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中小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评价

时间:2024-05-05

姬艳芳 姚春艳

世界卫生组织(WHO)经研究指出,四大因素影响个人的健康和寿命:生物学基础占15%、环境因素占17%、保健设施占8%、生活方式占60%。其中,不良生活方式和有害的卫生行为已成为当今危害人们健康的主因。恶性肿瘤、脑血管和心脏病这些死亡率较高的疾病,基本是由不良生活习惯和不良卫生行为所导致的。根据改变健康行为的“知信行理论”,知识和学习,是健康行为产生的基础;信念和态度,是健康行为产生的动力;健康行为的产生以及危害健康行为的消除,是目标。知识虽然是健康行为产生的基础,但要把知识转变成行为尚需外界条件支撑,而健康教育则是促进知识转变成行为的重要外界条件。

对于广大中小学生而言,学校健康教育是培养和促成他们健康生活方式最好的途径和手段。我国政府也正是意识到了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推进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从1990年4月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1991年12月卫生部颁布的《中国农村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规划试点阶段评价标准》,到2008年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都对我国的学校健康教育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情况并不乐观:郑州市2005年以分层整群抽样方式调查了843名中小学生,结果显示,抽样学生的一般卫生知识知晓率达80%以上的人数比例不到70%,行为表现率达80%以上的人数比例则不到45%,对于青春期知识的知晓率达80%以上的人数比例更低,尚不到59%,行为表现率达80%以上的人数比例更低,不到10%;且2005年各项指标的调查结果基本上都要低于1993年的调查结果。南通市2013年对全市3795名中小学生进行健康素养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一年级、三年级、五年级小学生以及初中生的健康素养总体水平分别为45.3%、22.6%、40.7%、32.6%,除去三年级的特殊情况,基本呈现出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逐渐下降的趋势。上海市某区2013年9月对初一学生开展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健康素养知识知晓率为72.2%,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城市地区要达到90%的标准。

如果连上海、南通、郑州这些教育资源较为丰富的城市,中小学生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尚且不能达标,在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或城市中,学校健康教育的状况就可想而知了。由此表明,我国学校健康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正因如此,教育部2013年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中(以下简称“《意见》”),将中小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指标。这是我国政府首次将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表明政府希望通过评价这个“指挥棒”来引导学校关注学生的健康教育,提升中小学生的健康知识知晓率以及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率,进而实现我国“促进全民健康素质提高”的总目标。虽然我国学术研究领域内并不缺乏对中小学健康生活方式的研究,但要将这些研究应用到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实践中,还需要开展一些必要的转化工作。作为第三方专业机构,我们提出以下工作思路。

根据国家政策法规以及已有的研究成果,界定中小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评价内容,解决中小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该“评价什么”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2013年的《意见》精神,本次评价改革要完成的任务是“在涵盖5个方面评价内容的基础上,对照20项关键性指标,按照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教育的不同性质和特点,细化评价指标、考查要点和评价标准的内容要求,完善综合评价指标框架”。对中小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进行评价,评价者必须先解决“评价什么”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如何定义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生活方式应包括哪些方面和内容。

中小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内容的界定,至少有以下几种依据和来源: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文件、我国相关的政策法规、国外健康教育先进经验以及我国学术界相关的研究成果。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出了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四大基石是对健康生活方式核心内容的集中表达,也为中小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评价内容明确了一个基本的框架。教育部于2008年发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可为中小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内容的界定提供更加详细的参考。参照国外健康教育先进经验,一方面可以使中小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评价内容涵盖更多普适性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使我国中小学校的健康教育与国际进一步接轨;国内学术界相关的研究成果,则可为评价内容的界定提供基于实证和数据的依据及参考。通过整合上述四种依据和来源而得到的中小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评价内容,既有国际视野,又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同时也有实证数据支持。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评价指标体系,也将是先进的、科学的。

以恰当的理论或模型为基础,整合现有学术研究成果,研发中小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工具,以解决中小学生健康生活方式“怎么评”的问题

界定了中小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后,需要寻找恰当的评价方式,开发科学的评价工具,以解决“怎么评”的问题。评价方式的选择与评价内容有关。一般而言,对于行为的评定,通过自然观察或者设置模拟情景来评价,更易获得真实数据,但这类评价方式对评价人员的素质和时间投入都有较高的要求,不适于大规模集中操作,因此可以考虑由教师或家长以不定期的方式完成。而纸笔测试,在评价与认知有关的内容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如果加以科学设计,在评价态度和行为方面也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适合于大规模团体施测,并且可以通过一次测试完成校际之间的横向比较,多次测试完成校内、校际的纵向比较,是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可优先考虑的评价方式。纸笔测试要确保测试结果的可信、可靠,对评价工具必然有较高的要求。评价工具的开发则需要有恰当的理论或模型支撑,采用的理论或模型不同,评价工具的结构不同,测量得出结果的解释也就不同。在健康教育领域,目前已有多种用于解释和预测个体健康行为发生与否的理论或模式,如知信行模式、健康信念模式、行为改变阶段模式等。从已有的研究情况来看,采用知信行模式作为编制评价工具的理论依据的研究较多。评价工具编制者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偏好以及本地区的教育实践,选取某一种理论或模型作为评价工具编制的基础,并且在该理论的指导下,设计评价工具的结构,编制题目、赋予分值,并设计评价结果解释系统,从而使中小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可测量、可评价、结果可解释。

设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结果呈现形式,为学校发现自身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长短板和优劣势以及改进的方向提供基于数据和事实的依据,落实“以评促建”的改革要求

我国学术界并不缺少对中小学健康生活方式的研究。虽然研究者的本意也是希望研究的结果能够服务于教育决策,但由于研究的本质更着眼于发现事物或现象的本质或规律性,而不会过多关注每所学校以及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导致研究结果仅能给出一些较为宏观的解释,而无法用于指导每所学校发现自身在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无法为学校健康教育的改进提供基于数据和事实的依据。然而,“评价结果应能分项给出评价结论,提出改进建议,要能反映学校优势特色和存在的具体问题”,这是2013年颁布的《意见》对评价结果的要求,因此,设计能客观、具体、分项反映每所学校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习惯养成率的评价结果呈现形式,是将已有的中小学健康生活方式的研究结果应用于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实践领域必不可少的环节。

以往以单一的升学率或者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指标时,学校为了获得更高的升学率或者学业成绩,不惜以牺牲学生的健康为代价,学校健康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的健康素养和身体素质每况愈下。本轮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将中小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就是要扭转以往“唯分数论”对学生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科学地开展中小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工作,并使结果可用于指导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改进,将会对提升我国中小学校健康教育水平,提高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以及健康行为习惯养成率起着重要的作用,值得所有从事评价工作的专业人员为之付出努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