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试论陶渊明的人生美学

时间:2024-05-05

黄向荣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试论陶渊明的人生美学

黄向荣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陶渊明的一生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是别具一格的,他任真的人生态度及由此达到的和谐之人生境界,不仅在中古时期,更对我们当下的知识分子有着重要的启示。陶渊明在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格结构的完美应该让现代人学习受用。处在这样的物欲横流的社会,怎样保持淡定的心境?陶渊明的处世哲学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

陶渊明;人生美学;处世哲学

陶渊明十三年沉浮,后来果断绝别仕途,在田园度过余年。陶渊明的作品描写仕途的禁锢、隐居田园的逸致,抒发对遭遇的不满,既彰显了他对淡然、激昂大气的人生境界的追求,同时也彰显了陶渊明对人生的理解,以及对客观世界和人生旅途的求索,这也是文人陶渊明真我的彰显。无论社会存在还是人生追求,诗人陶渊明在人生旅途中时刻恪守着他对真的求索。有些学者评价陶渊明处事有“颖脱不群,任真自得”的洒脱,也有学者认为陶渊明是“魏晋风度的最高优秀代表”,其实,“竹林七贤”的种种表现让人感觉有刻意斧凿的嫌疑,陶渊明的处事与《世说新语》中士人相比较也矜持了颇多。而陶渊明的倜傥更富有凡人的情怀,离田园的恬静也近在咫尺,陶渊明真实甚至无邪,绝无矫揉造作。

陶渊明入仕当然有先祖功业激励及儒家积极用世思想的影响,但更为直接的原因则是生活的窘迫。在这方面,诗人陶渊明也在作品中表现出来,也毫不避讳,“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这是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的描述。《饮酒》中也有类似的描述:“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立年,意志多所耻。”陶渊明比较直率明确地表示本人想做彭泽令的深层缘由:“以为三径之资。”因为生存的窘迫只能寻求仕途,陶渊明总是直抒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不回避本人的期求,像这样的雄浑大气之美在中国古代文人之中是鲜有的,这其中所反映的率真秉性实在让读者萌发敬意。所以,不管是为实现个人的价值,还是窘迫的生存状态迫使,一个率真、质朴、脱俗的陶渊明跃入眼帘,深入心中。上述表面凡俗的言行与境界不但不会让陶渊明形象暗淡,反而让读者愿意走近他,亲近他,甚至学习他。

“隐”是陶渊明“真”的典型表现。诗人陶渊明曾经踯躅在仕途和隐居的冲突之间。最终由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不得不离开仕途,完全隐居田园。众所周知,两晋六朝时期的中国,隐逸之风大行其道,然而很多人隐逸只是为了调剂生活,获得魏阙与山林间的平衡,如诗人陶渊明一样果断隐居的文人少之又少。东晋年代,各派势力争权夺利,乌烟瘴气充盈整个官场。“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的社会环境与陶渊明的人品秉性是矛盾的。因此当如此“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风气让他失望至极之后,诗人决然摒弃一切浮华、物质和私欲,与世俗社会的竞争绝离,隐居田园,修身养性。综上所述,这与陶渊明的率真恬静的人性有紧密的联系,也是他本人决然走向田园的策动力。我们如果把“率真”描述成陶渊明光辉形象的直接诱因,很显然“和”就可以归纳他人生目标所能及的至高境界。这种境界首先表现在陶渊明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大自然是陶渊明创作源泉。正由于自然质朴,陶渊明不情愿随波逐流,闲居田园最契合作者的天性所属。一旦挣脱世俗的约束,阻碍便不复存在,微风、飞鸟、南山、榆柳、好雨……浑然间陶渊明已化为自然的一部分,享受其中。“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欣然有喜。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陶渊明在《与子俨等疏》的这段话反映出他保持与世俗的距离,全身心沉潜于自然,因此心怡泰然,这种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的境界无人能及。另外,“和”的境界也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上。不食人间烟火,韬光养晦,清高脱俗是魏晋时期的隐士在文人笔下的形象。与之比较,陶渊明也有清高的一面,然而他却不与世俗绝交。虽然回归田园,但还是选择“结庐在人境”,陶渊明人生轨迹不算繁杂,阅历也不算丰富,可他却与三教九流人物交往,包括官场中人,这与魏晋时的一些隐士不与俗世相往来截然不同。而面对非同路人,分歧很多,志不同道不合,面对此时境况,能保持自我形象,绝不冲突。综上所述,我们能清楚感受到诗人陶渊明人际交往的艺术,也就是选择陶渊明可以容忍甚至可以接受的价值向度和路径,一方面维护与他人间的和谐关系,又绝对无损于自我真实的本性。

亲情、友情也是诗人陶渊明一生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仁者爱人”,陶渊明始终信奉,他对家里人爱意融融。即便从官场隐退,他也没有厌弃人世,而是固守亲情,在凡人的质朴的生活中享受人生旅途的恬美风情。岁月如梭,千年已逝,与陶渊明生活的时代相比,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发生,面对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很多人精神空虚,迷茫困顿,无所适从。这种现实,国家相关机构也相当重视,全社会都醒悟到意识形态至关重要,人的精神状态和道德操守关乎社会的和谐、国家的振兴和民族的昌盛。《中产家庭幸福白皮书》是2010年官方公布的,其中反映我国物质生活丰富、经济水平较高的城市幸福指数低于其他地区。由此可以推知,稳定的社会环境及多样的物质生活并没有带来精神生活的安宁与富足。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物欲横流的社会,负面事件已经显现:污染的环境,淡漠的人情,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很多人变得俗气、世故……作为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人,当评判自己的生存环境时需要有一种精神的导引,让纠结在心中的纷繁芜杂的不和谐抛到九霄云外,而今我们从陶渊明的作品中能够深切感受到一种沁人心脾的人生美学,让人醒悟。首先,应该学习诗人陶渊明总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寻觅生活中的美。现代的城市,都市人行色匆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奔走忙碌,鲜有人停下脚步,学会慢生活,努力发现生活中的美丽。我们总是在提向陶渊明学习,绝对不是躬耕田野,闲居田园,学习践行心灵的“诗意的栖居”才是重中之重。千年以前的诗人陶渊明的归隐生活不一定有我们看过他的作品后推想的那样潇洒、恬静、美满,然而由于诗人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从生活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坚持自己的人生法则,不屈从也不苟合,因而能够得到心灵的宁静与精神上的抚慰。此外,陶渊明在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格结构的完美应该让现代人学习受用。物质的丰富和不断更新并没有给我们内心带来平衡。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没有因为各种新媒体的出现而变得紧密,变得心心相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很多人喜欢与别人比较,虚妄的心理让正常人迷失了方向,失去了正向引领。处在这样的物欲横流的社会,怎样保持淡定的心境,陶渊明的处世哲学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我们之所以将陶渊明视作高风亮节的一擎火炬,是因为他有着和谐、健全的人格。陶渊明终其一生不断求索人生的真谛,“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本人十分清楚如何在关键时期不忘自己的信仰,这其中的正能量当然会内化为生活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适者生存,是当今社会的真实写照,陶渊明所带给我们的真实和超脱,必然会让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保持淡定,远离世俗,容纳真情,才能让每个人都能远离浮躁,执着坚持,怀有洒脱的心境,拥有一个更加和谐、健全的人格和一段更为精彩的人生。

[1]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史教研室,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陶渊明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3]戴建业.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李华.陶渊明新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杨悦(1980-),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副教授,主要从事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工作;刘卓(1979-),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科长,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及理论研究工作。

Ⅰ206

A

1674-9324(2014)28-0168-0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