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信息化助推区域教育发展

时间:2024-05-05

李旭东

咸宁市紧紧围绕教育年度改革目标任务,以教育信息化为切入点,着力开展建设机制、工作机制、评价机制改革,缩小差距、促进均衡,实现了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建立全新的建设机制,不断提升教育发展标高

咸宁市建立全新的建设机制,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创造教育发展条件,提高站位,提升标高,实现教育弯道超越,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咸宁市委、市政府高屋建瓴,统筹规划,把教育信息化纳入智慧城市建设范畴,力求实现省、市、县共建共享、互融互通。教育信息化成为“智慧咸宁”的教育项目,“联校网教”成为“智慧教育”的起步探索。今年4月,丁小强市长听取“互联网+”战略在教育发展中的落实情况汇报后,特别强调统筹建设、注重应用。6月,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会,再加统筹、推进力度。

引进资本,建设平台。市教育局按照“政府统筹引导,企业参与建设,学校购买服务”的原则建设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2014年1月,通过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公开招标,湖北盟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中标,与市教育局签订项目实施协议,分三期完成平台建设。目前,已投入2000多万元开展建设,完成第一期信息云平台建设和第二期包括“联校网教”在内的应用云平台建设,实现市云平台千兆链接各县市区、百兆宽带进校园桌面。正在推进的第三期建设,开发优化提升信息云平台功能,实现集成应用、系统管理、大数据整合、无线网域拓展、应用与创新的深度融合,全方位服务教育信息化。

加大硬件设施建设步伐。全面提高互联网接入率。截止2015年上半年,全市接入互联网学校609所,占学校总数的81.0%。其中:教学点270所,接入互联网153所,占比56.7%;城市学校112所,接入互联网106所,占比94.6%(其他6所学校不具备接入条件);农村学校370所,接入互联网350所,占比94.6%。全面提高“班班通”配置率。全市中小学(含中职)共有教学班6958个,配置班班通设备的有5404个班,占比77.7%。加大设施设备建设力度。目前,全市建有电子阅览室35个、多媒体教室569间、视频会议室25间、录播教室10间、标准化考场604个、校园电视台9个、有校园监控的学校221所、计算机教室384间。全市中小学(含中职)配置计算机21237台,全市中小学生(含中职)380260人,生机比为18:1。设施设备建设加强,学校办学条件整体提升,教育发展的基础得以进一步夯实。

建立全新的工作机制,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试点

上下一体,紧密跟进。2014年,湖北省成为教育信息化试点省,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把咸宁市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联系点。咸宁市紧抓机遇,积极跟进教育改革,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全市各地各校迅速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推进工作办公室,统筹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实行工作进展月报制度。

部门联动,倾力支持。企业大力支持。通过市场竞争方式,盟道公司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协商,共同签署协议,共建咸宁市教育城域网。今年5月,全市开展互联网建设的学校都可免费接入百兆内网光纤。各级财政倾力支持。近年来,市财政为全市教育信息中心云平台建设投入178万元、为市外国语实验学校信息化建设投入1千多万元。崇阳县整合各类资金共完成5000余万元的教育信息化项目。咸安区建立“政府主打,教育配套,学校自筹,社会捐助”教育信息化建设保障机制,除12个山区偏远初小、教学点网络光纤在建外,其余学校全部实现“校校通”和“班班通”。通山县上半年投入470余万元,为全县43所中小学配备了计算机教室。赤壁市、嘉鱼县在完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后,再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其中赤壁市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微机教室和“班班通”建设上的投入达434万元。

向下用力,试点推进。咸宁市首先在通山县开展试点,随后在崇阳、咸安、通城等县区学校逐步推广。目前,全市开展试点的学校(教学点)共有80个,其中,通山县39个、崇阳县30个、咸安区10个、通城县1个。市实验小学与崇阳、通城、咸安等县区学校(教学点)实行联教,共送课280节,涉及音乐、美术等学科,有12名教师参与送教。通山县“联校网教”试点进一步扩大成果。通山县在黄沙镇利用互联网开展“远程教育”试点,率先开展“联校网教”,今年上半年经过认真总结经验,又在通羊镇、大畈镇、南林镇扩大“联校网教”试点。崇阳县开展“梯级提升、联校网教”试点。为解决农村薄弱校点小学科师资不足问题,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崇阳县在铜钟中心小学建立“联校网教”教室,共享咸宁市实验小学优质师资,开设音乐、美术、巴乌等学科课堂。崇阳县政府还与华中师范大学签订信息化建设合作协议,先行先试,积累经验,逐步实现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延伸覆盖,让山村小学(教学点)也能开齐、开全、开好课程。咸安区以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教学方式变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新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等院校、企业等多方协同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推进的模式与机制,先行先试,成功入选“湖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单位。与华中师范大学合作,形成“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先弱后强、均衡提质;立足应用,促进变革;校区合作、协同创新,突出应用驱动”教育信息化模式。在“全省信息技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验与实践研讨会”上,咸安区作了题为《校区合作,协同创新,以“应用驱动”助力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交流。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区域应用典范交流会”上,咸安区作为首届全国教育信息化区域应用典范代表作了题为《以问题为抓手 注重协同创新 努力打造以“应用驱动”为模型的教育信息化实验区》的交流发言。

建立全新的评价机制,有效实现“建”和“用”融合

教育信息化工作“重在一个‘用’字,简便才能普及,普及才能有效”,咸宁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从应用出发,建用有机结合,有效相融,有力推动全市教育正向循环,实现螺旋式提升。

强化教育信息化培训应用。截止目前,全市教师共有2万余人次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5071名教师投入晒课和优质课展示活动,晒课6192节,评选出494节市级优课。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在今年全市艺术节活动中,实现同步直播。咸安区结合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引入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搭建和完善资源共享平台,70%的专任教师实现在线教学,教研活动均采取网络在线形式进行。129所学校3489名教师已建立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熟练掌握教学资源搜索下载与应用。崇阳县各校通过班班通使用优质资源进行教学。通山县班班通设备全部得到使用,教学点应用中央电教馆“优课资源”及“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进行教学。嘉鱼县搭建了“优课数字化教学系统”服务器。赤壁市“优课资源库”覆盖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所有学科。通城县通过信息化手段,打造优质教学资源库,涵盖各学段、各科目、各版本的教案、课件和试卷。

开展长效机制建设探索。积极探索建立教育信息化“三进”长效机制。教育信息化应用进入学校班级课程表、进入教师的工资表、进入学校及教师的考核表。把实施教育信息化应用列入学校和教师教育教学常规工作,列入学校和教师考核评估内容,教育信息化应用成为教育教学的一种常态。

建设和应用融合初见成效。全市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一、二期建成后,“教育协同办公系统”“名师课堂”“联校网教”等教育教学平台投入试运行。今年中考前及暑期,启动了“名师课堂”,邀请鄂南高中、温泉中学名师,为学生开展考前辅导、暑期学习辅导,收到了较好效果,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名师课堂”开放,为遏制节假日收费补课、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办法。

(作者系咸宁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 杨万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