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也谈学校文化建设

时间:2024-05-05

凌宗伟

杜威说,“文化就是不断扩大一个人对事物意义理解的范围,增加理解的正确性的能力。”也就是说文化是人们在不断地行走和阅读过程中,对我们所处的社会和所从事的职业加深理解的过程。换句话说,所谓的文化,应该是我们在长期的行走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种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

学校文化的审视与重建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往往将“学校文化”和“校园文化”混为一谈,因为我们在建设学校文化时,更注重形式的载体,包括学校建筑、标志等。其实,校园文化偏重的是环境文化和学生的活动文化,只是学校文化中显性的部分而已。学校文化其实是一种办学理念的外显,是通过理念引领师生改变观念,改善“行走方式”,最终追求的是一种具有学校个性特征的文化,这种文化扎根于学校所在的社区,与学校的方方面面融为一体,是学校在发展进程中的一种文化积淀,是被学校所有成员认同的价值追求、精神意志、行为准则、行为方式等,其核心体现为学校的价值观。

泰勒说:“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泰勒关于文化的阐述告诉我们,文化不仅包括知识、信仰、艺术等元素,更重要的是“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这里的“能力”和“习惯”,就是我所理解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不仅是个人的,更是社会的。

比如,像普林斯顿大学这样的名校,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大门和校牌,是不是就“没文化”了呢?所谓的文化,是不是就是我们当下的“土豪金”或是“暴发户”的文化?我的认识是,任何一所学校,如果花费大量资金用于学校的绿化、景观建设,而这些建设没有成为学校未来愿景和办学追求的有效支撑,那么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应该是在促进全体成员的文化自觉上花气力。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必须有意识地组织师生对自身固有的学校文化作梳理、甄别与选择。在一所学校的办学历程中,必然会积累方方面面的制度与规范,这些制度和规范未必完善、科学,但是其中必然有一些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比如对他人的尊重、对工作的态度、对教学的认识等,我们要在执行的过程中发现制度与规范的不足,并逐步修订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师生就能逐渐形成一种文化自觉,主动投身到学校的文化建设中去。

学校文化中的“管理文化”

在我看来管理有四重境界,其中第一重境界是权威管理。什么叫权威管理?校长负责管理一所学校,这是行政权威。但是有的校长,除了有行政身份,还有一定的学术素养,这是学术权威。还有第三个因素就是人格魅力。需要警惕的是,权威管理不能只看行政权威,而忽视了个人的学术修养和人格修炼。

管理的第二重境界就是制度管理,或者叫科学管理。借鉴到教育当中,就是追求一种以最小投入换取最大收益的学校管理。这也是当下“高效课堂”建设之所以泛滥的一个原因,这背后是对经济效益的过度追求,其实质是将学校教育彻底商业化和企业化。必须注意的是,教育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每个人固有的禀赋和家庭环境对他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所以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需要慎之又慎。

制度从哪里来?应该从实践中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也就是说,制度和管理要从人的立场出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文管理。人文管理要求考虑每一个措施的合法性、可行性、人文性。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需要管理”,就是说所有的管理都要从需要出发。这需要,不仅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这四重境界的管理构成了所谓的管理文化。当然,这四重境界不是截然分开的,在不同的阶段,我们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比如新建一所学校,首要的肯定是制度管理,不建章立制,工作就没办法开展;管理一所百年老校要以人文管理为主,因为经过百年的积淀,学校的文化、理念会深入人心,当然,光靠人文管理是不够的,学校要发展,还要从需要管理的层面来考虑问题。

学校文化中的“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不同学校的行为文化有着不同的特点,同时,这种文化又植根于学校所处的社区文化之中。比如南通的纺织、刺绣文化,南通市的学校自然而然地受到这些地域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与地域文化相关的学校文化,这些文化除了表现在建筑、标识等方面,更多的是表现在我们的行为上。教育是成就人的事业,要改善人的行为方式,我们就要研究具有个性特征的学校文化。

学校的行为文化建设要求管理者的思想往高处走,事情往小处做。如果我们时常想着教育的价值,教育的归宿,那么任何小事都是关乎着学生成长、学校发展的大事。教育是为了成就人的生命发展,它应该立足于当下,着眼于未来。

《失控——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这本书提到了一个概念——蜂窝思维,就是讲一群蜜蜂始终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在行走的过程中达成共识。其实,学校文化建设的最佳境界,不是由上而下,也不是由下而上的改革,而应该是学校的管理者和非管理者在思想的碰撞中,慢慢地达成某种共识,朝着一个方向行走。

我们的管理要关注三个方面:传承历史、基于现实、着眼未来。其中,我们首先要做的应该是认真梳理学校办学的历史,在梳理的过程当中,要分析哪些文化是具有正能量的,哪些文化是有着负能量的。作鉴别的目的就是将能够体现学校正能量,能够成为学校共同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的精华传承下去,并让它渗透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行为文化”建设的难点

行为文化建设的难点在于价值取向的定位。如上所说,学校文化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形式载体,一个是内在的价值取向,形式载体的内容比较好操作,但价值取向的定位相比较而言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它关乎到我们的行为方式。这些内容写在纸上没有用,挂在墙上也没有用,最终要落实到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上才算数。

我主张的学校行为文化建设,就操作层面而言是想通过改变管理者的理念来改变自身的行为,进而影响师生的理念和行为。在担任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校长时,我提出了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的核心——“今天第二”。

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常常会有这样的声音:怎么胸无大志呢,为什么没有争先创优的精神呢?从这个角度来讲,“今天第二”就显得说不通了。

其实,每一所学校的价值取向必须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前提是尊重教育规律,提出“今天第二”这一理念正是着眼于人的生命生长。因为“今天第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前行的、运动的生命状态,我希望全体师生员工,乃至整个学校文化始终处在一个不断前行、努力的状态中,我们可以努力让每一个师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我认为学校应该将教师放在第一位,因为在办学的三个基本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教师。学校的资金再充裕,生源再好,学校的发展没有教师就无从谈起。正因为如此,学校文化建设要依靠团队的努力,学校发展的理念、愿景要让师生都明白,而不是只存在于校长的头脑中,这就好比校训、学风、教风、校风是印在每个人的脑海里,落实在每个人的行动上。因此,我们的管理要将教师放在首位,然后依靠教师影响学生,从而推动学校的行为文化建设。

在学校行为文化建设中,校长要努力成为从“需要”出发思考问题的管理者。需要强调的是,管理者不仅要从师生的需要出发,还要从自我的需要出发思考问题。为什么要从自我出发?因为不是只有教师和学生需要发展,管理者同样需要发展。作为校长,如果自身的学术素养、管理理念、人格修养没有得到发展,又如何引领师生发展?身为管理者,我们要养成阅读、思考、观察的习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尊重常识、尊重人性。只有当我们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师生时,当师生的行为方式发生改变时,学校的行为文化建设才可能促进学校文化的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