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5
焦文林
文本一:
油画中的护灯者
扎西才让
苏奴站在嘉措的身后,看后者即将完成的一幅油画:
作坊不足15平方米,一条笨拙的褐色长条藏柜正对着店门。柜面上,摆着六七双高高低低的藏式靴子——皮面的,装饰简单,看起来挺结实;布面的,缝着氆氇毯子上才有的花纹。在摇曳的灯光下,仍然能看清楚它们或气派或华丽的样子。
桌子两面,一面是个约莫七岁的男孩,上身挺直跪立着。或许因为寒冷或许因为瘦弱,他的瘦短的双腿看起来像在发抖,但脸上却是欢乐的神情。桌子另一面,是个老人,头发灰白,胡须也灰白,看年岁,已年届六旬。老人盘腿坐着,一手拿锥,一手持靴,靴底搁在膝盖上。此时,老人的注意力显然不在靴子的制作上,其兴趣,显然在于和男孩的有一句没一句地聊天。
苏奴注意到,桌面上是盏做工粗糙的煤油灯,头小腹大的玻璃瓶内,只剩很少的煤油了,这使得玻璃瓶脖颈上的用铁皮盖子撑起的铜皮包裹的灯芯,显得瘦弱不堪。
此时,画中的一切,仿佛动了起来:破烂的窗户里漏进一丝冷风,将灯火吹得摇摇摆摆的,眼看就要熄灭了。男孩慌忙竖起一只手掌,遮住了固执后倾的灯火。他笼手护灯的侧影恍若一尊雕塑,在灯光中呈现温暖而光亮的红色,手势如祈祷一般。灯芯燃烧产生了一点儿烟,这并不影响老人凝视孩子的眼神。放下手中的靴子时,老人的脸上浮现起明显的苦涩的笑意。
“这老人是谁?”苏奴问嘉措。
“西沧镇上的一个老鞋匠。”嘉措说。
“谁呀?”
“你不知道。他的独生子死于打架斗殴,后来,儿媳也死于黄病,好端端的一个家,只剩下他和这个孩子了。”
“那这孩子是谁?”
“他的孙子。”
苏奴觉得,嘉措确实是个有思想的画家,他画出了心里想画的东西:在煤油灯的照耀下,这爷孙二人已经构成了一个几近完整的世界。他想,即使灯火熄灭,即使老人和孩子瞬间就淹没于黑暗,但陷入昏暗中的眼睛也会适应夜色,静静地找到那久违的亮色。毋庸置疑,正是这个七岁的男孩,给老人带来了全世界的光。
“这画叫啥名字?”苏奴又问。
“‘护灯者。”嘉措说。
“这名字起得好。我这个写诗的,也起不了这么好的画名。”苏奴感慨地说。
“你是个懂画的人。”嘉措说。
“艺术是相通的。”苏奴说。
“你先到沙發那边坐会儿吧,茶几上有青稞酒,自己倒上。我把画画完,然后我俩去吃午饭。”嘉措说。
“好,我等你。”苏奴说。
苏奴给自己倒了一大杯青稞酒,一边慢慢地品,一边看嘉措作画。他有点儿佩服这个朋友,不仅善于观察生活,还会表达脑子里的奇思妙想,这《护灯者》,确实令人浮想联翩!
喝了一阵,苏奴突然替画中的老人有了一种担心:七岁是个门槛,一到七岁,男孩就得上学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将向他敞开。那时候,或许他会越走越远,只身逃离,不再回来,毕竟,对陌生世界的向往和追求,几乎就是人类的天性。
“你画的是啥时候的事?”
“40年前的。”
“那这老人和孩子还在吗?”
“老人早就去世了。这孩子,在金城经营一家鞋城。”
“哦,我明白了。这画,是他让你画的?”
“算是吧,两三年之前他找过我,我当时没答应。”
“那为啥现在答应了?”
“现在,我明白了他的心境。”嘉措说。
嘉措的回答,让苏奴想起了自家的往事,他忽然有了写作的冲动,便找来纸笔,写下一篇带有自传色彩的散文诗草稿:
我出门上学的时候,他们的争吵还在继续。一路上,我经过磨坊、油坊和染衣坊;我经过的田野里,到处是油菜花的刺鼻的芳香。我的老师已年迈了,他再也不能把悬挂在歪脖柳树上的铁钟敲得山响,他讲过的真理尚未被事实证明,他教给我的汉字尚未给我带来奇迹。
我放学回家的时候,他们的争吵还在继续。我自己做好了午饭,削好了铅笔。我写了一行文字,那些卧在红砖青瓦上的阳光就想背对着我悄悄地挪动身子。
我决定逃学的时候,他们的争吵还在继续。我度过了童年,又在少年的背叛情结里走向异域……最后,我还是回来了,但他们中的一个,已经死去。
在慢慢到来的醉意里,苏奴觉得,这复杂而多变的人间,也许正因为有诸多遗憾,才会令人珍惜。
文本二:
护 烛 者
扎西才让
破烂的窗户里漏进一丝冷风,
将烛火吹得摇摇摆摆的,
眼看就要熄灭。瘦弱的女孩
慌忙护住光焰。她护烛的侧影
恍若一尊雕塑,那祈祷般的手势,
被烛光投射出温暖的红色。
烛火燃烧产生了一点儿烟,
这并不影响老人凝视孩子的眼神。
即使烛火熄灭,他俩也不会
淹没于黑暗。他清清楚楚:正是
这个女孩,给他带来了全世界的光。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本一写煤油灯做工粗糙、灯芯瘦弱不堪,表现了老人与孩子生活的艰辛。
B. 文本一写护灯男孩侧影恍若一尊雕塑,融入了作者对男子的深情与敬意。
C. 文本一、二的灯光,已经不是一般的光亮,而是富有象征意味的精神之光。
D. 文本二里的烛光,不仅照亮了老人的心灵世界,而且给全世界带来了希望。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本一由画作内容引发对话思考,苏奴的担心表现了对老人的悲悯情怀。
B. 文本二重点描写瘦弱女孩护卫烛火的侧影,由此展开带有议论色彩的抒情。
C. 文本一人称的运用灵活多样,叙述过程中第三、第二、第一人称都有采用。
D. 小说结尾处用散文诗讲述苏奴的故事,目的是为了追求小说的诗化风格。
3. 扎西才让是诗人,也是小说家。文学博士朱永明称扎西才让的小说特点是“诗意的地域性表达”,请结合《油画中的护灯者》谈谈你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扎西才让的小说《油画中的护灯者》与诗歌《护烛者》表现的思想情感既有同,也有异,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 D 解析:“且给全世界带来了希望”错,诗句“这个女孩,给他带来了全世界的光”强调女孩对老人精神世界的重要意义,使老人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
2. D 解析:“目的是为了追求小说的诗化风格”错,散文诗是使作品具有诗化风格,但是主要目的,还是拓展内容,由画作拓展到苏奴的故事,由相互依存的亲情、拓展到少年叛逆的内疚、痛失亲人的遗憾,懂得亲情的珍惜等,使小说内容更加厚重。
3.(1)突出意象,以“灯”这个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传达希望、温暖、光明。(2)浓化情感,以简明而富有情思的对话,表达悲悯情怀;以散文诗的方式,强化抒情效果。(3)诗化人物,苏奴(富贵)、嘉措(胸怀宽广如大海)人名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寓意,表现作者的生活理想;一位诗人,一位画家,具有远离世俗的理想化特点;小男孩护灯的雕塑形象里融入了作者的情思与敬意。(4)诗化故事背景,环境描写,注重色彩、光线调配;生活背景具有鲜明的藏民生活风味,地域性明显。(答案任意3点,即得6分)
4. 同:都表现在艰辛生活里老人与孩子相依为命的深情,突出孩子给老人的灵魂带来安慰、温暖,给生活带来的希望、光明。
异:小说表现的思想情感更加丰富、深刻——少年(苏奴)叛逆的内疚、痛失亲人的遗憾,懂得亲情的珍惜,画家(嘉措)悲悯情怀等,都是诗歌《护烛者》所没有的。(同,2分;异4分)
责任编辑 廖宇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