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理工科高校生物类专业就业影响因素及对策

时间:2024-05-05

孙宝成,郑翼飞

摘要:国内的生物类行业迅速发展,促使高校培养了大批生物领域人才,在满足了国家需要的同时,又使理工科高校生物类的本科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本文阐述了生物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针对其就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如何改善这一现状提出对策。

关键词:生物类专业;就业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8-0206-02

生物科技经济发展起来是必然趋势,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现代生物技术一直被应用到医药研究及医药产业,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成效最显著、发展最迅速、潜力也是最大的一个领域[1]。生物科研人才近年来一直是国际人才竞争的焦点之一。我国目前无论是生物类的研究人员,还是生物产品开发的人才,都存在不足。另一方面我国与生物相关的教学、科研、开发、管理等机构有200多家,涉足生物领域的上市公司近160多家,由此看来生物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颇具希望。

一、目前生物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

2013年6月出炉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因就业率低且薪资低,生物类专业连续3年成为“红牌专业”,高校理工科生物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很大挑战。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对46所高校生物类专业1998~2002年本科毕业生去向统计[2],读研率为10%~70%不等,大多数为25%;就业率为30%~100%不等。谢倩对上海地区三所高校生物学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1999~2002年,考取研究生23.43%;从事教育行业30.46%;出国14.14%;从事生物方面工作在11%~13%之间;9.04%的生物类专业毕业生走入社会后无法就业[3]。目前社会上生物类人才供大于求(尤其是一般本科毕业生),企业提供的岗位不能满足就业需求,就业困难的就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二、生物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

1.本科层次毕业生人数过多的影响。生物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近年来我国掀起一阵生物热潮,我国的各大院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00多所院校设置了生物类专业,每年各高校的生物类毕业生达到几万人,由于人数的迅速增多,以及我国生物产业化的程度较低,再加上其专业的局限性和一些教育形式的缺陷,造成了生物类专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暂时性过剩现象[4],使理工科生物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成为一定难题。

2.企业的规模和资源限制。生物领域是实践性强、更新速度快的复合型高新技术领域。特别是医药生物产业,更是现代生物技术中各种实验手段的集中应用,新兴技术在产业中迅速推广。虽然目前国内冒出许多生物公司,但是国内的技术体系则仅仅是个雏形,大部分都具有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特点。生物行业具有前期投入大、风险大的特点,按照中国国情,短时间内无法形成大规模的生物产业集团。需要的人才少,导致新的毕业生投身于生物行业的建设受限。

3.生物行业用人理念的偏差。一些生物行业在用人理念上存在偏差[5]。首先缺乏合理的用人规划,存在学历歧视,片面追求高学历,过分关注文凭,造成人才的浪费,且所招人员不一定能够满足岗位需求,也造成企业的浪费,同时也加剧生物类本科生就业的困难。其次,很多生物类企业存在性别歧视,即使男女生同等条件,甚至男生的条件不如女生,他们也愿意接收男生,不愿意接收女生,造成女毕业生的就业更加困难。再者还有工作经验、户口、家庭背景等,无形中使就业压力升级。

4.毕业生自身的条件限制。大部分企业要求生物技术本科生具备这样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一是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如生物类专业特有的学科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酶工程。二是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三是实验设计和实验分析能力。四是动手操作能力。五是科研创新意识。但是真正能达到这些要求的毕业生不多。企业除了专业能力外,往往还要求本科毕业生有以下方面的能力和品行:一是适应新工作快;二是有一定的计算机、外语能力;三是做事谨慎、细心、耐心、虚心请教;四是吃苦耐劳、随机应变;五是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六是有较好的人际交往和待人处事能力;七是综合素质较强。这些能力和素质要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培养,但是很多毕业生在校时没有或不注重这些方面的培养,待到毕业找工作时处处碰壁才发现自己这些方面的欠缺。

三、实现理工科生物类专业本科毕业有效就业的对策

1.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加强个人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加强几种能力培养:一是认真掌握专业知识;二是学会阅读各种专业的文献资料,自主设计实验,多动手操作,将实验技能锻炼好;三是学会在学习中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四是积极参加各种能力培养活动,增强个人修养及思想素质;五是有意识地拓展专业外的能力,如计算机应用、外语、交际能力等。

2.改进高校对生物类学生的教育培养模式。高校人才培养应朝“专业教育+通才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的模式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学校的学科和专业结构,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加强专业课的教学深度,加强实验的开放性,让学生更多的独立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和分析实验,做实验报告或论文等;合理增加实习时间;多开展培训和竞赛活动,加强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素质能力等;做好就业指导,使就业工作形成系统的理论指导和专门化、专业化的工作程序,就业辅导不仅应发挥行政管理的工作职能,而且应充分地将就业辅导、就业咨询、就业教育、培训及心理辅导与治疗结合起来,使就业指导工作的层面更有深度、广度和力度[6]。另一方面重视创业教育。毕业生不仅仅只是一个被动的求职者,更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职业创造者,实现独立自主创业。

根据生物类专业的专业特点和目前行业的发展态势,学生自主创业具备一定优势。所以,我们提倡就业是基础,敬业是保证,创业为最终目标,给创业教育以应有的重视,把被动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思维。揭开创业的神秘面纱,让学生不再对创业觉得力所不能及,将创业行为与专业、行业优势相结合,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身上的专业技能、掌握的创业政策、信息,构成创业资本。

3.企业和学校合作,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企业应有效扩展招聘空间,建立企校合作培养机制应充分评估本科生的能力和可塑性,增加就业机会,如增加招聘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消除一些偏见影响,多给学生锻炼和展现的机会。同时,可和学校合作建立产学研的发展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使学生能更快地学会把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中去,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去进行实践,配合学校一起把学生培养成更适合企业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忆,思梦,张树辉.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就业形势分析[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2,(27).

[2]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学科战略发展报告[Z].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05:20-21.

[3]谢倩.生物学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调查和对高校生物教改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3,(S2).

[4]师海荣.生物技术迅速发展与生物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6,(2).

[5]詹萍.关于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J].职业时空,2008,(11).

[6]狄成杰,朱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建议[J].经济纵横,2006,(11).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大学生学习行为失范成因及对策研究”(JG13DB017)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禹(1981-),男,汉族,辽宁辽阳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