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生命体验教育驱除“成长的阴霾”

时间:2024-05-05

蒲蕊++唐婧

日前众多的校园欺凌事件给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威胁,校园欺凌事件的频发,说明某些学生对生命的本质缺乏认识,对自己与他人的生命缺乏尊重与关爱。2016年11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要求中小学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中小学生珍爱生命、尊重他人、团结友善。因此,学校德育可以此入手,通过生命体验教育,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和珍爱,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生命体验教育的内涵

生命体验教育是将生命道德规范知识与体验者的生命意义联系起来,通过感悟、体验的方式使其对生命产生深刻的理解与感动,在肉体生命强健的同时,形成健康良好的精神生命,从而享受生命的美好,遵循生命规律、理解与关爱生命的教育。从其内容来看,主要包含个体与自我的关系、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个体与自然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具体包括自我认知教育、死亡教育、情绪控制、人际交往、挫折教育、感恩教育、环境教育等诸多方面。为了实现提升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这一目标,生命体验教育突出强调“体验”,即通过影响学生切身的心理感受,增加学生的同理心与自我反省,从而实现道德认同,形成道德良心。此外,生命体验教育重视教师参与体验过程,与学生交流内心的感受与想法,并一起提升生命体验。

显然,开展生命体验教育有助于预防中小学校园欺凌。一方面,生命体验教育的目的是使中小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以及享受生命,而这也是防治校园欺凌所追求的目标。防治校园欺凌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和谐友爱地相处,从而构建健康良好的校园环境。另一方面,生命体验教育将学生的情感与经历融入到德育过程中,使其对校园欺凌行为产生更深刻的道德认知。传统的德育模式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缺乏对中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重视。而生命体验教育的重点就是要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对于校园欺凌的防治更加具有针对性。

校园欺凌折射出中小学校生命体验教育的缺失

首先,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意味着中小学生缺乏对自己生命的尊重。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尊严的,然而中小学生欺凌行为的发生不仅造成被欺凌学生身心上的伤害,更是有损自己的生命质量,更严重者甚至会为欺凌行为背上牢狱的枷锁。显然,目前一些中小学校欺凌事件的频繁出现,主要原因在于一些中小学生尚未认识到生命的宝贵,不知道要尊重自己的生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目前我国与校园欺凌有关的法律尚不完善,学校在处理欺凌事件时大多也本着以教育为主的原则,但这种“略施薄惩”的方式,确实让很多欺凌者认为欺凌行为没有严重的后果。

其次,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还意味着学生缺乏对他人以及特殊学生生命的尊重。欺凌行为发生的原因不尽相同:某次同学间的矛盾、某个同学内向的性格或者身体方面的与众不同等都可能引起欺凌者的攻击。然而不管什么原因,以暴力的形式对待他人,造成他人身心的伤害都反映了欺凌者对于生命未存敬畏之心,对于他人的生命更未报以宽容与尊重。而生命体验教育就是要构建一个多元、包容的校园环境,通过诱发学生对于生命的感动,使其学会尊重不同的生命形式,接受生命的多样化。不仅是学生,老师更是要发挥带头作用,采用多元化的指标来评价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避免单一的评价指标使部分学生边缘化,从而走上歧途。

再次,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还意味着一些中小学生尚未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无法享受生命的美好。许多欺凌者整天虚耗光阴、精神空虚,不了解自己的真正需求,也不知道怎样才能真正的享受生命,误以欺凌同伴为乐趣。被欺凌的学生的身体与心理都遭受到了欺凌者的虐待凌辱,这种痛苦使他们原本多彩的校园生活变得黯淡阴郁,也使他们本该快乐的生命失去欢乐。而目睹校园欺凌事件的学生,也可能因为担心自己受到欺凌而整日惴惴不安。

最后,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意味着一些中小学生缺乏对其他生命的理解、尊重和关爱。校园欺凌事件中,欺凌者往往因为被欺凌者的一些异于常人的行为或彼此间的矛盾而对其进行欺凌,这都是对生命缺乏尊重的表现。人类与动物的一个区别在于,人类在尊重自己生命的基础上还会尊重他人的生命。一个真正尊重、关爱生命的人会避免伤害任何生命体,帮助所有急待救援的人,而不问这个生命的价值是否值得同情。欺凌者在欺凌行为中对于被欺凌学生所受到的伤害置若罔闻,目睹欺凌行为却选择事不关己的学生对于被欺凌学生的痛苦熟视无睹。正是这种同伴间的冷漠与同情心的缺乏才助长了欺凌者的不良行径。

通过生命体验教育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

显然,开展生命体验教育,引导中小学生珍爱生命、尊重他人,实现道德认同和道德良心,对于预防校园欺凌具有重要作用。而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要从生命体验教育的过程、内容、方法等方面系统思考。

首先,从生命体验教育过程来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第一,营造生命体验场。生命体验场的營造意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全身心体验的场景,在这种特定的场景中唤醒学生内心的感动。要注意的是生命体验场应贴近体验者的生活实际,越真实的情景越能有效地诱发出学生的真情实感。第二,全息沉浸感受。有了好的生命体验场,学生才能更好地进入情境,在此期间,应避免外界的干扰,让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其中,经历内心的感动。第三,开放式对话。开放式对话的目的在于使师生双方都敞开心扉,在充分的交流与表达中,激发每一位体验者的思维,唤醒每个人的道德意识,在道德情感得到丰富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道德认知。因此,在开放式对话阶段,作为引导者的教师要营造轻松、友爱的对话氛围,使学生与教师在平等的关系中进行沟通,相互诉说内心的感受与想法。第四,反思性表达。教师与学生在表达了自己感悟的基础上,再结合自身的经历进行深刻的反思。

其次,从生命体验教育的内容选择和设置来看,要遵循四个原则。第一,贴近中小学生的校园生活,越符合学生真实生活的内容越能有效地诱发出学生的真情实感。例如,学生间难免发生口角与矛盾,其中有些会升级为欺凌事件。那么如何与他人沟通、理解他人的想法并妥善处理矛盾,这些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会发生的问题既是生命体验教育的一部分,又是预防校园欺凌的重要环节。第二,符合生命发展的规律。生命体验教育的内容既要包含生命中的美好,也要展示生命中的艰难。这样才能在唤醒学生对美好生命憧憬的同时,教会了他们乐观坚强地面对生命中的挫折。第三,内容设置上要体现细节。要想引起体验者内心深刻的感动,生命体验的内容也应如此。第四,反映多元化的生命样态。校园欺凌事件中的欺凌者往往会选择生理上有某些障碍或者性格上比较内向的学生进行欺负,认为这样的学生就是弱者。然而自然界中的生命形式千姿百态,不尽相同,每个个体都有其自身的精彩。生命之间并无贵贱与强弱之分,有的只是你我的不同。因此生命体验教育要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生命的价值与精彩,让其学会包容与尊重。

最后,从生命体验教育的实施方法来看,结合欺凌事件的特殊性,笔者认为,中小学校可以采用播放影像资料、角色扮演、故事讲读和集中授课等方法实施生命体验教育。前三种方法主要帮助中小学生换位思考,更好地体会被欺凌者的感受,唤起学生内心的同情心与责任感,增加学生间的关爱。集中授课指的是学生和教师围坐在一起,共同解决生命中的困难与问题,如欺凌。这种体验场不仅增加了学生对于生命的感悟,也帮助学生增加了与教师共同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使学生获得与教师合作的愉快感受,逐步建立对教师的信任,在此基础上充分沟通与反思,从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的发展与成长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获取,然而理解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源是生命,只有把握了生命,才能理解人类所创造的不同的文化形式。传统的德育方式使学生成了盛装各种道德知识的“美德袋”,压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生命体验教育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与生命的感动,也只有这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身处欺凌事件中的学生对生命形成真切、深刻的体验,从而敬畏生命、关爱生命,才能真正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徐世兵)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