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有机融合研学旅行与学校教育

时间:2024-05-05

张飏 孙琳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将综合实践活动列为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中的必修课程,并要求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参加。

宜昌市实验小学积极依托政策支持和资源平台,秉承“育才首善、教化不言”的办学理念,基于学校育人目标,以课程开发作为试点研究的切入点,促进了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积累了有效的实施策略,形成了将研学旅行纳入本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的校本化实施路径。

“综合学习”的学科拓展、学科融合

4月13日,二年级的孩子们走进了采摘园,认识了瓜果蔬菜,观察了昆虫植物,还通过自己的双手带回了劳动的果实,返程大巴上孩子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有的在讨论刚才观察到的蚂蚁身上的花纹,有的在争论采摘的瓜果的品种,有的在统计小组采摘成果,有的静静将自己的感受记录在日记本上,有的将刚刚看到的美景刷刷几笔勾勒了出来,有的不由自主地哼起了歌。带队老师们也纷纷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没得出结论的还着急地给科学老师打电话求助……

上面的场景出现在本学期二年级研学之旅——金色年华采摘之旅中,本次研学旅行的主题一确定,各学科教师就开始着手制订研学旅行任务单。语文老师以《落花生》为切入口,指导学生描写农作物,数学老师拓展了“亩”“里”“公斤”的相关知识,音乐老师介绍了《快乐的农夫》的情感基调,美术老师布置了写生任务……各学科老师针对研学旅行主题,结合学科特点,同备一节课,使每一次研学旅行都是一次学科融合的综合实践活动。

此外,每学期初的研学旅行方案讨论会上,学校各学科教科研组长,都会结合本学期研学旅行主题提出基于本学科的课程设计思路。比如,语文学科“金色话筒”——三峡广电中心之旅、数学学科“魔方世界”——市科技馆魔方研学、英语学科“口语交际”——新加坡游学课程、体育学科“攀高达人”——青少年综合实践学校之旅、音乐学科“舞林高手”——梦想城之旅、美术学科“动漫地带”——市群艺馆美术展游览、科学学科“天文气象”——市气象台研学、信息学科“高手过招”——机器人比赛观摩。大多数备课组都提交了学科相关的“启善研学旅课程”。研学旅行课程与之前的启善课程有相关联的主题,在内容上、形式上又得以进一步扩充,使得我们的课程设置更加完整丰富。

现今,学科融合在小学教育中的呼声越来越高,而宜昌实小这样的大学校、老学校,改革尤其难。通过研学旅宜昌课程,每一個孩子在同一次活动中,得到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锻炼,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素养的提升,也进一步推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进程。

“生活世界”中自主探究

“为什么要在三峡建设大坝呢?”“大坝建设会对宜昌的自然环境带来什么影响?”“为什么是五级船闸,能否多增加几级,提高大坝的蓄水量呢?”这是五六年级学生在三峡大坝研学手册中提出的质疑与建议。内容有些稚嫩,有些尖锐,却真实地反映出孩子们在旅行中的“研学”成果。

宜昌市有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传统农业”“工业科技”“军事科技”等等。“带着问题去旅行,带着方法去研学”,这是学校针对中高年段学生特点,在自主探究课程中提出的研学旅行要求。2016年底,学校对启善课程之自主探究课程进行“升级”,大量引进研学途径,拓宽研究载体,让研学旅行助力自主探究课程的发展。比如,我们对自主探究课程中的一个板块“文化大观园”进行了重新设计,改变了以前单一的与地方课程《长在宜昌》结合,以童谣、游戏、名人、名胜、地名等方面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方法。如今,“文化大观园”之“家乡”主题的研学课程渐成体系:二年级参观“家乡的风景名胜”、三年级感受“家乡的历史文化”、四年级感知“家乡的革命传统”、五年级了解“家乡的农业发展”、六年级学习“家乡的历史名人”,每个年级设置不同的研学目标,对学生进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爱国爱乡爱家教育,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同时,在研学目的地的选择上,学校在原有的中华鲟养殖园、消防支队等实践基地的基础上,经多方考察、实地调研、研究比对,又新增宜昌博物馆、规划馆、三峡大坝等研学基地。对于现存较好的一些古建筑,如天然塔、镇江阁、滨江公园、屈原祠等,则要求学生在活动前通过查阅资料先自行了解,活动中通过画一画、拍一拍、说一说、写一写各种形式加深认识,活动后每个组以小报、汇报、展演的形式进行评价。

自主探究学习需要机会与土壤,需要指导与鼓励。通过课程的整体设计及“生活世界”的直接刺激,学生能主动地将学习中的认知与感受进行整理和再提取,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真正的学有所获。

关注“知行合一”的成长体验

2017年9月,宜昌实小一年级的孩子们在梦想城举行了一次很有意义的研学旅行活动——“开蒙启智礼”入学仪式,活动上全体一年级学生对任课教师行鞠躬礼,教师为每位学生整理衣冠、点朱砂启蒙,最后在书法老师的带领下,每个孩子写下了小学阶段的第一个大字——人。

2018年6月,六年级毕业班的全体师生前往秭归屈原祠参加毕业典礼,在高温和烈日的考验下,学生们没有一人退缩,没有一句怨言,身着汉服,集体宣誓,对老师行礼。不少学生在活动后主动和老师拥抱,甚至还流下了难舍的泪水。

一年级入学仪式和六年级毕业典礼一直是启善课程“青春庆典”中的重头戏,在学校的众多活动中也是相对固定的,有固定的时间、固定的人员安排、固定的流程,那么怎么让这样套路化的活动不流于形式,使老活动变得更新颖、更有创意、更加能激发学生的情感?研学旅行课程最初在实小推进时,我们就是以这两次庆典活动作为契机开始转变的。首先活动地点从学校礼堂走向校外,一年级入学选择了梦想城,仪式后学生还可以在梦想城内参加职业体验,这样的集体活动有利用孩子更加适应小学生活。六年级毕业典礼选择在屈原祠这样历史厚重的场所举行,氛围更庄重,更有仪式感。其次两次活动中学校都为学生精心准备了汉服,使得众人宣誓活动更加的隆重和震撼。尤其是对老师行礼的环节设计更是直击人心,好多老师表示自己都忍不住红了眼眶。通过这两次活动,我们可以观察到学生的状态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对同学更友好了,对老师更尊重了,不少家长也反映孩子在家懂事有礼貌多了,看到这样的“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我们内心是欣喜的。

德育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环节,我们时常思考,德育怎么渗透于课程中,怎么立足于教师的常规中,怎么根植于学生心中?中小学生对活动有着天然的爱好,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体验,能促进学生的品质成长。研学旅行以育人为导向、以德育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课程化的形式让学生获得成长体验,成为了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通过近两年的实践研究来看,在研学旅行课程这一载体的有力支撑下,我校启善课程又焕发了新的生机,学生整体素养得到了提升,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再次更新,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大步推进。

(作者单位:宜昌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周小益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