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学生“最近发展区”探索作业管理

时间:2024-05-05

刘婵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的可能发展水平,兩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时刻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阶段,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学生作业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主要途径,因此作业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日常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课堂作业完成质量参差不齐、家庭作业反馈情况复杂不清、实践作业难以拿捏等情况。在作业管理方面,好像永远都存在挑战。本学期,宜昌市西陵区常刘路小学全面开展学科作业管理改革,调动所有教师的积极性,为真正落实好作业管理“谋定而后动”。

作为数学教师,作业是我一直关注的一项“参照”,学习、思维、规律、应用、实践、创新,学生是否真的学到了在这个课程体系中想要的知识或技能?是否真的建立起学习与发展之间的桥梁?是不是真的喜欢这节数学课?对于这些问题我始终在思考。在教与学的研究中,我发现教材与教参规定了很多作业的模板与格式,这可以是一种作业应用的参照,也可以是对“已有的水平”的检验,但是学生“可能的发展”在哪里呢?

激发学生对作业的“参与兴趣”。我所教的三年级,每个学生对于未知的学习、生活都充满着期盼与兴趣,他们爱问、爱动、爱表述,但是他们的心理机能尚未成熟,任务往往会让他们产生消极情绪。于是,我将“任务”变为“成果”,让学生主动完成自己“布置”的作业:在每一节课的设计中,我会有意识地研究习题的种类、规律与情境,“你认为可以提出一个什么问题?”“如果你是出题人,你将出一个什么类型的计算题让大家算一算?”“你猜一猜我给你们带来了哪类题?”“你觉得这道题和哪道题类似,为什么?”把习题的可能性渗透在每一个数学问题中,再问一问、猜一猜、试一试,这样学生便有了“规律”和“猜想”,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思维体系。

改变教师在作业中的“完成地位”。三年级的作业量属于基础水平,但学生的主动性尚不够强。对此,我采取了一种“学生检测老师作业”的模式。课堂上,我提前与学生沟通,告诉他们每节课都有一个“十分钟”作业机会,这是与老师面对面解决疑难问题的黄金时间,让学生充分结合课程知识完成作业并反馈难点;课后,我率先完成当天作业,找机会自然地“展示”老师对作业的研究程度,消除学生对作业的“畏难”情绪,吸引他们参与并“轻松”完成;批改时,我“特意”表扬主动上交、完成较好的同学,告诉学生主动寻求作业批改也是一种学习进步,从而形成一种“学生找老师批改、学生督促老师批改、学生建议老师评价”的双向机制。无论什么阶段,把教师的作业管理作为学生学习的辅助,去除学生心中“作业就是任务”的标签,才能更好促进学生作业管理的真正落实。

给予师生在作业中的“双向选择可能性”。依据最近发展区原理,教育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分层设计作业。作业的分层并不是简单的例题序号分解,而是要处理好教学中难与易、快与慢、多与少的关系。我将专题设计的板书与课件进行展示:黑板上规范呈现解题思路、步骤,而课件上总会有“不小心”显示的拔高“数学模型”问题。例如,讲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黑板上有规范的竖式计算步骤,课件上出示三个不同类型计算题:“简单的三位数乘两位数;较复杂的(多步进位)三位数乘两位数;空白题(请你自己出一题)。提问:三位数与两位数的计算有什么关系?那你能猜想一下三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步骤吗?”埋下一颗探究实践的种子,以教师的追问开始发展,但不以问题限制学生的思考方向和选择,这种“抓肝挠心”式的启迪,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基础上得到提升与发展。

教师不能仅仅盯着学生发展的昨天,而应指向他们的明天,紧紧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作业管理入手,激发学生对作业的兴趣、调节主动性、提供选择性,使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才能落实教师走在学生发展前面的教学。

责任编辑/杨万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