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5
2022年,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强调素养导向、学科育人,探索与素养目标和内容结构化相匹配的、学科典型的学习方式,在各学科教学中提倡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其中,《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更是将“劳动项目”作为劳动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
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的颁布使得“项目式学习”这个多年以来一直在中小学前沿探索的教学方式,再次成为教育领域的热词。一时间,各种关于“项目教学”的“高大上”的概念及专家解读层出不穷:项目学习、项目式学习、项目化学习、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这些蜂拥而来的概念令学校和教师眼花缭乱、不得要领,也引起了部分劳动教育开展得比较好的学校的恐慌:感觉理解这些“国际化”的概念比较费劲,学校的劳动实践活动是不是太“土气”而需要另起炉灶?
拨开各种概念的迷雾,回归以素养为导向的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等新课程观,回归身边便于寻找的劳动资源,引导中小学校探索具有校园特色的“本土化”“乡土味”劳动项目实施路径,确保在真实的劳动场景中开启真实的劳动课教学,让飘在空中的概念在场景中落地,是中小学开齐开足开好劳动课首先需要厘清的问题,也是广大劳动课教师的强烈呼唤。
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对“劳动项目”的界定
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有两处提到“项目”:一是在课程内容组织方式方面,“加强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突出课程内容结构化,探索主题、项目、任务等内容组织方式”;二是在推进综合学习方面,“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新课程方案从内容的结构化组织和教学方式的创新两个方面,强调了项目式学习是新课程方案在中小学课堂落地的有效路径。
新课程方案中的“项目”,指的是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为了解决真实的问题而确定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开展查询资料、调查、观察、探究、制作、实验、表达、提炼、总结、形成报告、分享交流等相关的实践活动。通俗地说,项目式学习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确定一个真实的问题,围绕这个真实的问题,在真实的场景中,学生运用学科相关知识,在合作探究中主动解决问题,即杜威提倡的“做中学”。新课标鼓励各学科都开展项目式学习。
劳动课本身就是典型的“做中学”形式的课程,没有真实的“做”(劳动),只在课堂上“讲”劳动、“听”劳动、“看”劳动,那不是真正的劳动课。以实践性、综合性、社会性为显著特征的劳动实践课,为项目式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新课标明确指出,“劳动项目是落实劳动课程内容及其教育价值,体现课程实践性特征,推动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重要实施载体”。
推进“做中学”的劳动项目实践,是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主要路径;如何对劳动项目进行整体教学设计,是劳动课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功。
劳动项目设计的关键环节及注意事项
围绕一个真实的劳动任务主题开展的完整劳动实践活动称之为劳动项目。三类劳动内容的劳动实践活动各自体现的“出力流汗”方式不同:在日常生活劳动中体现为整理、收纳、清洁、打扫、洗涤、设计、制作、加工、烹饪、使用、保养、维修等活动;在生产劳动中体现为种植、养护、饲养、设计、探究、制作、加工、组装、试验、淬炼等活动;在服务性劳动中体现为规划、调查、参与、体验等活动。劳动项目设计需要根据每个劳动实践活动的特点,从制定项目目标、确定项目类型、选择项目内容、明晰项目的过程与成果、提炼项目运用的主要方法等方面展开。
劳动项目设计的关键环节。一个完整的劳动项目设计,大体上可划分为以下六个环节:项目背景(资源特色及学情分析)、项目目标、项目时长、项目重难点、项目过程、项目实施思路。其中,项目过程是劳动项目设计的关键环节。
劳动项目过程可分为明确任务、劳动准备、制订计划、组织实施、交流评价等环节。新课标对这几个环节有明确指导:明确任务环节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对劳动项目进行分解,对劳动任务的目的、要求等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劳动准备环节要让学生针对具体的劳动任务,了解和熟悉劳动工具、劳动环境及劳动过程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等;制订计划环节要引导学生在统筹各种资源的前提下,确定劳动的程序和步骤,形成合理的劳动计划;组织实施环节要让学生承担各自的劳动任务,或者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按照已确立的程序与步骤开展劳动,经历完整的劳动过程;交流评价环节要让学生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同学间交流展示、师生共同讨论等,让学生在学会劳动的同时,体会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
劳动项目设计的注意事项。劳动项目设计要紧扣劳动育人目标,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劳动实践活动。在劳动项目设计中,有如下注意事项。
劳动项目目标及重难点描述注意体现学生的素养提升。在目标及重难点描述中,注意以学生为劳动实践的主体,以学生为主语进行描述,如“学生经历劳动体验到”“学会”“体悟”等,避免出现“使学生”“培育学生”等字样。
劳动资源介绍注意突出劳动知识。劳动资源介绍应以“劳动”为重点,而不应以材料为重点。如介绍茶种植资源时,应重点介绍采茶场地特点、茶种植及茶制作等方面的劳动知识,避免出现重点介绍采茶工具等方面的知识。
比较复杂的劳动过程可安排多个递进性子任务。对于简单的劳动项目尽可能安排一个劳动任务,在一个课时內完成。对于比较复杂的劳动项目可安排多个子任务在多个课时完成,各子任务之间注意递进性。如五峰县《茶种植》劳动项目的“识茶”“采茶”“泡茶”三个课时,就是层层递进的三个子任务,在项目设计时也要做好衔接工作。
劳动任务中可安排相关活动环节。劳动过程一般都比较复杂,在每一个劳动任务中可根据活动资源、活动准备、活动重难点、活动实施、活动交流(学生为主)、活动总结(教师为主)等安排教学环节。如五峰县《茶种植》劳动项目,在“识茶”“采茶”“泡茶”等三个子任务中都安排了若干活动,在“采茶”任务中就有五个活动:学习鲜叶分类和采摘办法,选用盛装工具;学习采茶规则,分组进入茶园采茶;分类收存茶鲜叶,在评茶师指导下评茶;小组交流,填写任务单;活动小结,填写评价单。
劳动项目设计中可参考的模板。在劳动项目整体设计中,配套使用“三单”,即劳动项目设计单(教师使用)、劳动实践任务单(学生使用)、劳动实践评价单(学生使用),有助于劳动教学过程有序开展并积累教学资源。劳动项目设计单包括课程基本信息、劳动目标、劳动内容、劳动过程等;劳动实践任务单包括课程基本信息、学生信息、劳动前准备、劳动实践任务等;劳动实践评价单包括课程基本信息、学生信息、劳动评价(自我体验与感悟、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等)。本文拟订的“劳动项目设计单”模板,可供教师在设计劳动项目时参考使用。
劳动项目实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新课标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类劳动内容,为1~9年级学生设计了循序渐进的十个劳动项目任务群。如何合理选用任务群,既能满足开齐开足开好劳动课的需要又能凸显学校特色?各地各学校根据各自实际特别是学校原有课程建设基础的实际,在遵循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原则的基础上,可设置劳动课进阶等级,如果达到托底的要求,即劳动教育1.0版;如果达到特色发展的要求,即劳动教育2.0版、3.0版。学校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特色,打造品牌。
劳动教育1.0版:日常生活劳动常态化,生产劳动“一校一品”。1.0版是托底阶段,要求学校在日常生活劳动方面通过研制生活劳动清单,把劳动教育与家庭教育打通,调动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帮助学生完成家务劳动清单任务,促使日常生活劳动常态化开展。1.0版阶段的劳动教育可以尝试在生产劳动中开展一至二个劳动项目的教学,逐步向2.0版进阶。如武汉市教科院2021年研发完成日常生活劳动清单,并在全市小学推进日常生活劳动常态化开展。
劳动教育2.0版:日常生活劳动常态化,生产劳动课程化,服务性劳動特色化。在完成日常生活劳动清单的基础上,学校积极探索,克服场地、师资等困难,利用校内能找到的场地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2.0版阶段的劳动教育可以尝试开展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融合的跨学科劳动项目教学,逐步向3.0版进阶。如武汉市汉阳区五里墩小学通过5年的坚持,开发了二十四节气田园劳动课程群、生态服务性劳动课程等。
劳动教育3.0版:学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完成,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群形成,学校“五育”融合育人模式特色鲜明。学校从“五育”融合育人模式角度统筹规划劳动教育体系,研发劳动教育课程群,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劳动教育品牌。3.0版阶段的劳动教育可以上升到学校高质量落地国家课程的校本实施层面,全方位尝试劳动教育与各学科融合的劳动项目任务群,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构建学校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新生态。如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通过13年的实践探索,以劳动教育为特色构建了学校“五育”融合的实践育人模式。
如何推进劳动项目在劳动课堂上落地,是目前中小学劳动课教师面临的挑战,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好高骛远地包装所谓的“高大上”项目,更不能搞华而不实的形式化、作秀式劳动。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劳动课的关键是脚踏实地先“干”起来,在真“干”劳动中,从简单到复杂一步步推进劳动项目在劳动课堂上落地生根。
栏目主持:陈冬新
华中师范大学劳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中小学(含中职)历史教材重点研究基地培训部主任、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省部协同创新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学生发展指导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活·实践”教育专委会副理事长、湖北省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研发专家组组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