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课程审议”模式推动幼儿园课程建设

时间:2024-05-05

冯淑芬 杨哲慧

2020年,武汉市江汉区童话幼儿园分园——江汉区童话北苑幼儿园成立。园所以“美润童心 歆爱童年”为办园理念,不断提升办园品质和社会影响力,努力打造一个“童趣、灵动、温暖、雅致”的花园式“童话院子”。

让孩子们在“童话院子”里“小鬼当家”

园所尝试创建以 “童话院子”主题活动课程为基础,通过五大领域、室内外活动、户外混龄游戏、生活活动和项目小组学习的相互整合与支持,整体架构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新模式。

该课程的核心是让幼儿在“童话院子”里“小鬼当家”,力求从个体经验中最朴素的一些好奇、好问开始,用自然和文化的脉络作为解读生活与生命的钥匙,体现“兴趣驱动、贴近生活、项目支持”的原则,回归儿童主体和儿童生活。同时,根据园所实际情况开展教师队伍建设,具体措施有:以书香校园建设活动为契机,以教研小组为单位,学习理论知识,加强教师对课程建设的认识(内力路径);邀请专家进园指导,学习其他园所课程建设经验,拓宽视野,更新理念(借力路径);积极参与市保教实验研学活动,利用区域学习共同体、园区资源共享、园内骨干教师引领等方式提升教师对课程的观察力、领导力、执行力,助推教师的专业成长(合力路径)。让文化建设、队伍建设与课程建设相辅相成、有机融合,以此来提升办园品质。

从儿童视角出发,对课程进行“点·线·面”审议

完整的课程审议包含课程前审议、课程中审议和课程后审议。目前,园所初步形成“三步三审”的课程审议结构,对课程方案进行权衡,对课程进行“点·线·面”审议。下文以中班年级组如何开展“泥土亲亲”主题课程审议为例进行解读。

(一)点状解读,走进儿童,挖掘课程价值

源于儿童兴趣,寻找课程生发点。园所经过前期持续全面观察,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兴趣与需求,结合本园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顶层设计,预设了大、中、小班“童话院子”主题活动内容。

基于儿童需要,了解核心经验点。课程审议的目的是让课程更适合幼儿。针对预设性主题方案的审议,教师首先精读教材,研究教材,从主题来源、主题说明、主题分析三个方面思考课程是否按照幼儿的经验推进。教师要充分理解幼儿是课程审议的要点之一,要考虑当下的幼儿对哪些感兴趣,会从课程中获得哪些新的成长等。教师先下发调查表,以便更具体地了解幼儿对“泥土”的已有经验和核心经验。

之后对核心经验进行梳理,比如:对泥土感兴趣,乐于了解、感知泥土;愿意探索泥土和动植物的关系,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强科学素养,热爱大自然,产生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探索不同泥土的特征,如不同泥土的气味、颜色、形态、形状、重量,引发幼儿对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产生兴趣和探究交流的欲望;通过了解泥塑作品、玩泥土游戏,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创造力、艺术审美与表达能力……

原来的“泥土亲亲”活动预设的主题目标,缺少更为细致的对应目标,缺少给予幼儿发展语言能力、表现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机会。课程审议的时候,教师对目标进行了微调整,重点关注了四个方面:课程目标是否建立在了解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是否能够体现幼儿当下的实际生活与发展需要;能否兼顾幼儿现实需求与长远发展的目标;能否兼顾领域均衡,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针对这四个问题,教师重新剖析了主题核心价值,更加关注开展能提升幼儿的经验与兴趣的活动。

(二)线性审议,厘清脉络,构建资源框架

思考剖析,厘清主题脉络。在课程审议中,教师要思考课程是否按照儿童的经验推进,围绕“基于核心目标分析”“基于儿童视角调适”“基于发展架构板块”的原则对主题活动课程进行仔细的剖析,确定主题发展脉络。园所梳理出“基于经验—拓展经验—提升经验”的课程实施动态过程,确定“泥土亲亲”主题发展脉络为“认知泥土—探索泥土—泥土的游戏”,并将这一课程实施路径作为教师实施课程的“拐杖”。在课程审议中,教师围绕幼儿可能获得的经验价值进行了专门的研讨,将“泥土亲亲”分为三个子主题:“与泥相遇”“泥知多少”“泥真好玩”。

整合资源,园内外资源一线牵。课程的开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持。支持課程开展的资源挖掘是否充分?围绕这些资源大概可能生发哪些活动?筛选出来的资源在课程中的利用是否合理?因此,对资源进行审议也是课程前审议的重要内容之一。

幼儿园是幼儿一日生活的场所,里面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池都是幼儿探索的内容,园所要最大限度为幼儿提供可以亲密接触的环境。园所从幼儿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借助社区、家庭的力量,关注幼儿的需求,积极创设“童话院子”课程游戏环境,其宗旨是将环境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创建幼儿喜欢、教师支持、家长认可的生活场。

在进行年级组审议的时候,教师将所有的资源罗列出来,站在儿童的立场,就园内外资源以及资源使用的合理性进行论证,对园内外资源、不同场域资源进行审议,得出可以开展和实施的教育活动及课堂建议。资源的盘点与挖掘,让幼儿在主题活动中主动获得更多的成长。基于主题脉络的大框架,以“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内容适宜、活动整合”的原则,进一步梳理主题网络图。

(三)全面推进,一日活动皆课程

在确定主题发展线之后,从学习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和区域活动四个方面建立幼儿能力发展的推进线。基于资源线索,整合家长、社区资源,将亲子活动在内的各类活动有层次、递进式地有机组合在一起,延展关于“泥土”的经验。

在主题活动中,教师要牢固树立“生活既教育”的理念。教师回到儿童立场,走进儿童,在与幼儿的日常相处中,在嬉戏打闹中,在一餐一饭之间,倾听他们的童言稚语,发现他们的行动特点和兴趣指向,并及时提供环境、材料、技术、方法等多方面的支持,创设新的课程。

在主题活动中,教师对幼儿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记录、分析、汇总,并以此为依据拟定出下一周的周重点和活动目标,形成一定的班本特色以及项目活动,课程在悄悄地生长着……

从课程管理出发,保证课程实施落地

(一)层级管理,明晰责任逐层落实

为了保障课程的实施与落地,园所实施园、年级组、班级、教师层面的四级管理。园级管理主要是对课程的理念、课程的构架、课程实施人员的配备、课程实施成效的评价进行管理;年级组管理课程计划的制定,主题方案的撰写,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班级管理主要与课程实施相交融,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行管理,主要涉及周活动计划、日活动计划和一日活动的组织管理,具体课程资源的管理,家园联系工作的管理等;同时,教师进行自我管理,根据班级的工作计划和常规,管理自己的课程行为。

(二)调整备课,发现游戏与课程之间的联系

生成式探究性主题课程主张摒弃以教材、教案为中心的知识本位课程内容,舍弃教师高结构、高控制的成人本位教学,其在遵循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等原则的基础上,主张以幼儿“做中学”为活动手段,坚持以培养热情、主动的学习者为导向,倡导幼儿基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伴随课程游戏化的过程,园所将传统的活动计划本(以下称为“备课本”)进行了调整。

反思与“回溯性备课”,以课程记录为载体强化目标意识。园所在原有备课模式的基础上,从幼儿的学习活动出发,以幼儿发展为本,构建了以幼儿学习活动为中心的个性化备课模式。

以前备课本里的教案是教师在活动实施前写,然后教师按部就班地组织活动。现在,教师在活动结束后才对幼儿活动情况进行记录,而且要根据活动的进展把生成的新活动及时补充进课程故事里。传统的教案是静态的“课程操作手册”,而课程故事则是动态的“活动过程记录”。传统备课本里的活动可能是单一、孤立的,而课程记录会把一系列的活动串联起来。

针对每天的自主游戏,教师不再提前预设活动,而是灵活运用江汉区1.0和2.0版本的观察工具及幼EAPP平台,对幼儿当天游戏行为进行观察,对有可能延伸为深度学习的游戏行为进行价值判断,在游戏后展开师幼之间、同伴之间的话题讨论(即集体教学或项目化学习),教学素材来源于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观察和发现。

园所以“回溯性备课”为抓手,将教师的“自主游戏回溯性备课”作为每周督查的重点内容,促进教师在自主游戏中有“真”观察,保障幼儿在自主游戏中有“真”发展。让教师由被动到主动地参与到幼儿园的改革当中,去发现工作的意义,体验职业幸福感。

之后,园所再次改良备课本,增加30%的预设性课程。“回溯性备课”让教师跟随幼儿的脚步,生成个性化的班本活动。调整后的新型备课本30%的空间留给生成性课程,教师要写下活动名称与活動概述,这样做是为了体现备课本内容的完整性。详细过程记录在另附的手册中,让能力强的骨干教师领衔课程的改革,让先进的教育理念能够得以落地。年轻教师、专业素养相对薄弱的教师配合主班教师实施课程改革。在坚持课程游戏化方向的同时,保留一些传统的预设性课程,让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助推课程内容园本化的进程。

在短短一年的课程建设实践中,教师意识到班本课程的实施不是静态的,也没有固定框架,而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的、重构的过程。课程的实施者是幼儿和教师,真正有价值的课程是从儿童中来,又经教师之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回归儿童本身。从最初的“为了儿童”出发,进一步丰富“以儿童为本”的办学思想,达成“基于儿童经验”的价值取向和理念共识。

当然,实现“童话院子——小鬼当家”的课程建设之路还很长。未来,园所将围绕办园理念,进一步做实中后期的课程审议,厘清基于幼儿学习特点的项目化学习路径,引领教师做好观察与解读幼儿、多元评价等工作,生发更多充满童年味道的课程故事,朝着“办诗意的教育,育灵性的儿童”这一办园愿景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李慕绚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