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5
朱飞 刘颖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武汉市钟家村小学校长朱永军的办公室墙上,醒目地挂着一幅著名作家董宏猷的书法,充满意境的诗句,映照着他向往清澈明朗的教育生活和旷达通透的人生追求。
“做一个读懂师生心灵的人”,一直是做了10年副校长、2年党支部书记、9年校长的朱永军矢志不渝追求的人生境界。
一个教育理想的诞生
朱永军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是土生土长的钟家台人,小学毕业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他与母亲和家中姐弟相依为命。1991年7月,19岁的朱永军从武昌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汉阳区快活岭小学任语文教师,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
汉阳区快活岭小学是一所城乡接合部的农村小学,学校办学条件差,3间瓦房破烂不堪,窗户上没有玻璃,到了冬天只能用报纸糊上。寂寞的乡村、落后的办学条件,反而激发出朱永军沉下心来钻研学习的斗志。在授课之余,他一面先后自修了专科、本科,一门一门地学,一门一门地考,最后读到了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一面研究教学方法,研究课程的奥秘,研究孩子的心灵,努力进行专业的自我提升。
学习是艰苦的。由快活岭小学到学习点听课,交通不方便,他就骑自行车去,往返路程三个多小时,上完课一般要到晚上八九点才能返回学校。有一年深秋的夜晚,突降大雨,夜深人静的泥泞小路上只有他一个人在孤独地行走,最后也被淋成了落汤鸡返回学校。条件越是艰苦,他心中的信念反而更加熠熠生辉。
1996年,因为教学成绩优异,他被调到中心城区的西大街小学。一开始学校一直只安排他担任美术、劳技等副科的教学,但他一天也没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多次主动向学校请缨,要求重拾语文教鞭,并且申请当班主任。
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1997年,汉阳区举行语文学科赛课,原本准备参加比赛的老师生病了,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想到了“语文积极分子”朱永军,答应让他一试。朱永军接到消息后兴奋不已,立马行动起来。为了试教,他把全班45名同学按每5人一组,分成9组,每天留一组同学磨课,反复上、反复改,遇到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主动向资深教师请教,最后细致到肢体语言、普通话的表达、与学生沟通的眼神等都力求完美。那次比赛,他最后一个出场,大家都不看好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结果却出人意料,他居然被评委给出了最高分,成为赛区第一名。自此以后,他进入了一个专业快速上升通道,武汉市赛课一等奖、湖北省擂台赛一等奖等纷纷被他收入囊中。
2001年,29岁的朱永军在汉阳区教育系统干部招考中脱颖而出,成为钟家村小学的副校长,从此他走上了学校行政管理岗位。他先后分管过学校的教学、后勤、科研、德育,但他始终没有离开过课堂。刚走上领导岗位,也有人投来疑虑的目光,他就主动上一节示范课,让老师们刮目相看。渐渐地,他已不满足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改变一节课、一个班级,多年来参与学校“读式”教育的实践经历也使他对教育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读”教育
钟家村小学属于一所历史名校,办学特色是“读式”教育。20世纪90年代,学校老校长郑祖读创造的以“以读为主,综合训练”为核心理念的“读式教学法”蜚声语文教育界。后来,继任校长危汉桥在此基础上,从大力开展師生读书活动开始,从学校传统文化、课程文化建设、环境建设等方面积极开展了“读式”文化的探索和实践,其核心价值取向是通过崇尚“读”、尊重差异、彼此沟通、相互理解、开放合作、和谐发展的文化,创造适合师生发展的学校教育,让师生享受真实幸福的教育生活。
朱永军从2001年竞聘到学校担任副校长后,就一直参与学校特色文化的研究与总结。2012年接任校长后,他开始苦苦思索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将学校的“读式”教育发扬光大。他决心先从总结学校办学成果和教育方向上理清思路,试图找到这把“钥匙”。为此,他潜心整理学校的办学经验,接连主编出版了两本著作《读出一片新天地》《读懂心灵的教育》,来解读学校的“读式”教育。
2015年,他作为优秀校长进入武汉市教育家型校长高级研修班,师从武汉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程斯辉。正是这次研修让他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使他读“通透”了教育。此时的他,已不再局限于对钟家村小学教育特色的研究,而是开始从校长层面思考教育。
2016年8月,酷暑时节,浸透着他一年潜心研究的心血和汗水的具有个性理解的教育著作《教育从“读”开始》出版。他在这部近20万字的教育理论研究专著中,试图完全通透教育本质的全部内涵,提出“教育应该回到本源,回到‘读的原点,回到真实的教育生活”。他认为“立教以学为先,立学以读为径”,因为教育本义就是读书,教育从“读”开始,就是对教育本质规律的一种揭示。
然而,教育从“读”开始,还有一个关键词:读懂。读是浸润过程,读懂才是目的。朱永军认为,“读式”教育的精髓就在于“读懂”二字。他觉得一个校长不能只是忙碌的学校管理者,而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心灵指导者,用理性思维打开学生心灵世界的窗口。因为只有读懂了学生的心灵世界,才能因材施教,才能实施个性化教育,才能创设适合学生心灵的教育。为此,朱永军在随后几年的办学实践中,努力把“读式教学”和“读式文化”上升到对学生心灵的关注,由对课堂教的思考和对分数的思考转向对教育本义的思考,将“读”的理念延伸到教育的远方。
办“读”懂学生心灵的教育
2017年3月8日,亚足联女足日“女孩足球节”在钟家村小学新区分校举行。钟小的女生们在场上先后表演了手拉手传球接力、协调性控球、射门接力、趣味颠球等“花式足球”,娴熟的技巧不禁令人拍手叫绝。三年级学生郁聪陶醉在足球带给她的快乐之中,她说:“每天下午放学后,我都会去参加足球训练,不仅提高了球技,还学会了团队合作。”
一场高规格的活动尽情展现了学校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也让人们充满好奇:是什么让这些学生表现得如此出色,让这所学校成为武汉市最好的学校之一?校长朱永军的回答铿锵有力:“教育从读懂学生心灵开始!”在他眼里,“读”已经从一种教学方式、一种教育观念,逐渐升华为一种教育思想,成为钟小特有的文化基因。F87CBBCF-A821-4725-9EB2-F86A928D2B0B
“以读立人,读文化人,崇尚一流,追求卓越”,是钟家村小学“读懂心灵的教育”的核心内涵。早在2012年朱永军担任校长伊始,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他就在师生中大力倡导“四读”,即“文本之读”“讲堂之读”“心灵之读”“游学之读”。通过“四读”的特色读书活动,涤荡学生心灵,引导学生们从读“有字之书”到读“无字之书”。
所谓“文本之读”,一是引导师生读好教材。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校构建了“激趣导入”“初读质疑”“研读释疑”“美读生情”“读写结合”“广读延伸”的读式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师生认真研读教材。二是引导学生诵读经典,例如《论语》《孟子》,以及唐诗宋词等。三是引导学生读地域文化。定期组织学生到学校周边的古琴台、晴川阁、黄鹤楼等文化景点学习考察,让学生深入了解地域内的名人轶事、典故传说,从而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地域文化认同感。学校还创编了校本教材《读具慧眼》,引导学生学习地域文化。
所谓“讲堂之读”,就是通过开设“专家讲堂”“教师讲堂”“家长讲堂”,让师生聆听窗外的声音。请心理专家给学生做心理辅导报告;请有各种专业文化特长的学校教师给学生讲述历史文化知识,展示自己的文化特长;请各式各样的企业家、艺术家等学生家长来校讲述自己的创业人生、艺术人生,开阔学生视野,助推学生的生命成长。
所谓“心灵之读”,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倡导学校管理人员要读懂师生,使学校的管理方式贴近师生的需要;二是倡导教师要读懂学生,使教师教育的方式方法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三是倡导师生之间相互读懂,在校园形成一种相互理解、开放合作、和谐发展的文化氛围。
所谓“游学之读”,也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开展学区内的游学活动。每学期学校都要分月组织不同的班级学生到学区内四所偏远学校进行一日游学活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随班上课,举行联谊活动,进行家庭互访。二是开展“跟着课本游中国”活动。通过活动,引导孩子走出课本、走出校园,身临其境地感受祖国文化的灿烂与辉煌。三是与港、台地区及英国的部分学校缔结友好学校,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游学活动,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域文化风采,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国际情结,为他们未来步入世界埋下一颗种子。
开展“四读”特色读书活动的形式也可谓丰富多彩,五花八门。学校坚持每天“晨诵、午读”,每周各个班级开办读书分享会,每月开展好书推荐,每年开展读书节。校长朱永军还提倡学生共读一本书,倡导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由此,学校每年都要开展“书香教师”“书香学生”“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等一系列评选表彰活动。
一年一度的读书节就是学校一项历史悠久、富有特色的传统品牌文化活动,从2006年创办以来,已连续举办了15届,每届都有一个主题。2016年,第十一届读书节以“阅读为伴,走进大洋洲”为主题,举办了“大洋洲旅行线路设计大赛”,通过阅读,把学校教育从校内引向校外,引导学生从钟家村走向“地球村”。2018年第十八届读书节,学校3个校区近5000名师生以“阅读为伴,共享经典”为主题,一起扮演中外经典书目或故事中的人物,既让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丰富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让孩子乐享读书这个过程,从而增强文化自信。一届届读书节就像一道道精美的文化大餐,小小的舞台上,古诗和润、琴声和鸣、心灵碰撞,给钟小师生们一种“高山流水遇知音”般的奇妙感受与体验。
“我的孩子在学校‘读式文化熏陶下,变得更加文雅、自主、自信了,孩子的综合实践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这是一位钟小学生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由衷赞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教育既是一本丰富多彩的有字之书,又是一本奥秘无尽的无字之书,它集知识、科学、艺术于一体,不仅要用心读之,还要用眼观之,更要用脑思之,不可一知半解。做教育应该读懂教育。读懂教育,应该读懂生命,读懂生命的生长过程。”一直行走在小学教育院落里,探索小学办学规律的朱永军,对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至深感悟。
做“读懂”教师需求的管理者
学校周老师接手了五年级(3)班,期中测试后她觉得有一项考评不合理。怎么回事呢?原来在质量检测里有一个指标——合格率,如果有孩子不及格就直接打C标。这项制度主要是为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这次测试周老师班上有两个孩子不及格,自然给她打了C标。
周老师找到朱校长,劈头盖脸地問:“考评是不合理的,你是鼓励我们进步还是打击我们进步?”
“当然是鼓励!”朱永军不解地回答。
“既然是鼓励,那我接下这个班两个月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该怎么看出来?我接手的时候有三个不及格,现在消灭了一个,合格率虽然没有达到100%,但也不能直接给我打C标,虽然只扣10块钱,可是在年级组里我的面子往哪里放啊?”周老师不依不饶。
朱永军听了觉得有些道理,他没有马上回答,而是让周老师先回去,答应她一定好好考虑这件事。在之后召开的校务会上,朱永军说起了这件事。他说:“我们的评价方式能否反映出上升或下降的变化情况,是评价能否发挥效能、起到作用的关键,这将是我们下一阶段评价改革的重点。”
后来,经过反复论证,学校采纳了周老师的建议,决定在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时,除了将班级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作为反映等级的重要指标以外,同时实行增量评价,把班级的进、退步情况也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这次有趣的争论让朱永军深刻认识到:读懂教师首先要读懂教师的诉求,除了理解、关心、帮助教师外,不断汲取民意的过程也是进一步读懂教师的过程。后来,他在他的工作计划里写下这样一句话:教师是一本书,就看我们管理者怎么来读懂它。
为了激发教师的目标感,朱永军要求每位教师依据自身发展状况拟订发展目标,寻找自身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学校再根据教师年龄、知识结构、发展现状等方面的不同,推荐指导专家诊断其目标制订的合理性。在确定好发展目标后,各层面的教师要设立自己的月度工作任务,以任务方式推进专业成长。每学年结束后,学校学术委员会组织专项评价,考核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并给出指导性意见。这套“自我定位—学校统筹—验证评估—更新完善”体系,在帮助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为增强教师的成就感,让教师在引领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生命的成长,朱永军还倡导开展“名师讲堂”活动。每学年,校级名师可根据自己研究的需要向学校申请经费,通过“上一节示范课、讲一次微型报告、主持一次学科沙龙”等方式,开展面向校内或全区范围的讲堂活动,以交流自己的学习成就,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如果说“读式”文化为师生打开了阅读的视野,润泽了师生的心灵,那么,朱永军倡导的“专家讲坛”则架起了教师与名家近距离对话的桥梁。几年来,学校围绕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礼仪、心理品质、艺术素养等方面,先后聘请各方面的知名专家与教师进行对话交流,让他们的思想走出狭小的校园,在更广阔的层面上帮助他们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能力殿堂,让他们享受真实幸福的教育人生。近年来,一批学习型、研究型、具有协作精神的骨干教师从中脱颖而出,先后涌现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1人、特级教师3人、市区学科带头人28人、市区优秀骨干教师45人。
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朱永军发现一个问题:教师归属感的提升不能仅仅停留在关注教师专业发展上,更应该关注教师的生活,让教师成为有生活情趣的人。为此,在他的力主下,学校工会先后成立了厨艺、瑜伽、体育、艺术、读书等各种社团,把兴趣相投的教师组织起来,让他们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增添教师繁忙工作之余的生活乐趣。在他眼里,教师不仅是“工作的人”,更是一个个“有生命的人”。因为他知道,只有了解教师、关心教师、培养教师、成就教师,才能使学校获得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唯以求真的态度,做扎实的工作,做师生心灵的呵护者。做前人未做的事情,把前人做过的事情做得更好,把钟家村小学办成全国有影响力的名校!”这是朱永军心中的理想与目标。
多年来,朱永军这位小教园里的耕耘者,在“读懂心灵教育”的险峻山路上,一路披荆斩棘,开拓创新,不停地突破自己,向着心中的光辉顶点奋进!
责任编辑/周小益F87CBBCF-A821-4725-9EB2-F86A928D2B0B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