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个性差异的日本中小学教育改革实践研究

时间:2024-05-05

李润华

摘 要:个性化教育是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注重学习者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成为各国的广泛共识。文章通过对日本个性化教育的实施途径与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学校教育理念的转变是个性化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教育管理的“去行政化”“去形式化”是保障个性化教育顺利实施的基石;课程改革应从统整的视野体现学生个性发展思想;实施“基于个性差异”的有效指导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日本;中小学;个性化教育;实践

个性化教育是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纵观数十年来世界各国个性化教育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东西方国家存在显著差异。西方发达国家多因教育价值取向出现严重功利化的趋势而呼吁个性化,东方国家则因为教育管理体制的统一性、教育教学的同质化现象严重窒息了教育创新的活力而倡导个性化改革。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叶,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就相继发表了四份咨询报告,对学校教育的划一性、刻板性和封闭性进行了强烈的批判,主张实现教育的“自由化”“个性化”与“多样化”。日本与我国同处于东亚文化圈,两国文化趋于同质性,故而研究日本基础教育阶段的个性化教育改革,对当前我国实施的“因材施教”“人人成才”的素质教育改革的探索实践有着重要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一、日本个性化教育改革历程

在全球教育信息化的大浪潮推动中,重视差异、尊重个性成为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长期以来,日本的高压灌输型教育方式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20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把培养人的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作为二战后第三次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自此,日本的个性化教育开始步入全面发展时期。

1984年,日本政府依据《临时教育审议会设置法》,设置了首相直辖的教育改革咨询机构——临时教育审议会(1984~1987年)(以下简称临教审),开始规划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政策。临教审接受时任首相中曾根康弘题为“为使教育适应日本社会变化和文化发展而进行的各项改革的基本方针”的咨询,在其存在的4年间,共提交了《关于教育改革》的四份咨询报告。临教审为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确定了基调,即倡导教育自由化论,主张实现教育的“自由化”“个性化”与“多样化”。由于临教审直接隶属于首相,其所公布的一系列教育改革方案具有改革力度大、涉及面宽和政策性强的特点,直至今日仍深深影响着日本的教育改革。

1985年6月,临教审提交了以“21世纪教育理想状态展望”为主要议题的第一份咨询报告。报告对中央集权型的教育行政的僵化弊端和学校教育的划一性、刻板性和封闭性进行了强烈的批判,指出了教育上的整齐划一所产生的弊端,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基本思想,确立了“重视个性的原则”,强调“在教育内容、方法、制度、政策等教育的各个领域,都要根据这一原则加以重新审视和校准”。1987年4月,临教审在提交的以“初等中等教育改革”为主要议题的第三份咨询报告中提出了《学习指导要领》①大纲化的改革建议,并重申了个性化教学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遵照上述临教审答审报告的精神,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1950~2000年)在1987年12月公布的咨询报告中提出了“重视基础的、基本的内容,充实发展个性教育”的方针,并指出在进一步精选各科的教学内容的同时,为使学生切实掌握基础的、基本的内容,学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辅导。[2]

根据“重视个性”的教育改革指导思想,自1989年至今,日本文部科学省对幼儿园教育要领以及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习指导要领先后进行了3次修订。在1989年版《学习指导要领》总则的第一条“制定教育课程的一般方针”里,特别提到要“重视基础、基本和推进个性教育”。1998年版《学习指导要领》在提出以培养“生存能力”为核心的新课改目标外,再次重申了“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切实巩固基础和基本的内容,开展适合每个人的能力、适应性的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性。现行《学习指导要领》是二战后日本课程标准的第八次修订,于2008年4月由文部科学省颁布。2009~2011年是新旧课程标准的过渡时期。其中,小学于2011年4月、初中于2012年4月、高中于2013年4月的新学年开始全面正式实施新版《学习指导要领》。2011年4月起实施的新版《小学学习指导要领》的总则第一条“教育课程设置的一般方针”中规定:“在开展学校各类教育教学活动时,各校须以培养儿童的生存能力为首要目标,开展发挥独具创意的、富有特色的教学活动,致力于学生基础的、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解决问题所必需的思考力、判断力、表达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态度的养成;发挥个性的教育的充实”[3]。2008年版《学习指导要领》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日本个性化教育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

二、日本个性化教育内涵与实施途径

“个性化教育”(Personalization Education)中的“个性”一词界定不一,见仁见智。日本临教审在《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一份咨询报告(1985年)中对“个性”(Individuality)一词进行了广义的解释,即“所谓个性,不仅指普遍意义上的个人的个性,还意味着家庭、学校、地域、企业、国家、文化以及时代的个性。这些个性都是互相不可分割的关联体”[4]。同时,强调重视和发展个人的个性对于家庭、社会乃至国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日本文部科学省在现行《小学学习指导要领》的第一章“总则”第四条“制定教学计划等应注意的事项”中明确了“重视个性的原则”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在各学科的教学指导中,为了使儿童能够切实掌握学习内容,根据学校和儿童的实际情况,应下功夫改善指导方法和辅导体制,采取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反复辅导、依据个体学习精熟度水平辅导、教师协同辅导等形式,以充实适合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指导”[5]。同时,《小学学习指导要领》要求教师在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力差异、兴趣差异、学习适应性差异、生活经验的差异等基础上,对其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指导。

为了实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个性化教育,日本在教育理念、教育行政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在教育理念上,强调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释放学生潜能,弘扬学生个性,努力做到使每一名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满足学生多层次、多样化的学习与发展需求。在教育行政管理上,文部科学省赋予学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坚持“实行灵活多样,克服死板划一;增加分权与自主自立,减少集权与统治”的教育行政改革方向,打破以往学校发展受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掣肘的局面,要求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发展个性,增强自律性、自我责任感和办学活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建立与学生个性和能力相适应、与学生终身发展相适应的教育。

下文重点从中小学的创新性、综合性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入手,探究以个性化原则为基准的日本教育改革实践。

(一)学校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通过课堂教学,中小学学生学习到有关社会知识与技能、参与社会的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能力。2008年版《小学学习指导要领》规定,日本小学教育课程由五大板块组成,即学科课程②、道德教育、外语活动、综合学习时间和特别活动。其中,小学的外语活动在5~6年级实施,内容主要包括熟悉基本外语发音、掌握简单语句;综合学习时间是指以环境教育、福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生存教育等现代社会热点问题为内容,由各学校根据所在地区、学校本身及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横向性、综合性学习以及基于学生兴趣的学习等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特别活动主要包括班级活动、学生会活动、课外活动、小组活动、学校例行活动等方面的内容[6]。2008年版《中学学习指导要领》规定,中学教育课程由四大板块组成,即学科课程③、道德教育、综合学习时间和特别活动。中学的特别活动主要包括班级活动、学生会活动、学校例行活动等。[7]

(二)校外教育实践活动

校外教育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要是针对在校青少年在校外有关社会场所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设施包括公民馆、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等综合社会教育设施,少年自然之家、绿色学校、青少年就业福祉设施、儿童文化中心、青年之家等青少年专用社会设施。校外教育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

《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学学习指导要领》等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日本文部科学省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其对于课程设置的规定都是笼统且具有弹性的,并且鼓励学校广泛开设选修课程。例如,在小学的学科课程中,除了日语、算数、理科等基础科目实施常规教学外,社会、生活等科目的内容标准弹性较大,为教师预留了足够的自主创造的空间。

个性化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既要统一要求又要区别对待,既要统一讲授也要个别指导。在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文部科学省改革了“大一统”教学制度,积极推行了一系列个性化改革举措。例如,严格控制中小学班级规模,将班额控制在40人以内,原则上不能超过限额;打破传统班级和学年界限,采用无学年制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基础、个体差异等,把相同内容的课程按照难易度分成不同的等级和层次,执行不同的教学计划,组织不同形式、不同进度的“个别化教学”。

在道德教育、外语活动、综合学习时间和特别活动的学习过程中,活动主题可以由师生双方共同商定或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自主选取,进行角色扮演、团队调查、竞赛活动、体验尝试等综合性学习。上述活动一般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旨在让学生通过各种体验渠道进入实践操作和切身体会交流的场景中,在进行理性学习的同时获得感性上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这种自主、合作、体验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紧密结合的重要途径。

三、日本中小学个性化教育实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响应政府关于发展个性化教育的倡导,日本各地涌现了一批个性化学校。树之国儿童乡村学园(以下简称树之国)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位于和歌山县桥本市内一座山中的树之国,是一所一个年级只有15名学生、没有作业、没有考试、没有“教师”这一称谓的小规模住宿制学校。[8]

树之国的教育目标旨在培养“在情感智慧、人际关系等方面健全发展的儿童”。该校反对“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师中心主义、整齐划一和形式主义、学科中心主义,在课程实施上坚持“自己决定、个性化、体验学习”三大原则。在课程安排方面,由于学校所处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学园的小学部和中学部每周一的授课时间根据方便走读生的原则调整为上午11点开始,周二到周五的授课时间为上午9点10分到下午3点10分,每节课45分钟。树之国小学部的课程安排为基础学习(7学时/周)、课题研究(14学时/周)、混合班级自由选择课程(6学时/周)以及全校集会;树之国中学部的课程安排为基础学习(12学时/周)、课题研究(12学时/周)、个体学习(2学时/周)、混合班级自由选择课程(3学时/周)以及全校集会。[9]

(一)自己决定原则

各学年的学习计划与活动方案是由孩子和学校人员通过召开班会、宿舍会议、全校集会等商议后制定的。例如,2012年度,树之国小学部将课题研究分为“土木工程店”“树之国农场”“美味料理店”“树之国剧团”“手工艺品商店”“贪婪菜园”6个班级;中学部分为“动植物研究所”“道具制作所”“树之国音乐剧场”“草鞋组”“自然研究室”“巴克斯剧团”“儿童之村研究院”7个班级。学生在了解学习计划和活动方案后,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人际关系自主选择班级。每一个班级都是混合班级,包括不同年龄的儿童。

(二)个性化原则

树之国秉承尊重个性的原则,尊重每个孩子在知识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孩子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打破原有年级的界限,采取个体自主活动、小组交流合作活动以及班级集体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活动形式,为孩子们提供广泛且可选择的学习与活动内容。同时,在学习活动中,学园要求避免盲目的、无效的“教师”介入,不要急于给予帮助和指导,强调孩子自主、合作、探究的重要性,认为学生享有失败和自由的权利。

(三)体验学习原则

树之国置身于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之中,教室之间没有阻断,没有间隔,具有一定的连通性,是一所没有墙壁的学校。利用这一地理位置和开放式教学环境的优势,学园提出了“自然、生活、学习——教育共同体型学校”的建构思想,在教育实践中将教学活动与社会、自然、家庭生活紧密结合,从“衣”“食”“住”三方面着手,为孩子创设生活性的教学内容和真实可感的情景,让孩子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课程中体验式学习的内容占了很大的比例,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为1∶1。

四、反思与启示

个性化教育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而急迫的课题。推进以注重个体差异、促进个体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的素质教育改革,是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诉求的。日本中小学推行个性化教育的成功实践经验,可以为我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一)学校教育理念的转变是个性化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

从教育理念上看,个性化教育确立了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对人本身价值的尊重和回归上。学校是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基本单位和责任主体,也是将教育政策转变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行动的载体。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该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因材施教,激发每一名学生的潜能。

(二)教育管理的“去行政化”“去形式化”是保障个性化教育顺利实施的基石

突破以行政手段为推动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式,克服教育管理模式的行政导向和形式化,注重思想领导和专业引领,这是个性化教育对行政系统的改革要求。我国政府应减少行政审批、简政放权,让各级各类学校拥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着力改变统一教材、统一模式、统一评估标准等诸多统一的办学要求;大力推行参与性教学,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三)课程改革应坚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根本原则

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突出特色的同时兼顾教育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这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通过改革传统的分科课程体系,统整课程的学科领域、内容、方法、活动和环境等,构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谋求课程与教学的基础性、选择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从而为学生个性的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此,要针对不同发展需求和不同志趣学生的需要,依据学生个性特点明确教学目标,发现并拓展学生个性最近发展区和最佳发展区。同时,课程的开发与研制还要体现动态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与时俱进。

(四)实施“基于个性差异”的有效指导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掘学生的多元潜能,强化教师指导的有效性是促进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我国教师应该在尊重和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做到正确把握每一名学生的情况,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研究和实施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通过校内教师的整体协作与互补、学校与家庭、社会人员的合作与参与,实现学校、家庭、社区优势互补,提高教育指导合力,改变学校传统的、闭锁的指导形态和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注释:

①《学习指导要领》相当于我国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日本文部科学省针对各类学校及各类学科的教育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学分分配、管理模式等所制定的国家标准,具有法律约束力。目前,以文部科学省告示的形式公布于众的《学习指导要领》包括《幼儿园教育要领》《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初中学习指导要领》《高中学习指导要领》等。

②小学的学科课程包括日语、社会、算数、理科、生活、音乐、图画制作、家政、体育9个学科。

③中学的学科课程包括日语、社会、数学、理科、音乐、美术、保健体育、技术·家政、外语9个学科。

参考文献:

[1]文部科学省.学制百二十年史[第三編 第一章 第三節 三臨時教育審議会の答申][EB/OL]. http://www.mext.go.jp/b_menu/hakusho/html/others/detail/1318297.htm,2016-04-10.

[2]李协京.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看日本注重发展个性的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S1期“全球化与教育改革”专刊:234.

[3][5][6]文部科学省.小学校学習指導要領[EB/OL].http://www.mext.go.jp/a_menu/shotou/new-cs/news/080216/002.pdf,2016-04-14.

[4]宇野由紀子.臨教審答申における「個性」の意味―学校教育を通じて養成しようとする人間像―[J].名古屋大学大学院教育発達科学研究科教育科学専攻『教育論叢』,2015(58):57.

[7]文部科学省.中学校学習指導要領[EB/OL].http://www.mext.go.jp/a_menu/shotou/new-cs/news/080216/003.pdf,2016-04-14.

[8]きのくに子どもの村学園.きのくに子どもの村学園とは[EB/OL].http://www.kinokuni.ac.jp/nc/html/htdocs/?page_id=50,2016-04-16.

[9]きのくに子どもの村学園.学園の基本方針[EB/OL].http://www.kinokuni.ac.jp/nc/html/htdocs/?page_id=46,2016-04-16.

编辑 朱婷婷 校对 吴婷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