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西教育是互补而不是对立》等

时间:2024-05-05

近日,一则“中国教师赴英国进行中国式教学将学生训哭”的消息成为热门话题。众所周知,现行的教育模式的确存在着诸如应试化、严重束缚扼杀人性等问题,而西方学校所培养的具有创造力、批判性、勇于提出自己见解、善于为自己利益辩护的人正是高度依赖创新的西方社会所需要的。但是,中西方的教育方式都有各自的问题。西方教育的问题是许多学生学习动机不足、懒散、缺少进取心,而学校放任自流。中国教育的问题是孩子、父母以及教师为了取得好分数而付出过高的代价。比较中西方教育方式目的不是为了分出胜负优劣,而是相互借鉴和学习。

——孙进(据《中国青年报》)

别再让孩子写出“最悲伤的小学作文”

四川凉山四年级彝族女孩木苦依五木的作文《泪》在网上传播后,被网友称为是“世界上最悲伤的小学作文”。现在国人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更多孩子可以得到无尽关爱、接受良好教育,但仍有很多处于困境中的儿童,他们的童年没有快乐,无法得到这个年纪应有的快乐时光。儿童是人类的未来,他们需要来自家庭和社会的保护与关爱。不要再让孩子在最单纯美好的年纪写出“最悲伤的小学作文”,希望孩子们能拥有简单的幸福,表达出来的是更乐观的情绪,写出“最快乐的小学作文”。

——戴先任(据《北京晚报》)

推进教育公平不能强制干预

为了让薄弱学校的学生也有机会享受省级示范性高中教育,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兰州市自2007年开始实施统配计划。按照该规划,2015年,全市省级示范性高中的统配比例为60%。也正是这一新政策,让很多孩子“低分能读名校,高分却无好学校上”。表面上看,通过招生统配可以让高分者“回吐多占的便宜”,实质上却是本末倒置的权利伤害,是一种为公平而公平的行政强制干预,这样的做法不值得提倡与鼓励。真正的教育公平保障,应该是在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中,尽量做到城乡一致、区域协调,让每个孩子都能从开始就享受到与别人一样的待遇,获得同等的教育权利。比如让乡村教师与城市教师同酬,让区域内的教师流转起来,让乡村学校也有优质师资,让城乡之间没有过大的鸿沟。除此之外,人为制造的公平都经不起时间的检验。

——唐伟(据《法制日报》)

大学生“回炉”风波过后需反思

备受社会关注的“人大本科生回炉读高职”的新闻报道在日前有了新进展。当事人乔东终于“现身”,以道歉信的形式回应了公众的质疑,自己并非中国人民大学全日制毕业生而只是人大自考生。真相虽然遂了人大方面的“愿望”,却又向我们提出了一个相当尖锐的课题:假如乔东确实是人大毕业生呢?人大毕业生回炉高职学技术就不可以、不可能吗?近年来,大学生“回炉”再造现象屡见报道,向社会传递出多元而丰富的信息:不但说明当下大学生就业难现状,而且表明用人单位更青睐有一技之长者;不但提醒大家破除文凭崇拜思维,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创业、成才之路,而且提示高校转型升级,培养更多适应性人才。

——朱昌俊(据新华每日电讯)

百家观点

“教师子女必报本校”是滥用自主招生权

近日,江苏宿迁青华学校的部分教职工反映,该校强制要求教职工子女在升学时必须报考本校,不然就停职处理。宿迁青华学校校长表示,学校自2014年起就有这样的规定,是学校董事会的决议。民办学校在招生范围和方式上,的确有招生自主权,但自主招生再怎么“自主”,也不能违反教育、劳动方面的法律,灵活招生,不等于想怎么招生就怎么招生。限制本校教职工子女选择其他学校,子女不报考本校就将教职工停职或解聘,无疑是对自主招生权的曲解和滥用,对其他学校的招生工作也涉嫌不正当竞争。

——钱夙伟(据《广州日报》)

(见习编辑 徐世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