[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05).

[9][英]戴维·麦克莱伦(DavidMcLellan)著,李智译.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G642.0

A

1674-9324(2014)42-0122-03

宝鸡文理学院第十批教改项目。项目名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资本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王冬梅(1965-),女,汉族,河南济源人,宝鸡文理学院政法系副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