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沟通提升领导力

时间:2024-05-05

李冲锋

沟通是人与人在平等基础上思想、情感、信息、能量等传达与反馈的过程。沟通的目的是求得思想的一致、感情的和畅、信息的共享、能量的互换。学会沟通,就能够提升领导力。

沟通过程,即为领导过程

第一,沟通的本质是上下级间协商的过程。领导活动中的沟通,不是下达任务的过程,更不是发号施令的过程,而是与下属协商的过程。下达任务与命令,都是单向的,都不是沟通;沟通必须是双向的。既然如此,沟通就不是领导者“一言堂”“自己说了算”,而是要与下属坐下来平等地协商。

沟通本质上是人与人在平等基础上的协商。虽然,领导者与下属在领导地位或社会地位上有差异,但在本质上,他们是同事,只是分工不同而已。从同事的角度看,领导者与下属处在平等的地位上,领导者不能凌驾于下属之上,沟通要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

在沟通过程中,下属可以与领导者讨价还价。比如,下属提出只从事部分工作而不是全部,要求领导者把完成工作的时间放长、追加资金、增加人手,等等。这些都应视为正常要求,而不应被视为无理要求。领导者可以考虑满足下属的要求,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与下属协商。领导者不能要求下属无条件服从,因为自己提出的要求也会有不合理之处,下属在执行中确有困难。领导者必须考虑下属实施的可行性。在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的基础上,形成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这才是好的领导。换言之,行动方案产生于沟通和协商。沟通好了,协商好了,也就领导好了。

第二,沟通中的尊重会产生领导力。传统的领导方式往往是领导者把任务吩咐下去,让下属们执行。下属们迫于领导者的权威,或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去执行任务。但在此种情况下,下属们执行起来是非常不舒服的,甚至会故意拖延,或者出工不出力。为什么会这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领导者没有尊重下属,没有与下属充分沟通,调动下属的积极性。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尊重是人的一项重要需要。任何人都需要得到尊重。对领导活动而言,领导者必须谨记:下属是人,不是领导者手中的棋子,可以任其摆布。领导者必须给予下属以尊重。尊重下属就要尊重其意愿、要求和感受。

沟通过程中,要把下属的重要性突显出来,把下属的自身价值突显出来,给予他强烈的自尊感和认同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同时也尽可能多地尊重他。实在说,在我们的辩证法里,这两者是一个东西:对我们所不尊重的人,不可能提出更多的要求。当我们对一个人提出很多要求的时候,在这种要求里也就包含着我们对这个人的尊重,正因为我们向他提出了要求,正因为他完成了我们的要求,所以我们才尊重他。”马卡连柯抓住了“尊重人”与“要求人”之间的内在关系。有的领导者没有看到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只知道“要求人”,却没有“尊重人”,结果造成了很多领导过程中的障碍,比如下属不服从领导者的安排。此时,领导者还会把原因归结到下属不顾全大局、不服从组织、不听安排、不懂得道理等,可是他却忘记了正是由于自己缺乏对下属的尊重,才出现这种情况,制造这种障碍的,正是领导者自己。

领导者必须明白一个道理:谁尊重下属,谁就会赢得下属的尊重与拥护。这并不是领导的秘诀,而是人之常情。但领导者对下属的尊重,会产生比平常人之间尊重更大的效力。因为领导者对下属的尊重,体现了领导者对下属的重视,让下属感受到自身价值的重要性,可以激发更大的工作热情和动力。可见,尊重产生领导力。

第三,沟通旨在上下级间达成共识。最糟糕的领导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下属,最好的领导就是让下属心甘情愿地跟随自己去奋斗。这除了要给予下属以尊重,还要与下属达成共识。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达成共识。对领导者而言,要与下属达成共识,最重要的是让下属对领导者提出的任务产生价值认同。为此,领导者不仅要“动之以情”,更要“晓之以理”,让下属认识到请他去做的事情的重要性——对单位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性,对下属个体发展的重要性等。善于表达的领导者总能够通过各种方式让下属明白事情的重要性。下属认识到事情的重要性,认同了领导者的价值理念,有时不用领导开口,下属都已经主动请缨了。即使达不到这种程度,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领导再提出要求,下属也会比较情愿地接受安排。有了充分沟通、达成共识的前提,下属工作起来就会非常积极,而且工作也往往能够取得良好效果。此时,领导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掌握沟通技巧,不断提升领导力

第一,勤沟通早沟通。就沟通频次与效果而言,沟通比不沟通要好,多沟通比少沟通要好。因此,领导者应加强与下属的沟通频次,特别是主动加强与不经常接触的下属的沟通。加强沟通频次必然会增加沟通时间、精力等方面的沟通成本,但却可以提高领导效果。换言之,为达到良好的领导效果,加强沟通是必要的。当然,加强沟通或多沟通,有必要性、适度的问题,并不是沟通得越多越好。如果没有必要,仍然进行沟通,就会形成“过度沟通”。“过度沟通”反而会给下属造成心理压力,影响沟通效果。

从沟通时间与效果的角度看,提前沟通胜过临时沟通,临时沟通胜过事后沟通。遇事提前沟通是领导成功的一个重要技巧。提前沟通才能够让下属感受到被尊重的感觉,才能防患于未然,才能避免事后遭埋怨。因此,领导者遇事要提前与下属沟通,所谓要“谋而后动”,不能“先动而后谋”。事后沟通只能是补救性的,即使能够在事情上弥补不足、挽回损失,但在下属情感上的损失是很难弥补和挽回的。

第二,学会换位思考。从沟通对象与效果的角度看,沟通要把握对方心理。对领导者而言,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是知人善任。要知人就要善于把握对方心理。成功的人际交往是有规律的。人际交往的黄金定律:你希望别人怎么对你,你就怎么先对别人。人际交往的白金定律:别人希望你怎么对他,你就怎么对他。对领导活动而言,领导者要学会遵循和利用白金定律,最忌讳的是独断专行:我想叫你怎么样,你就得怎么样。要学好、用好白金定律,就须学会换位思考。

沟通的过程也是换位思考的过程。领导者不能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问题,还必须站在下属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换位思考,需要领导者具有同情心和同理心。同情心,是通过对自己情感的体验与反思来推知他人情感的能力。领导者要学会以己之情、人之常情来把握下属的情感。同理心,是以同样的道理来推测类似事情的能力。同情心和同理心可以使人在情感与事理上达到相通与共鸣,从而使人与人之间更容易相互理解、相互认同。领导者具有了同情心和同理心,就能够体会下属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下属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下属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这样,领导者就可以赢得下属的尊重和认同,进而完成领导任务。

第三,注意沟通细节。从沟通情境与效果的角度看,沟通时的场合、时间、情境等都会影响沟通的效果。涉世较深的人,大多能够体会出谈话的地点及场景的重要性。场景常常暗中规定和引导着话题。因此,要选择恰当的时间、地点、情境与下属或他人进行沟通。肢体语言、语气语调等也都参与沟通,会无形地影响沟通效果。研究表明,沟通中肢体动作占说服效果的55%,声音占38%,文字占7%。著名作家韩少功说:“在我们的交谈之外,一定还有大量的信息在悄悄地交流,表情在与表情冲撞,姿势在与姿势对抗,衣装在与衣装争拗,目光在与目光搏杀,语气停顿在与语气停顿厮咬,这一切都在沉默中轰轰烈烈地进行……”在沟通中,人们确实注意了那些比较显在的因素,却很容易忽视这些不易被察觉,但可能影响沟通效果的隐形因素。

为了追求良好的沟通效果,提升领导力,领导者需要更加关注这些隐性因素的力量,并在沟通中尽量利用这些隐性力量,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沟通能量。比如,领导者以更加平等的姿态、更加平和的语气、更加平衡的语调、更加平稳的心态与下属进行沟通。当领导者能够在心理上、在姿态上,把自己与下属摆在相同位置时,可能他也就很容易与下属达成共识。此时,不是领导者的权威降低了,而是提高了;不是领导者的地位降低了,而是升高了;不是领导者的形象渺小了,而是高大了。真正有智慧的领导者、有自信的领导者、有能力的领导者,才能够做到这样。[■][E]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