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培养体育常规 提高活动效率

时间:2024-05-05

夏君

体育常规是指在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以支持活动顺利开展为前提的标准法则或习惯,换言之,就是幼儿和教师在体育活动中要遵循的一系列规则。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强调:儿童在2-4岁时对秩序极其敏感,在这一秩序敏感期内,如果我们能够利用儿童发展特点,对其进行规则方面的培养,将会对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反之,他们的行为则很可能会出现问题,影响日后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要抓住儿童秩序发展的敏感期,在幼儿园日常活动尤其是在体育常规训练中,直接、稳固地塑造儿童良好行为,培养出认真负责、有秩序、守规则的孩子。

在本园体育教研组的一次大班体育活动观摩中,我们发现这个班的小朋友仅站队就花了4分钟,教师发体育器材用了3分钟,比赛等待耗时5分钟,这些不必要的时间损耗降低了体育活动锻炼的效率。教研组成员一致认为,常规的培养很重要。接着,我们分析了常规的种类,研讨了一些培养常规的方法并立即展开实验。一个月后,开展了第二次教学。

对比两次教学发现:第一次教学使用常规5次,运动密度为37%,幼儿平均运动心率为134次/分;第二次教学使用常规18次,运动密度为56%,幼儿平均运动心率为161次/分。实践证明,只有运动密度达到40%-60%,运动心率保持在140次/分-170次/分之间,且持续十五分钟以上,才能达到锻炼目的。由此可见,建立并合理运用良好的体育常规,能减少消极等待和不必要的管理行为,大大增强运动密度,提高活动效率。

基于两次教学的具体案例,结合教师们的研讨,笔者对幼儿园体育常规的类型、培养原则与方法进行了归纳与分析。

体育常规的类型

幼儿园体育常规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论述排队常规、分组合作常规、收放器材常规和卫生常规等四个方面。

排队常规。排队常规是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最常见的一种常规,包括听信号快速调整队形、观看示范队形、拍手解散等。经过训练,幼儿能在教师示意下,达到“快、静、齐”的站队效果,并能安静倾听示范讲解;当出现纵队多的情况时,前三排能自觉蹲下,便于后面的幼儿观看示范。

分组合作常规。在比赛常规的训练中增加了分组合作常规的训练。分组活动可以让幼儿在各自的小组中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它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自主创新、自由思考,促进幼儿互帮、互学和合作,集思广益,合作完成各个小组的任务。

收放器材常规。在器材常规的训练上增加了爱护器材的教育:活动前及活动中教师教育幼儿要轻拿轻放、不能拖拽;活动后提醒幼儿及时收拾体育器材,提供容器,指导幼儿将运动器械分类摆放,方便下次取放。教师还在容器上做上形象的标记,帮助幼儿更好地识记器材的归属地。

卫生常规。在体育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如:保持五官卫生,不用脏手揉眼睛、挖鼻孔、掏耳朵,不将脏手放进嘴里,不用脏手抹脸上的汗等;活动前后上厕所,活动过程中避免随地大小便,活动后如厕时应该先洗手。

体育常规的培养原则

本园探索出了两项体育常规培养原则:

主体性原则。在体育活动中,虽然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幼儿始终是活动的主体,教师不能替代他们完成活动,而是要引导他们参与制定常规或选择、认同常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到:“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只有让幼儿自行对常规进行感知、认同,并且愿意主动地遵守常规,才能真正做到规则的内化。

因材施教原则。规则是人们制定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比如在活跃的班集体中体育教学采用分组合作比较奏效,而在另一个比较沉静的班集体中效果也许不那么明显。教师要根据孩子的需要和特点,在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班级培养不同形式的常规,促进幼儿更好地活动。常规教学因人而异、因班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既做到有章可依,又要据情而定。

体育常规的培养方法

趣味认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体育常规的培养过程中,若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就能提高其学习的动机。笔者总结出三种趣味认知法:

歌谣式认知。“我是守纪小标兵,站起队来‘快齐静’‘抬头挺胸,向前看齐’”……这些歌琅琅上口,最利于儿童快速记忆。儿童在诵读的过程中,这种规则就在大脑中得到了强化,以后每当遇到站队、看齐等情况时,大脑就能迅速做出反应。

辅助材料认知。趣味认知也可利用一些小物件,引导幼儿建立常规意识。比如接力赛跑结束后,最先到达的一名幼儿,举起系在胳膊上的红丝巾,大家就知道他是第一了。这样以实物来激发幼儿的兴趣,也不失为趣味教学的好方法。

后果体验认知。“自然后果法”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幼儿道德教育方面提出的教育方法:当幼儿有过失行为时,成人不去人为限制儿童的自由,而是用过失产生的后果去约束儿童的自由,从而使儿童明白其危害,并不再重犯。

实践证明,趣味认知是用来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它能帮助孩子内化规则,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儿童意识到不按照常规要求练习就会产生不良后果,这样就加深了他们对遵守常规和体育安全练习重要性的认识,这种方法远比枯燥乏味的说教更容易使他们记忆深刻。

榜样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培养学生的常规,教师自己首先要遵守各种常规,如每次活动穿便于运动的衣服(不穿高跟鞋)。除挖掘自身的教学资源外,还要善于发现幼儿中的佼佼者,树立榜样。可以在活动后评选“声音洪亮小教练”“集合迅速小骑兵”“立正规范小卫兵”等,以此来表扬幼儿,具体深入地挖掘他们的长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幼儿榜样会想方设法保持自己的优势,越学越来劲;其他幼儿在不甘落后心理的驱使下,也知道应该怎样做,从而在相互学习、竞赛比赛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常规。

情感体验。人的情感是很微妙的,好的情绪能促进幼儿更好地完成体育常规。幼儿都有强烈的表现欲,都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如果教师能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幼儿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后会更加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所以,教师在游戏中要经常用激励性的评价来激发幼儿的成就感、满足感,从而培养幼儿形成良好体育常规。

行为演练。习惯是练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形成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常规的养成需要教师常抓不懈、规范不止,切忌出现教师对常规拿捏不准、一个老师一个调的情况。学生自身也要加强练习,可以采用个人分散练习、同伴练习、小组练习、全班整体练习等形式演练,进一步巩固所习得的常规。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终生受益。幼儿时期是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如何在体育活动中渗透规则意识,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教育幼儿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幼儿规则意识的提高、规则行为的形成并没有严格的标准,只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运用多种方式加以引导,帮助儿童制定或接受适合他们兴趣特点的规则要求,就能使幼儿达到个性自由与社会化发展的和谐统一。

(作者单位:湖北省实验幼儿园)

(见习编辑 周 群)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