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传播学概论》课堂教学改革

时间:2024-05-05

崔汝源

(黄淮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浅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传播学概论》课堂教学改革

崔汝源

(黄淮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以现实问题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传播学概论》以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为主导思想,运用情景模拟法和案例讨论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以实践能力培养的系统性代替知识培养的系统性。

《传播学概论》;PBL 教学模式;情境模拟教学法;案例讨论法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社会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变化,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与工作能力成为了即时之需。因此,德国、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形成了一种新型高等教育类型--应用型高等教育。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人才已无法适应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的需要。而承载精英教育的老牌、名牌院校培养的人才大多研究性较强,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就此,这种人才需求的变化为创办时间较短、区域优势不明显的新设院校提供了错位竞争的契机。不少新设院校积极寻求改革,突出自身特色,多设置应用学科专业,面向行业培养学以致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随着学校办学定位的转型,课堂教学也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实行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实践能力培养的系统性代替知识培养的系统性,这种课堂教学改革的转变对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理论的学习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理论性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将以笔者所教授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传播学概论》为研究对象,探索应用型大学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

二、《传播学概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多强调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应用知识能力,这使得理论性课程教学遇到了难题,大多数理论课程强调的是知识系统的建构和基础理论的讲解,在课堂教学中难以体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传播学概论》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传播学概论》是一门理论性和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它是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传播学概论》课程主要向学生讲授传播的历史发展、传播的结构、传播类型、受众理论以及效果理论等。传播学作为一个交叉学科,起源于欧美,内容既涉及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符号学等行为科学,又涉及到信息论、控制论、统计学等信息科学。由于其主要理论和研究成果来源于欧美国家,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如果《传播学概论》的课堂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讲述方式上,理论教学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往往只是对基础理论机械地记忆,不能建立合理的实际联想,很难把课堂教育内容和实际建立联系,致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根本用不上,“学而无用”。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不相符的。因此《传播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传播学概论》教学改革新思路

1.PBL教学模式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际上是为了提高学生在现实社会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在《传播学概论》的课堂上把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呢?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PBL教学模式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

PBL强调的是以现实问题为核心,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PBL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PBL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它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PBL教学模式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基于PBL教学模式的特点,笔者在《传播学概论》的课堂上强调以学生自主地解决真实情景的问题为中心,提高学习者有效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思维能力,从而有效地将这种能力迁移到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如何将真实情景置于课堂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主要采取的是情境模拟教学法和案例讨论法。

2.情景模拟教学法 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将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出一个接近于真实问题的情境,选派若干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情景模拟,其他同学进行观察,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提出相关传播理论,引发讨论,总结其核心内容。例如在讲授“符号与意义”这一问题时,教师选派四个学生,两个学生一组,以玫瑰花为道具,分别演绎男生向女生送玫瑰花表达爱意和中共地下党以玫瑰花为暗号接头的两个情境,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在这两组情境中玫瑰花是符号,而其所表达的意义却不同,为什么?从而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即“符号与意义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情境在符号与意义的对应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情境并不一定均由老师制定,学生也可以自主提供素材,这种方式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参与教学的机会。例如在讲授“非语言符号的类型与功能”时,教师将学生分为八个组,学生自己设置情境分别演绎眼神、距离、服装、气味等不同类型非语言符号在传播中的作用,这种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参与性,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较为抽象的内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情境模拟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学生都被纳入到课堂这个具体的环境中,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有效地创造教学情境。从而实现PBL教学模式中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合作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双方实现有效互动。

3.案例讨论法 依据PBL教学模式的思想,案例讨论法也是笔者在课堂上使用的主要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为具体、生动的案例,从而以案例的形式把学生置于鲜活的现实问题之中。针对案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使学生在讨论中总结出相关理论。案例讨论法在《传播学概论》课程中的运用,有助于增加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以及理论的理解。案例讨论方法在课堂上的使用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案例的选择;二是讨论的组织方式。

由于《传播学概论》课程多开设在新闻专业、传播专业、播音与主持专业等,这些专业的学生需具备一种专业素质,即关注时事。因此在案例的选择上要注意时效性,不能一个案例用十几年。同时,教师选择的案例应当与课程的基本理论融为一体,教师在案例中提出问题,学生在案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得案例与课程内容的讲解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例如在讲授群体传播中集合行为中,笔者并没有以群体传播的概念、群体传播的特殊传播机制等一些理论知识为出发点,而是以发生在2011年的抢盐风波为案例,首先把学生置于真实的情境中去,让学生主动了解抢盐风波发生的整个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抢盐过程中个体的行为、情绪如何受到群体的影响,以及“碘盐防辐射”和“碘盐库存不足会涨价”这些谣言是如何产生的,从而引出群体传播中的两个重要问题即群体传播的特殊传播机制,以及流言和谣言产生的社会环境。以时效性较强的案例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传播学知识,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讨论形式的组织对于案例讨论法的有效实施至关重要。PBL教学模式强调以“合作学习”为课程运作模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由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传播学概论》上如何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笔者主要采用把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的方法。

学习小组的建立既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传播学概论》课程内容的需要。传播学作为一个舶来品,它的核心理论都是由欧美的学者提出的,可以说到目前为止,中国学者还没有提出经典的传播学理论。因此《传播学概论》课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多是建立在西方的政治文化背景下,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这些经典理论会出现一些变化,这些变化是教材上没有的知识点,需要通过讨论来学习。同时,传播学的经典理论多提出在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前,而我们知道现在大众传播中主要的信息传播平台就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学《传播学概论》不可能不考虑新媒体,而传播学的多数经典理论缺乏对于新媒体的研究,这就要求教师要补充关于新媒体的内容。针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发展性,讨论是理想的学习方式。因此建立学习小组,学生展开讨论是《传播学概论》本身课程内容的需要。

同时,建立学习小组,学生展开充分地讨论,实现“合作学习”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学习小组的讨论分为课外与课堂两组形式。讨论的有效实施需要学生在课堂外阅读相关书籍,搜集相关资料,学习小组可以把讨论放在寝室、餐厅等日常生活场所,在讨论中充分的预习,增进小组内的合作与交流。课堂上,教师引入案例,各学习小组展开讨论、辩论,既符合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促使学生把传播学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又培养了学生批判思维的能力,在讨论与辩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驳斥他人的观点,这种思维方法的培养学生将会受益终身。同时,在案例的讨论中,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得到提高。

案例讨论法在《传播学概论》课堂中的应用可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合作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四、结语

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要求抓住学生未来职业领域的实践性特征进行教学,作为理论性强、实践性弱的《传播学概论》课程,PBL教学模式的引入,促进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提高,在真实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而教师成为了知识建构的促进者,而不是形成者。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笔者认为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学不能致用”的问题。

[1]杨先起.《传播学概论》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模式初探[J].新闻世界,2009,(9):188-189.

[2]宫京成.新闻学专业理论课程“讨论课教学模式”初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9):137-138.

[3]阎敏.应用型大学广播电视专业教学与课程改革新思路[J].课程教育研究,2012(10):43-44.

G642.0

A

1674-9324(2014)28-0276-03

崔汝源(1986-),女,河南遂平县人,黄淮学院,助教,文学硕士,政治传播与新闻教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