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5
丘晓锋
备受瞩目的2022年高考已落下帷幕,作文毫无意外又成为大家探讨的热点话题。它延续了2021年的命题思路,关注青少年成长,让考生聯系生活,展开联想想象,树立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很好地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那如何写得更深刻,立意高人一等呢?笔者以这两年高考作文题为例,用对比思维处理此类材料或不失为良策。
一、真题回放
(2022年新高考I卷)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1年新高考I卷)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对比思维
物质及其运动是客观事物的根本属性。任何一个事物都不能离开其它事物而独立存在,而以其它事物的存在为前提。一方面,每一事物以其差异性、个性、特殊性而区别于其它事物;另一方面又以其同一性、共性、普遍性而与其它事物共存而互相依赖。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制约而发展的。事物存在与发展的相对性决定了人们认识的相对性,比较思维就是这种认识的相对性在人们思维方式上的反映。
比较思维是通过比较对生动的复杂的客观现象进行分类,寻找现象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通过归纳或演绎对比求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在实际写作时,它主要表现在审题立意环节,将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面列举出来,加以对照,找出异同,厘清关系突出矛盾双方最本质的特征,从而使中心更为突出和深刻的一种写作思维方式。
三、以法解题
(一)材料内部比较
两则材料里面都提到了几个核心元素,在通读完材料后,思维第一步当然是要分析特点,然后找出关系,为接下来的立意打下坚实基础。为了更清晰地反映思维过程,我们用表格的形式来展示,以下是2022年新高考I卷作文与2021年新高考I卷作文比较表格。
(二)材料拓展比较
必须明确的是,高考任何类型的写作材料,只是给考生提供一个写作的思维点,且这个点最好要细且实,像谈体育,像谈围棋,让考生具体可感,易激发其联想和想象,再有感而发,即既可以围绕这个点谈,更要由这个点进行拓展延伸,由点到点,再由点到面,呈现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说白了就是将其延展到更广大的生活中去,在五彩斑斓、光怪陆离中比较、归纳、演绎等,呈现出作为高中生应有的思维层次。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围棋“三手”里的条件关系和体育强弱之效的矛盾统一关系在实际生活中其它现象里也同样如此。比如中国当代新诗的没落,“食洋不化”,功利心重,一味求新,丢传统之“本”,把中国古诗富有内涵和想象力诗样的语言丢弃,把中国古诗特有的人文情致、暖意、活力丢弃,而拾西方之“末”——重形式,轻内容,中国当代新诗又怎能走远呢?又何谈文化自信呢?又哪来为人类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呢?***总书记说:“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这不正为中国的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吗?立“本”弃“俗”,方能臻于至“妙”。
“体育之效”,如果写作时就只谈体育锻炼可由弱变强或滥用强则变弱,明显过于肤浅。命题者明显是希望考生能从“体育之效”这个“点”所带来的启示,大胆展开联想,将其延展到社会生活中去,挖掘其背后的象征意义,厘清内在的矛盾统一关系。有考生这样写道“回首过去,不只生命的个体,一个国家、民族、一种文明也大多是通过不断奋发自助,从不起眼的弱小而慢慢崛起,日趋强盛的”,体现出其思维是从个体到国家、民族的递进呈现,从微观到宏观,丰富了论证的内容,凸显了层次性。
四、方法总结
首先要细致观察材料对象。观察应做到客观真实,而且第一次观察到的往往又比较浅显,需要经过比较、再观察、再比较等多次循环后对对象的认识才能达到更全面、细致和深刻的程度。
其次要精细分析材料对象。将材料对象解析为各个细节,把各个细节区别开来。
再次要找准对象的比较点。一般讲,只有同质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比较,按不同的标准和尺度进行比较。比较点包括关系比较、形象比较、归纳比较、演绎比较、典型比较、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等。
最后要将对象与生活比较。与生活的比较,即要依靠联系和联想将材料对象延展到生活中进行比较,去发现与生活有无异同,思维着力点可放在“同”,更要放在“异”上,从此处深挖往往更能见人所未见。生活本身是复杂多样的,而材料对象又往往是单一的或小众的,如果只从单一或小众中就归纳总结出某种认识,这种认识就容易肤浅。
毫无疑问,“创新试题形式,加强情境设计,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的命题意图将会一以贯之。“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写作思维必须摒弃。整体阅读,整体立意,比较考量的思维必须得以贯彻。“整体思维题既要看文本又要看文化,既要顾及实问题还要顾及虚问题,既要顾及显问题也要顾及隐问题……它是一种系统思维、高阶思维。”(《2021年广东高考年报》)这条路尽管艰难,唯有坚持走,才有可能到达的那一天!
责任编辑 廖宇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