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2021年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目解析及佳作示范

时间:2024-05-05

葛平 祝振全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题目解析

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试题是一道注重考生内在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言论类型)材料作文。这道作文题审题立意时,需要考生聚焦于材料中心(关键句、议论的文字),根据材料中心,多角度发散思维,化大为小,化虚为实,选准一个角度,切入一个口子,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发表感悟或抒发情怀。

材料引用的是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对“体育之效”的论述。论述里有五句话,句间关系显示出严密的层次性和逻辑性。第一、二、三句是间接引用。前两句从身体耳目的变化揭示了体育之效,内蕴了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的规律,启发考生要用发展变化的观念认识事物,这是材料的表层,起到引入的作用,是后面阐述强弱之变的依据和铺垫;第三句釆用对比(假设)揭示了材料的核心,强和弱都可以转化,强调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如果滥用,不节制、不顺应,强可变弱。如果勤勉、坚持,自律,弱可变强;第四、五句是直接引用,表明对待强弱的态度,强不必喜,弱不必悲,要有自信,强调要恰当地把握自己的强弱之势,启发考生强弱转变决定于自身努力,要树立信心,相信自己,发展自己,努力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第三、四、五句话直奔主题,进一步帮助考生在审题立意和选材构思上明确了思维角度,便于他们抒发真知灼见。

借名人言论让考生明白一种道理,或对道理的多元理解,更趋向于对人生道理的分析,这一道题目精准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引导考生回归阅读材料传统,关注人生,体会生活、感悟时代精神,有利于人才选拔和引导教学。整体看,整个题目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 以经典材料传递时代哲理

题目所选材料显然是经典的,而对于如何强身健体、耳聪目明,却不是考生应该讨论的重点,材料关键句“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所隐喻的哲理才是考生真正应该聚焦的核心。即考生应该从身体强弱、耳目聪明的互转中挖掘出启示、感悟、思考,成为考生写作的关键所在。

2. 以矛盾认识反映辩证思维

题目倾向于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引领考生以思辨的眼光,由表及里、由正及反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展示哲理思维,凸显文化底蕴,这是新高考作文的重要导向。

3. 以点面分析凸显生活逻辑

材料从身体变化这一个“点”进行延伸,反映出认识强弱转化问题的方法这一个“面”,要求考生将思维摆脱身体变化这一点,由点到面,由特殊到一般,由个别到大众,把眼光投向更加广阔的视野,深入挖掘材料中强弱之变(强弱之辨)所反映出的理性精神,揭示事理的本质内涵。

4. 以深入浅出拓展丰富视野

题目立意空间广阔,立意角度丰富。考生既可以“小切口,大开掘”地写作——采以小见大的手法,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感悟与思考,也可以深入浅出地进行论述。

参考立意:1. 强弱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2. 无谓强弱,自强不息。3. 勤自锻炼,弱也禁风。4. 恃强凌弱,不可取。5. 不以强喜,不以弱悲。6. 强不可恃,弱不足惧。

【教师下水文】

“强哥”

江苏省东台市唐洋中学 葛 平

“听说我们这个年级最差的弱班又要换班主任了。”

“管他是谁呢,如果那个人能转化我们班,算他本事。”

“就是嘛,来一个轰一个,只要制服不了我们班,不能转化我们,就得走人。”

叮零零——伴着铃声,一个戴眼镜的文弱书生走了进来,他清了清嗓子:“同学们好。我就是你们的新班主任,我姓胡,以后你们就叫我小胡好了。”

“还小(媳)妇呢!”教室里一阵哄笑——

“这也没关系,只要你们别把我当老师就行了。我刚从学校毕业,教物理。搞笑的是,我的物理和你们一样,也不是太好。与其说我来教你们物理,还不如说我和你们一起学物理。听说我们班同学智商都很强,在接下来的日子,我这个不长进的“小妇”一定不负众望,把我们这个弱班的班风、学风转一转。”

自从“小妇”来了之后,班里的新鲜事就多起来了。

每一次物理周练,他都坐在后面和我们一起考,有时他得第一,有时他也得倒数第一。

英语老师上课时,他也坐在后面,认真听讲,还举手回答问题。

体育课上,他和同学打成一片,一起打篮球。

渐渐地,我们也把他當成了哥们。我们的叛逆情绪没了,学习氛围也浓了。大家都努力,你追我赶,一心想着把“小妇”给比下去。

有一次上数学课 ,“小妇”坐在后面听讲。下课时,老师留下了一道几何题,让我们课后思考。不理不睬,这是我们对“弹性作业”的一贯作风。可偏偏“小妇”将那道题记了下来。但他也不会,更为搞笑的是他竟拿着那道题去问班上倒数第一的沈乐,沈乐见这情形,还以为“小妇”的数学比自己还弱,一下子竟找到了感觉。为了不丢自己的面子,沈乐一下课就思考那道几何题。不知不觉之中,全班同学都关注喜爱上了数学,掀起一股钻研数学题的热潮。“小妇”不会就问我们,我们不会的也问“小妇”,久而久之,在“小妇”的环绕和塑造下,我们的数学都有了进步。

期末联考,我班竟然由年级倒数第一一下子窜到年级正数第一。这个突如其来出乎意料的变化,让全校所有人都大跌眼镜,我们非常惊讶,连说“小妇”创造了教育神话。

校领导为此还专门召开了一次座谈会,请“小妇”谈治班经验。本来大家以为他会有长篇大论的报告,没想到他只说了一句让人感动的话:“我转变班级的理念是‘和我跑,而不是‘给我跑,因此,我跑多快,我们班级就能跑多快……”

从那之后,那个弱不禁风的“小妇”在我们心目中一下子变得高大起来。背后,大家都乐以“强哥”称之。

【教师点评】

1. 立意上作者善于化大为小,化虚为实,谋求与材料主旨的“神似”。貌似文弱书生的班主班拥有化弱为强的智慧,把原来乱糟糟的弱班转化成年级的标杆。

2. 在谋篇布局上,作者釆用先抑后扬的走势,追求与材料的“形似”。通过不断点题,反复冲击评卷老师的视觉,形象生动地展示人物形象、学风班风、班级面貌由弱变强的别样精彩,尤其是小胡人物形象前后的变化,从弱不禁风,学生竟然称他“小妇”绰号,到渐渐地把他当做了哥们,再到最后变得高大起来被称作“强哥”,追求与材料的“形似”。

3. 以美称“强哥”为题,极具张力。“强哥”一词既是情节设置、形象塑造的总体概括;又与绰号“小妇”形成强弱对比,起到反衬之效;也是侧面描写,画龙点睛,由衷地赞美了“小妇”高超的转化智慧,颇具匠心。

【学生佳作示范】

居强不自傲,居弱不自悲

哈密市第二中学2309班 寇靖挥

毛泽东曾在《新青年》中说过这样一句话:“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最初可能很弱小,只要他不自悲,不停步;在将来,一定有他变强的时候。相反,自己强盛时,过于居功自傲,那么也会随之变弱。因此,我们应做到居强不自傲,居弱不自悲。

强与弱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个人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纵览古今,有多少人物,经历了强与弱的转化。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他为了避难,开始了多年的流亡生活。但他没有自悲,最终大败楚军,成为霸主。反观方仲永,七岁写诗,十三成才,二十便江郎才尽。重耳最初是一个弱者,但最终他强起来了;方仲永最初是一个强者,但最后他却变得弱小了。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强与弱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居强自喜变弱小,居弱不悲变强大。

人与人之间是这样,国与国之间亦如此。一个国家,一时间可能是强大的,但他凭借自己的强盛,剥削人民,欺压百姓,侵略别的国家,破坏世界的和平,他最终的结果便是失去民心,进而失去自己的优势,逐渐会变得弱小。相反,虽然一个国家的实力不雄厚,甚而薄弱,但他并不自悲,反而发愤图强,最终也会一步一步强盛起来。一个真正的强者,不是实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而是心怀一颗善良之心,才能变得越来越强;一個弱者,并不代表恒久之弱,正如毛泽东所说:“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如果持续发力,强大完全可能。

百年前的中国,曾自诩为“天朝上国,认为“老子天下第一”,于是便夜郎自大,闭关锁国,最终与世界脱节,被坚船利炮轰开了国门。看今朝,现在的中国,历经了风雨雪浪,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奋斗之下,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从积贫积弱,到“站了起来”,“富了起来”,还要“强大起来”。没错,那自称“日不落帝国”——英国,不是也走下了历史的舞台了吗?更何况是人心向背的“超级大国”——美国,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恃强凌弱,耀武扬威。这样的强者,怎可经久不衰,简直是痴心妄想!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大国博弈持续加剧,地区摩擦不断增加,全球化起起落落,疫情形势仍然严峻……我们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想在这复杂的国际形势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我们拥有更强大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勤自锻炼,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

古人云:“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弱小不可怕,只要心怀“长风破浪会有时”,必将“直挂云帆济沧海”,最终会达到“至强”!

【教师点评】

1. 审题到位,立意准确。小作者从材料中一下子就能看到“强弱”之间的关系,可以相互转化,实属难得,也足见平实的作文审题立意训练了得。

2. 主旨明确,思辨性强。本文鲜明地提出了中心论点——“居强不自傲,居弱不自悲”。然后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层面,二是国家层面,着重进行了阐述和论证,逻辑严密,论据充分,思辨性很强,尤其是把中国的由弱变强跟英美两国的由强变弱做了鲜明的对比,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3. 语言简洁,极富质感。读罢全文,语言表达简洁而有力,不拖泥带水,不枝不蔓,讲理娓娓道来,极富质感。

责任编辑 廖宇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