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5
杨宇蓉
荆门市竹园小学历经十年,自主开发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导读课程,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框架和操作体系。
编写系统化的教材。认与读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在学生识字量达到一定水平后,必须通过阅读把所学的字加以内化和活化。因此,学校决定在3-6年级开设中华传统文化导读课。为了避免把导读课变成历史课,在选材上不以朝代为序、不以历史为纲,搭建了以语文知识为主、以历史文化知识为辅的导读基本框架。在荆门市教科所的指导下,经过反复试用和修改,最终形成了4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小学生读本》。
丰富师生的阅读体验。为了更好地落实导读课程,学校在各班设立读书角,让学生在课前、午休、课间阅读身边的图书;每学期还为学生列出“必读书目”“必背书目”“推荐书目”,推行亲子共读。
学校成立了传统文化研习班,邀请荆楚理工学院古代文学专职教授为教师传道授业;每年为教师购买和征订图书,以“读书沙龙”活动为学习、交流的载体,提倡教师读好四类书,即经典名著、理论专著、儿童文学和报纸杂志;组织开展“书虫行动”,教师们建教育博客、写读书随笔,记录成长的足迹,加强思想的交流与碰撞,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构建针对性的课堂模式。学校在3-6年级每班每周开设一节导读课程,由语文教师进行授课。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传统文化导读的三种课型。
第一类是经典类课文。主要包括蒙学经典、古典诗词、格言警句、诸子散文和“四书五经”片段。这类课文以咏诵为主,主要教学模式为:读—疑—导—品—悟—记。第二类是故事类课文。主要是古典名著故事、神话传说故事、成语典故故事、趣味汉语故事。此类文章以阅读为主,以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课前搜集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资料,并整理汇总,课堂进行交流。其主要教学模式为:读—疑—导—悟—讲—延。第三类是常识性课文。主要是一些介绍文史常识、民俗风情的简短说明文。此类课文以概读为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从而提升文化素养。去主要教学模式为:读—疑—导—究—赏—用。
以活动促进传统文化落地。学校坚持以知行活动为载体,以知养行,以行孕知,知行结合。开展了“我和好书交朋友”“导读伴我成长”“讲经典故事”等活动,积极培育新一代“有根的中国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推行古诗考级,每个年级每学期初布置古诗诵记内容,在学期末统一进行考级,考级合格学生将颁发考级证书;举行“校园诵读大会”活动,千人诵读是学校传统文化导读课的集中展示和一大亮点。
让传统文化外化于学生行为中。传统文化导读课程不仅落实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还渗透于其他学科领域:剪纸、瓷器、国画进入了美术课程;中华武术纳入体育课程;戏剧、民乐回荡在音乐课堂上;浓墨书香飘溢书法教学中……
2010年,学校以《弟子规》为载体推行学生养成教育,确定学生良好习惯目标和内容,要求学生每周对照标准自省;学校的“四名工程”(名人、名曲、名画、名著)深受学生的喜爱,在熏陶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了持续改善;推行学生三项行动,即“春晖行动”“博雅行动”“书虫行动”,培养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谦谦君子。
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学校出台了多种传统文化导读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以书法、葫芦丝考级和传统文化知识问答为内容的专项考核全方位地考核了学生内化效果。校刊《竹韵》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平台,学生丰富的知识积淀、个人文学素养在这里大放异彩。“全员争章达标,争当竹园之星”主题活动贯穿学生整个小学阶段,根据“竹园之星”评选条件和年级梯次授予达标学生不同颜色的“竹园之星”奖章,集齐一至六年级所有奖章后,即可授予“竹园之星”奖杯。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