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5
李朝霞++袁少民
“非暴力沟通”是由美国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的一种沟通方式,它有四个要素,即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理解并运用好这四个要素,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有利于合理处理学生违纪行为。
不带评价观察。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不带任何评价。观察侧重于客观事实,评价往往带有主观色彩,不可将观察和评价混为一谈。
要做到不带评价地观察,教师在表述观察内容时,要避免使用绝对化的词语,诸如“总是”“从不”等。这些绝对化的词语使表达过于夸张,学生会认为自己受到了教师不公正的评价,从而激起逆反心理。比如,教师说“你总是看课外书”,“总是”表达的就不是观察而是评价,学生就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如果教师说“这个星期,你三次上课时看课外书”,教师陈述的是自己观察的结果,是事实,学生没有理由不接受。
切忌做出缺乏事实依据的表述,把自己对他人思想、情感或愿望的推测当作可能的事实。如,教师说“你成绩下降就是因为看课外书”,当教师把自己的推测当成事实表述时,就会将观察和评价混为一谈,沟通也不能顺利进行。
善于表达感受。使用具体的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体会对方的感受并表达出来,能使沟通更加顺畅。在表达感受时,教师要注意区别于陈述想法、评论、观点。如看到课堂上学生随意讲话时说“我觉得你不尊重老师”,这表达的并不是你的感受,而是你对学生态度的判断,这样的判断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隔阂。如果说“我对你的听课效率感到担忧”,那么,“担忧”表达的就是你的感受,这样的表达容易被学生接受。
教师要学会“示弱”。如当学生对你说“老师,你太自私了。”如果你回应“我怎么自私呢”,就不是在表达感受。善于表达感受的教师此时就会“示弱”:“你这样说,我有点难过,因为我希望得到你的理解和支持。”这样的表达,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言行背后的深意,进而理解和支持教师。
明确说出需要。在师生沟通的过程中,当自身的权威受到冲击时,教师常常会借助批评直接表达对学生的不满,学生也会通过“不服从”间接抵制教师。如果师生中一方能够直接说出自己的需要,那么另一方就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教师可用“看到(或听到)……我感到……因为我……”这样的句式来表达感受和自身的关系。比如,教师在和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沟通时,如果直接批评,学生可能会在暂时安静后又开始新一轮的违纪行为。如果教师这样说“看到你在课堂上吵闹,我感到很生气,因为我很看重集体纪律,尤其是课堂纪律。”在这句话中,教师既表达了感受,又明确说出了自己的需要,学生听到老师这样的话,一定会理解并积极作出回应。
提出具体请求。面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许多教师会抱怨、发脾气,学生甚至不明白如何做才能让教师满意。因此,在师生沟通过程中,教师要清楚地表达感受,提出请求,并具体地告诉学生希望他做什么。
提出具体请求时,教师要注意请求与命令的区别。以否定的形式来提出具体请求,会有命令的意味。如“你不要再在课堂上睡觉”,就不是请求而是命令,學生听后会认为不答应就会受到责罚,很可能不再睡觉但也不听讲,这是无效沟通。因此,教师提出具体请求时,应发出某种行为的邀请,而不是采用否定的形式。如“老师期待你从现在开始认真听讲15分钟”,就是请求而不是命令,学生则容易接受。
提出具体请求时要细致。如果请求不细致,学生可能不知道怎样做才能满足老师的需要,甚至误解老师的真实意图。如“请你尊重我”这一抽象表达就可能让学生不知所措,产生“我怎么不尊重你了?”的疑惑,而如果具体描述为“请你和颜悦色地和我说话”,学生就明白教师所说的尊重就是和颜悦色。因此,教师提出具体请求时,要避免使用抽象语言,而要借助具体描述,教师的请求描述得越细致,就越能使学生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也越有利于得到学生积极的反馈。
提出具体请求时,要将期待放在未来可以改变的方向上,而不是放在过去让人感到懊恼的地方。如“老师期待你下一节课能认真听讲”,将需要和期待放在将来会让学生充满希望。
(作者单位:广水市第一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周 群)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