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主体参与 道德教育的应有视角

时间:2024-05-05

朱瑶

(南京晓庄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

主体参与 道德教育的应有视角

朱瑶

(南京晓庄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

当前,一些道德教育单向灌输、空洞说教的现象随处可见,造成学生知行严重脱节,学生多重人格频现。学生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在道德素质培养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充分发挥其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道德行为规范才能被学生乐意接受。在育人环境打造、德育校本教材编写、道德教育评价等活动中发动学生主体主动参与,能激发学生自主教育的积极性。

主体参与;环境打造;教材编写;道德评价

人是道德教育的主体,道德行为规范只有当其被人乐意接受,才能能动地转化为人的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所谓道德教育主体参与,即是指在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教育对象能充分发挥其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自觉摆脱简单服从、唯唯诺诺的被动应付状态,以真正意义上的主人翁姿态参与道德教育全过程。

一、主体参与道德教育的现实因素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成才先成人。素质教育,德育为先,而德育的重中之重是道德教育。但一直以来,道德教育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单向灌输、空洞说教的现象还比比皆是。一些道德教育活动目标错位、缺乏针对性演变成了道德秀;还有的道德教育无视学生多变、复杂的道德品性,居高临下,想当然,造成学生知行严重脱节,“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学校一套,社会一套”,学生多重人格频现。如此,道德教育的根源究竟在哪里?笔者认为,根子在于道德教育对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作用的认识还不到位。学生真正作为道德教育主体参与德育全过程,通过切合自身方式方法内化道德行为这个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得到重视和研究。

二、主体参与道德教育的理论依据

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旨在保护儿童的《儿童权利公约》,这个权利公约蕴含着重要的儿童观,提出了儿童具有“生存、受保护、发展和参与”四大权利。这其中,参与是最高层次的概念,是儿童权利充分体现的标志。因此,尊重儿童的观点,这是涉及到参与权的。任何涉及到儿童的事情,都应该听取儿童的意见。

皮亚杰认为,认知源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活动之中。新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学习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非被动接受。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也是天生的创造者。因此,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罗杰斯强调尊重、关注和接纳:学习的促进者要能了解学习者的情感和意见,关心学习者的方方面面,要把学习者的思想、情感、体验、行为看做教学的主体。

三、主体参与道德教育的途径探究

让学生参与育人环境的打造。有位哲人曾说过:“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校园环境文化是学校的重要特征,浓郁的文化氛围、优美的育人环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更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校园每一处的文化彰显,都应该有学生心灵的思考、巧手的绘制。只有这样,才能让学校精神、培养目标与每一个个体的价值观、道德观紧密联系。

1.听取学生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在设计校训、校风、学风、校徽等内容时,可以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学生参与思考、设计的过程,就是一个鲜活的教育过程。例如,某学校征求学校雕塑标志物,许多学生推荐当地水乡特产莲藕。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老师们发现,学生的提议不是简单的空穴来风,他们对于莲藕的形象、寓意、内涵都有一定的见解。因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对生活的认识,不能低估他们选择的能力。

2.让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参与其中,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展示他们的特长,更可以促进学生把学校在道德教育方面的要求逐渐转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当前,不少学校的校园环境布置,多以写真、彩喷等形式展现,但色彩鲜艳的布置吸引的只是学生的眼球,在学生的心灵上能驻留多长时间呢?记得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我看过了,我忘记了;我听过了,我记不清了;我做过了,我记住了。为此,学校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不妨留有让学生动手的区域,或书写,或绘画,并定期更换,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长此以往,必能起到期盼的教育效果。

3.让学生参与德育校本教材编写。现行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编写呈现了一种全新的教材观,即教材是一个与儿童对话的文本。然而,现行教材提出的话题、范例决不可能涵盖我们所面对的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儿童的生活经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学校和教师应当树立浓厚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这一工作。学校要在教育资源的开发上做出积极的努力,承担更多的责任。德育校本教材的编写,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然而,一本不受学生喜爱的、不贴近学生实际的教材注定走不了多远。唯有让学生参与其中,校本教材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学生也才能以积极的心态主动提升道德认知水平,实现自主发展。如以“忠孝”为内容编写校本教材,可以发动学生仔细阅读古代二十四孝故事,将其改编成适合现代人阅读的二十四孝故事新编;可以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将当地历史文化名人的道德轶事加以凝练;可以组织全体学生搜集发生在身边的孝道故事,开展以“忠孝”为主题的征文比赛,以此为素材编写新二十四孝故事。

4.让学生参与道德教育评价。道德评价是一系列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内化为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学生道德素质养成中重要的催化剂。一直以来,学校对学生的道德评价都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进行的。道德评价的内容、指标、形式完全按照成人的标准来设计。不可否认,这种以教育者为主导的道德评价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学生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必须赋予学生参与道德评价的权利,使他们由被动转为主动,由客体转为积极参与的主体。

5.让学生参与道德评价指标的设计。可以围绕评价项目充分放手让学生思考,听取学生的意见。例如,笔者曾以“爱护环境”为内容发动学生设计道德行为评价指标,学生思维活跃。有的从动作行为层面设计了“爱护花草”、“不践踏草坪”、“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等指标,有的从宣传行为层面设计了“经常建议人们少抽烟、不抽烟”、“提醒周围的人们绿色出行”等指标。学生的思考是多元的,确实我们不能低估他们的创造性。学生经过思考在头脑中留下的痕迹,肯定比我们成人的灌输深刻得多。

6.让学生参与道德评价形式的设计。近年来,一些感恩秀变成了煽情的表演。为了达到预期效果,组织者甚至无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心理承受能力,肆意展示学生家庭痛苦,对学生造成了新的伤害。这样的道德教育只会与期待的结果背道而驰。笔者认为,道德评价的形式决定了学生参与道德教育的兴趣和结果,易于让学生接受的评价形式方能事半功倍。学校、教师可以向学生发放道德评价学生调查问卷,征询学生意见,了解哪一种或哪几种评价方式更适合自己,学生忌讳什么反对什么。教师要做好细致工作,根据学生喜爱按年级分类统计。

G641

A

1674-9324(2014)28-0245-0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