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们该如何缅怀“大先生”

时间:2024-05-05

谢先军

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就在同一天,“中国肝脏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也离开了我们,享年99岁。5月28日,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华中师范大学前校长章开沅辞世,享年95岁。6月17日,我国翻译界泰斗、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逝世,享年100岁。

袁隆平、吴孟超、章开沅、许渊冲,一個又一个院士名家离我们而去,让全社会为之悲伤。悲伤之余,我不禁陷入深深的思考,如今,我们该如何学习他们的精神,如何培养下一代“大先生”?

笔者认为,他们拥有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共同特性:崇高的使命、卓越的才能、惊人的专注。

首先,他们都有着崇高的使命。袁隆平院士当年读大学时,自愿选择农学,并立志改良我国的水稻品种,解决全中国人吃饭的问题。这就是“家国情怀”。在当时,袁隆平可以选择在旁人看来更有发展前途的专业,但他却说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没有农民种田,就不能生存。他要用自己的专业研究出高产水稻,让同胞们免受饥饿之苦。这就是崇高的使命,伟大的追求。吴孟超院士从医78年,挽救和延长了16000多位病人的生命,97岁仍然坚守在临床一线。章开沅老校长一生默默耕耘,在三尺讲台上无私奉献,培育英才无数;勤于治学,在史学研究领域开拓出一个又一个新课题。他曾说:“我一辈子没有别的追求,就是欢喜学生。”许渊冲教授架起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自己也成为两种文化传播的杰出使者。他们都有着崇高的使命,教育也当如此,应该点燃学生心中的那盏崇高之灯,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其次,他们都有着卓越的专业才能。四位院士名家,在各自的领域拥有拔尖的专业水平,而这背后一定是汗水浇灌而成的。袁隆平院士的水稻实验,不是一天或一个月就可以出成果的。吴孟超院士做手术,也不可能天生就会。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如何从零开始,章开沅彰显了一位历史学家的睿智。诗歌讲究格律音韵,翻译更是难上加难。许渊冲教授作为翻译界的泰斗,将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最后,我想谈谈专注的意义。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种信息高速流通的当下,很多人陷入了选择焦虑与自我价值迷失。但这四位院士名家,他们每个人一辈子只专注一件事情:袁隆平专攻杂交水稻、吴孟超专长肝胆外科、章开沅专研中国近代史、许渊冲专注诗词翻译。其实,不管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学生,如果没有专心、恒心和毅力,只是盲目跟风,随波逐流,人生注定时常迷茫。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缅怀“大先生”丰功伟绩的同时,更要思考如何开展新时代教育,如何培养时代新人。

责任编辑/曹小飞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