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5
周秀玲 陈宝友
诗歌鉴赏不仅能有效提升同学们的人文素养,丰富大家的想象力,同时对传承优秀文化也极具意义。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极其重要的部分,历来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也是一种比较难掌握的题型。因此,同学们要想在高考中稳定发挥,就应该充分掌握课文中的诗歌及作者,并借助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视野,在诗歌鉴赏的复习中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同时进行诗歌鉴赏题目的有效训练,以便在答题时,能够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迁移,从而从容、规范的应答,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本文对近几年全国卷的诗歌鉴赏试题进行分析,深入思考答题方法和备考方向,来进一步提升大家的诗歌鉴赏能力。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能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 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 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3. 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
4.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
(一)含义情感类
【例1】(2019年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 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 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解析】1.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故C错误。
2.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规律总结:诗歌句子含义、作者观点态度的答题模式如下:(1)诗句的生动翻译;(2)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无技巧不答);(3)诗句表达的情感。
(二)表达技巧类
【例2】(2019年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 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 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 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及其起作用的能力。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的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雖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作者的心志。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尾联表达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表达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符合自己原则立场,既符合“道义”。故选D。
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规律总结:诗歌表达技巧类答题模式如下:(1)明手法:明确用了哪种手法;(2)阐运用:结合诗句分析诗歌是如何运用的;(3)析效果:简析该手法在塑造形象结构、表情达意的作用
(三)诗歌语言类
【例3】(2019年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岗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夫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 诗人剧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 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 诗的七、八两句通过视觉描写,表现农民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2.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解析】1.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能看到远处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故选B。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特别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规律总结:诗歌鉴赏语言类答题模式如下:(1)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结合诗中有关词、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诗歌形象类
【例4】(2017年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 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 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 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 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 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解析】1. 解答本题之前,考生应先明确典故的类型以及诗人运用典故的目的。典故一般分为两大类,一为国家,一为个人。运用前者,多为借古讽今,讽谏君王;运用后者,多为仰慕前人,感怀自己,或者抒发同病之悲等。故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关注典故的内容,本题中的典故是“李揆因担心被扣留”而否认是“大唐第一人”,而苏辙出使契丹与李揆之行相同,故苏轼有与李揆一样的担忧。 本题主要考查尾联用典的意图。应结合全诗以及典故的内容分析。B项“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诗歌的标题是“送子由使契丹”,而典故中李揆因担心被扣留,不承认自己是“唐第一人李揆”,可见诗人此时运用典故的目的应与李揆有相同之处。D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这两个选项都忽视了子由出使契丹这一背景以及李揆典故的内容。可见,以上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BD。
2. 解答本题,不但要关注首联,还应关注全篇。诗歌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小儿女之态。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雖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规律总结:诗歌形象类注意点如下:(1)作品的情节对人物的刻画;(2)抓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3)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4)诗中作者的评论。
解题步骤:形象——特征——意义(情感)。
1. 朝代分析
近几年全国卷命题率最高的就是唐、宋两个朝代,以唐宋诗词为主。经过调查,自从运用新课程后,宋朝诗词就占了所有朝代的56.34%,而唐朝则占据了26.76%,这说明了这两个朝代是受到高考诗歌鉴赏题型的极度青睐的。归其原因是这两个朝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无论在整体的表现手法还是思想内容上,都具有较高的欣賞价值。2017年高考全国卷就选了宋朝欧阳修的《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读》、苏轼《送子由使契丹》、白居易的《戏赠元九、李二十》。2018年全国卷选了唐朝李贺《野歌》、王建《精卫词》和宋朝陆游的律诗《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2019年也不列外,如全国Ⅰ卷考查了宋朝陈与义的一首五律《题许道宁画》,全国Ⅱ卷考查了唐诗杜荀鹤的一首七律《投长沙裴侍郎》,全国Ⅲ卷考查了刘禹锡的《插田歌》,因此,同学们在今年的备考复习中要格外注意唐宋诗词的了解和学习。
2. 题型及内容分析
对于今年的这三个诗歌鉴赏题目,我们可以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发现和启示:
(1)关于涉及的知识来源;细读这三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诗歌中很多词语及其它知识都来源于我们的教材,或者是教材的延伸,举例如下:2017年全国卷中出现的“礼部”“贡院”“元九”“长恨”“秦吟”“沾巾”等词语,2018年全国卷中出现的“精卫填海”“鱼龙”“峥嵘”“槊”“须臾”等词语,当然更有2019年全国Ⅰ卷中考查的“题画诗”“向来”“此中有佳句”“吟断”都在初高中教材中找到依据,还有Ⅱ卷中的“谒”“采门”“垂论”“等闲”,还有Ⅲ卷也是如此,因此,我们要格外重视对教材中古诗文知识的复习,如果复习脱离了教材,那我们的学习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关于这些内容的复习,我们可以借助文言文复习的方法。比如,我们可以做一下初中高中的古诗文汇总,可以用搜索的方式查找出某一个重点词语的所有出处和意思,这样就可以形象直观的了解词义,日积月累,词汇量就会大大提升。这对于古诗文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2)加大了对考生阅读理解分析能力的考查,如2018年的《野歌》第15题考查对诗歌最后两句含义的理解,《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中第14题的4个选项都是考查对诗歌或浅或深的理解,《精卫词》第15题也是考查对诗歌最后两句含义的解读。同样的2019年全国Ⅰ卷中第14题的C项和15题,Ⅱ卷中第14题的D项,Ⅲ卷中的B项,都无一例外地考察了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这就要求同学们务必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加强对自己知识的拓展。那么在实际操作中,除了海量阅读以外,我们可以用以小见大的方法,从小文段的阅读开始,养成逐句阅读,思索句间关系的习惯,这些习惯对于提高阅读能力还是有帮助的。
(3)关于题型我们可以发现,高考题几乎涵盖了考试大纲的所有考点。
分析如下:2017年全国Ⅰ卷第15题炼句题就考查了表达技巧和情感,Ⅱ卷第14题赏析典故题也考查了诗歌表达技巧,15题是分析首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恰恰考查的是赏析形象的问题。同样的,再看2018年高考卷,Ⅰ卷《野歌》中第14题4个选项涉及到理解句子、思想情感、抒情方式。Ⅱ卷第15题分析酒的作用,实际是考查了意象和情感。Ⅲ卷中第14题依次考了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语言特色等知识。第15题考查的是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Ⅰ卷第14题4个选项涉及了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第15题考查了对作者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的理解。Ⅱ卷第15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Ⅲ卷第15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因此我们平时备考的版块复习务必做到扎实、到位,来不得半点儿的侥幸。并且每个板块学完后,都要有一个总结,思考回味过程。
由高考考试大纲可以得知,同学们要走进文本,读懂文本,有效答题,是诗词的重点。同时要注意结合意象,再现画面,感知意境,理解情感。因为高考诗歌大都是写景抒情诗,意象是诗人寄托情感的载体,意境被赋予真实的情感,要想理解诗人的情感,必须把握意境意象。再有要重视培养自己的想象力、联想力,时刻鼓励自己进行情景想象。并且重视题目的有效训练及分析。综合近几年全国卷诗歌鉴赏出题方向,可以发现大都围绕内容、手法、情感这三方面来命题,所以平时大家应有针对性地梳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景法情三者的关系,同时注意对此类题型的训练。
责任编辑 廖宇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