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打造有温度的劳动课堂

时间:2024-05-05

魏玉娟 刘俊

2023年10月17日-19日,“湖北好课堂”初中劳动教育现场展评活动在襄阳市第三十八中学举行,活动展示了6节现场课、3个案例。这些课例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展现出的劳动教育课的模式、内容和理念引发了观摩教师的诸多思考。笔者以其中三节现场课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中落实《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

对照新课标,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新课标将劳动课程内容分为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其中,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群,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群。

这三节课分别是赵琴老师的《行李装箱我能行》,属于整理与收纳任务群;黄姝嫚老师的《制作环保灭蚊灯》,属于工业生产劳动任务群;蔡书亚老师的《皮影制作真有趣》,属于传统工艺制作任务群。

在新课标中,整理与收纳任务群从第一学段开始设置,内容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难度逐渐递增,本节课的内容属于第四学段。第四学段设置了行李箱整理与收纳的任务,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考虑外出的地点、出行天数、天气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制订合理的实施方案,有依据地整理与取舍,独立对行李箱中的衣物、生活用品以及其他必备用品进行选择、整理与收纳,发展空间规划管理能力,培养筹划思维。

工业生产劳动任务群第四学段要求选择材料并制订创意设计方案,识读并绘制产品技术图样,最终完成产品的加工、组装、测试、优化,要求学生养成安全、规范地进行工业生产劳动的良好劳动习惯,养成合理利用材料、环保节约的劳动意识,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劳动精神,理解工业生产劳动对生活、生产的作用。

传统工艺制作任务群第三学段要求学生读懂基本的实体图、示意图、装配图等,能根据需要设计方案,并选择材料和工具制作简单作品,同时还要求学生了解相应传统工艺制作项目的特点与历史,初步形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文化性、创造性、反思性、系统性的要求逐渐显现。第四学段要求学生了解传统工艺制作的基本特点,民族性、特色性的要求增强,难度增加,操作技能上要求学生熟悉制作方法,能设计规范的制作方案,独立性、创造性的要求逐步增强。

品析课堂教学,找准劳动教育方向

注重培养学生的筹划思维。《行李装箱我能行》一课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循序渐进,注重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前做好系统规划和设计。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根据出行目的地、天气状况、个人需求等因素,明确出行需求,初步设计出行物品清单;接着,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经验,通过分析、比较、权衡,让学生明白整理物品时要有所取舍,保证必需的生活用品,收纳物品时要分类收纳,方便取用。学生通过探索讨论,发现收纳时可以使用收纳包,也可以将衣物卷叠减少占用的空间。随后,教师让学生认识行李箱,了解行李箱的结构,思考如何充分利用空间。这些准备工作做好后再让学生动手实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整理规律由学生探索发现,收纳方法由学生实践体会,整理收纳标准由师生总结提炼。整堂课通过比较、分析、权衡,整体规划出行物品清单,选择合适的整理收纳方法,并在劳动过程中根据实施情况不断优化,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前的思考非常重要,谋划好了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设计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筹划思维,学生也觉得更贴近生活、更有趣。

构建“实践—反思—再实践”的劳动实践模式。《行李装箱我能行》一课在学生整理行李箱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初次整理—反思学习—二次整理”三个环节,先让学生实践取得初步经验,再引导学生关注细节,聚焦整理中出现的问题开展交流讨论,梳理出如何巧用空间、如何将物品固定、如何快速从行李箱中找出所需物品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劳动过程、劳动经验,然后师生一起梳理,形成整理收纳的标准,最后学生对照收纳标准开展二次整理。《制作环保灭蚊灯》一课也是先让学生试做,然后交流讨论、调整优化,完成灭蚊灯的制作。两节课都是让学生先实践体验、发现问题,再讨论交流、解决问题,最后动手实践、优化方案。这一“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正是真实的劳动过程。

注重文化传承。《皮影制作真有趣》一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劳动教育高度融合,丰富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载体,拓宽了教育渠道,增强了教育效果。这堂课由学生欣赏皮影戏《大闹天目山》导入,再让学生谈感受,尝试归纳皮影戏的特点。随后,教师让学生实践皮影戏制作的全过程,鼓励学生在材料处理、作品设计、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完成创作并进行展演。最后,课堂以播放皮影戏传承人秦礼刚的视频进行拓展升华。整堂课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传统工艺的奇妙,营造了让非遗文化“活起来、传下去”的良好氛围。劳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体悟到:付出的是劳动,收获的是快乐;实践的是劳动,学到的是知识;参与的是劳动,传承的是文化。

思考与建议,把握劳动教育方法

对照新课标要求,笔者以生产劳动教育为例谈谈个人的建议。

研究新課标。新课标提出,组织某一个具体的劳动项目实践,应包含“情境创设、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反思阶段”4个环节,这为劳动教育实践提供了操作范式。这种充满“教育味”的实施流程,体现了劳动课程与其他课程在操作层面的相对一致性。教师要加强研究新课标,深刻理解劳动课程的价值意义、目标内容和实施要求;要对标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提升劳动课程品质。

注重设计环节引导。创意设计环节要引导学生从模仿走向一定程度的创新,指导学生设计并制作彰显个性、丰富多样的劳动作品,从而发展学生的图样表达和设计能力。教师要充分使用实物、图片、视频直观展示产品结构,通过分析产品、剖析结构来引导学生发现创意点;还可以从材质、造型、功能、装饰等方面引导学生找到个性化设计思路。整个过程要循序渐进,铺设台阶,帮助学生在思维进阶中完成作品的设计与物化,让学生设计的劳动作品可视、可触、可感。

加强实践过程指导。生产劳动最显著的特征是创造出物质产品。实物成果展示能极大地增强学生参与劳动的成就感、荣誉感和获得感。因此,教师要加强实践过程指导,要介绍新劳动工具的使用、注意事项、操作要点等。学生对劳动工具结构与用途的认知程度、工具规范使用的程度,直接影响劳动的质量与效率。工具的规范使用和安全操作,也是检验学生劳动习惯与品质的重要标准。

示范讲解时,一般可通过微视频或现场示范帮助学生掌握实践操作的基本步骤。教师现场示范时,可在投影下操作,让学生尽可能准确、清晰地观察操作细节。对于关键步骤或重难点,教师可以进行错误预设,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后寻找正确的做法;也可以将难点前置,先讲解示范最难的技术、容易出错的步骤,为学生的后续操作扫除障碍。

学生分组时,教师可指导小组长进行分工,做到分工明确、任务具体,这样才能保证学生都有事可做。如果学生存在合作效率低的问题,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优化时间安排,调整人员分工,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对所负责的劳动任务坚持到底,有始有终。教师要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劳动过程中,专注地观察、研究,精细地设计、打磨,将自己对美的追求和理解投射于劳动产品。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的不是劳动的辛苦,而是劳动的幸福。

关注表现评价。当学生实践时,教师要及时、有效地进行评价,既可以对学生的操作进行概括、提炼和提升;也可以对学生不规范的操作、错误的观念进行纠正,让学生知道哪些具体的行为和习惯是好的,是可以模仿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劳动成果、劳动技能等方面,还应包括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等方面的点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责任编辑/曹小飞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