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5
人的一生,成长有三:身体、知识和精神。青春期过后,身体的成长就会停下,之后就会走“下坡路”;但知识和精神的丰满,却可以是无限的,亦或是有限的,因人而异。知识和精神的成长,主观因素决定一切,故有“成年之前靠他人,成年之后靠自己”一说。
还有人说,“一个人的容颜,四十岁前靠父母,四十岁后靠自己。”这里所说的“容颜”,前者是客观条件所致,后者应当是一种精神和气质所致,是主观修炼的结果。林肯也有“人到四十岁以后,就要对自己的容貌负责”一语,佛语中也有“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有容乃大”之言。
可见,在成人世界里,心态很重要,它不仅改变我们的容颜,也决定我们的处境、我们的事业。一个人的心态怎样,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他的精神状态如何。
在学校,教师不仅需要给每一个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更需要在与少年们的朝夕相伴中,关注其成长——知识、身心和精神的成长。当“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的时候,那一朵云或那一棵树是需要有能量的。没有知识和精神赋予的力量,我们何以推动或撼动那些花样的少年呢?
教育,就是教师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帮助。在这种“帮教育”中,“帮”不仅是责任,更是能力。这种“帮”的能力就是教师的教育力,其来源有三:专业能力、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其中,职业精神是核心。
作为教师,不仅要“术业有专攻”,还要懂教育学、心理学等一般性的教育科学,还要研究哲学、涉猎人文,提高专业素养。专业素养决定了教师在职场能否“常青”。职业精神是一种价值认同。作为教师,只有深刻理解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理解生命的伟大和职业的崇高,才会自觉地自我成长、乐于奉献。
精神成长源于爱的相伴。无论是霍懋珍还是魏书生,无不是因为爱教育和学生,继而认识到教育的价值和职业的意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树立起专业乃至教育人生的丰碑。
魏书生先生的成长就是一个自我拯救的过程。初中毕业,谈不上专业,学生时代没有接触过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在工厂上班时多次申请才得到进入学校教书的机会……在其成长为教育名家的过程中,一切成就的取得都源于实践中的自我修炼。
在李镇西先生的职业生涯中,教书、学习、写作是其每日的“必修课”。即便是成为名师之后,仍然坚持学习与自我成长,四十八岁时还在努力当朱永新教授的学生。
教师的成长,是一个自救的过程。在教育生涯中,如若我们心不在焉,没有半点成长的欲望,再好的促进教师成长的机制都会被视而不见,再好的教师培训也会被充耳不闻。长此以往,失去成长的动力和能力,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消弭于无形,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求索被忘诸脑后,面对生命,茫然中我们既救不了自己,也帮不了别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