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宏观视角下的现代中小学教学管理探究

时间:2024-05-05

成建新

摘要:本文从宏观视角出发,讨论现代中小学的教学管理问题,在中小学的教学管理上,所有的工作都应该从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课程体系、课程评价进行。

关键词:中小学;教学管理;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019-03

在学校的管理中,起到核心管理的是教学管理,教师在学校教育及教学质量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教师管理便成为了教学管理中重要的一项。教学管理可以分为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两部分,本文主要分析内部管理中教育教学是如何调节教师授课中的积极性,以及完成学校在教育教学中的目标。

一、现代中小学教学管理的特点及缺点

从管理学角度,现代中小学的教学管理采用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以及行政管理的模式。在教学管理中,无论倾向哪种管理模式,在教学管理上都明显地表示出科层式的管理特征。科层式管理即为以工具为合理性目标、讲究效率和功利管理的模式。科层式管理模式,相对其他管理模式而言,具有细致的职能分工以及层级划分,由于在管理中可以实现效率性及专业性,所以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拥有很高的评价。正因为这样,科层式的管理模式被应用到了中小学教学的管理中,但是企业管理和教学管理在本质上具有很大差别,例如工人劳动和教师劳动、企业产品和教学结果之间的区别。在教育中,科层式的管理,采用了各种繁多的规则对师生劳动进行分析、评价,这便引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随着教育改革,科层式管理模式在教学的管理上也日益暴露了本身的弊端。

1.过分强调等级和权威之间的关系。在教学管理中,过分地强调等级和权威之间的关系,但是这样会造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间气氛紧张,妨碍了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性,权利的划分使大部分的权利集中,容易产生独裁的行为,不利于教师发挥主体精神。

2.细致的职能分工以及层级划分。在教学管理中,职能分工越细,越容易出现管理机构膨胀的问题,并降低工作效率。学校内,细致的职能分工使各个科室之间得不到平等的沟通,造成多头管理的现象,极易出现人浮于事和超编的现象。由于专业化的分工,造成了管理部门的单一化局面,并不利于教育管理中基础教育的改革,使教学管理出现紊乱及僵化的现象,影响了教学管理的效率。

3.严格规章制度的制定。教学管理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并且过度约束着教师。一些学校为了约束教师的教学行为,不断地对规章制度细致化,却在教学管理中产生了形式主义。另外,过度地约束教师行为,以及严格的制度极易产生强制性的氛围,损坏了教师在工作上的创造性,并影响了工作的效率。

4.在教学管理中忽略以人为主体。现今的教学管理中,非人性化的管理造成了管理效率的下降。中小学教学管理,往往都使用刚性的制度和严密控制以及监督等手段,严重地漠视了人性化管理,影响了教师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以及创新性。

通过分析得出,科层式管理模式在中小学的教学管理中,尽管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却忽略了人性化管理。科层式管理所存在的弊端逐渐地显现出来,已经不能适应教学模式的发展,所以现在就需要一种全新的、重视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二、人性化管理模式的产生

我国正面向全国试行教育改革,在新课改中核心的内容即为课程的实施,在课程实施中,教师是关键的一项。需要教师在工作的方式、教学策略以及角色等方面进行改变,但是现今的中小学在教学管理的模式,没有给教师提供一个可以实现改变的环境。学校的管理者一方面要求教师根据新课改进行课程的教授,另一方面又使用传统管理模式,即经验管理、科学管理以及行政管理的模式约束教师。管理者设定严格的制度以及细致的分工,对教师进行评定,使教师在工作中过分地注重结果,追求科学性、精确性,这种管理模式并不利于新课改的实施。随着新课改的推广,学校的管理者也越来越重视教学管理这一问题,并开始把“以人为本”应用到教学的管理中。

“以人为本”的思想很早就产生了,但是把它应用到管理中,是在上个世纪哈佛大学教授G.E.梅奥在“霍桑试验”后,一部分管理学家认识到了“人”在生产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随着相关理论及研究的发展,“人际关系理论”被19世纪的哈佛大学教授G.E.梅奥等人提出,同时将Fredrick Herzberg(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发表的“双因素理论”和心理学家Abraham H.Maslow(亚伯林罕·马斯洛)发表的“层次理论”进行了推广。在20世纪末,知识经济以及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使人在生产方式以及思想上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社会的生产中,开始发展人的个性化、自身价值以及创造的能力等,企业间的竞争演变为人才竞争,“以人为本”成为了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并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总之,“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应用,可以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中的弊端,使新课改的中小学教学管理可以更好地进行。

三、教学管理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教学管理中,如何合理地构建课程体系,成为了学校在教学管理中需要首要解决的问题。我国很多的学校都受到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系统影响,大部分的中小学在课程体系上都缺少关注度,及一定的研究,在课程管理中表现出了很严重的依赖性以及从属感。课程体系的构建,可以扩大我国中小学在办学上的自主权,但是也要求学校的管理者具有很高的能力。本文从四个方面对中小学的课程体系构建进行了分析。

1.依据培养目标进行。我国的《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从六个方面划分了课程培养的目标。根据上述的分析,从规章制度或者法律法规,都对课程在设定上进行了限制,所以在构建课程的体系中必须把培养学生作为重点来进行。

2.在学校教育中国家课程以及地方课程必须同时进行。国家课程指国家内规定的课程,可以在学校内很好地体现国家意志,是学校教育在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地方课程指省级的教育行政部或者授权机构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发出具有当地特色的课程。在学校中,进行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实施,是课程管理中主要的任务。

3.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也是“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可控资源进行课程的开发。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衡量一个学校办学的理念、管理能力以及教学的资源等。在教学管理中,需要合理地结合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使三者可以相互补充,扬长避短。在管理层面上,校本课程可以很好地显示出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所以应该建立起符合本校课程的评价机制,使校本课程在学校内最大限度地发挥本身的特点。

四、以课程评价的实施为重要手段

在教学管理中,需要加强监控管理以及适当地进行课程评价,这样可以达到监控课程质量以及引导教师行为的目的。在中小学课程评价的实施上,需要做到以下几点:课程的评价需要贯穿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上,例如,教师、教学方法、手段、内容、条件以及教学反馈;课程的评价,主要具有发展及甄别的功能,为了实现这两个功能,需要在构建课程时予以评判以及甄别的功能;课程的评价需要以人为本,尊重个体的差异,并达到激发个体的目的,实现个体在责任和自主上的统一;明确学生在课程的评价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在价值判断中把学生当作主体。这样可以侧面衡量出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创造了利于构建的环境,是否可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中的主动性。

中小学的课程评价,存在很多的弊端,主要有:过分地强调了甄别功能,却淡化激励与改进的功能;缺乏研究及系统规划的深入性;过度地重视课程评价的结果,却忽略了课程评价的本身价值;不具备一定的针对性,不能体现出学校自身的特点;过度地重视领导、专家以及同行的意见,忽略了对教师的认同以及学生课堂上的感受;过度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基本技能,但是忽视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文中所提出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的课程评价,需要各个学校高度重视,并提出解决方案。

1.为课程评价的实施达成共识。需要通过认真的学习讨论,让学校的管理者及教师了解中小学进行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教学中需要学校、教师、课程以及学生以课程评价为主,创造出适合课程评价实施的氛围。

2.构建出分层课程评价的体系。学校需要构建起精品的、优秀的、合格的课程,并实施三级课程的评价系统,以合格的课程为评价系统中的基础,优秀课程作为中层面的要求,精品课程作为高层面的要求。通过分层表现出课程评价的独创性以及示范性。

3.制定课程评价的标准。课程评价的标准需要表现出国家课程在教学管理上的要求,也需要显示出中小学的办学理念及思路。反映出各区域不同的特点,并尊重个体的差异。

4.完善课程评价的步骤。课程评价的步骤,可以分为申请、评审、公示以及整改思路,这使课程评价在实施中具有公平、公开及权威性。

中小学的教学管理是渐进的、动态的过程,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课程体系、课程评价的工作,需要各个学校不断地努力,同时也需要教学部门及社会给予大力的支持,这样,中小学的教学质量才可以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韩云洁.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学管理[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6(11).

[4]韩延伦.对当前中小学学校课程管理改革的思考及建议[J].当代教育论坛,2006,(4).

[5]韩园园.关于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信息化(学术版),2006,(3).

[6]洪流.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中小学教学管理中的运用及思考[J].科教文汇,2010,(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