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考核心素养命题视角对高三复习的启示

时间:2024-05-05

谢非

历史学科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彰显素养立意的2017、2018年全国卷Ⅰ历史试题,对五大素养都有一定体现。试题以课本知识为基础,关注最新史学研究成果,大量引用学生比较陌生的历史论文、论著和历史典籍中的史料,创设新情境以新材料设计新问题的形式出现;试题考查目标更加注重能力立意,突出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考查,体现了新课标理念和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总体上对学生学习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学习要求由原来的“三维目标”到“学科核心素养”,更突出教育的目标性,更注重学科的独特性,更强调历史的思考维度,多维度观察历史、判断历史,强调 “以史为证、论从史出的方法的培养。基于此,高三学子对核心素养命题视角进行一定的学习,可做到复习备考心中有数,事半功倍。

一 、核心素养在近两年高考全国卷Ⅰ历史试题中多有体现

(一)时空观念

它指的是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即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 分析的观念。其要求学生首先对历史事物所处的时间、空间有准确的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不同历史事物间的有机联系,能够对历史事物之间联系的准确性作出正确判断。

【例1】1958年1月,中共中央在一份决议中规定,社员个人所有的房屋、衣被、家具等生活资料和存款,永远归社员所有。这一决议

A. 推动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B. 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C. 克服了党内的目进思想

D. 有利于减缓“共产风”的蔓延

解答本题,学生要抓住关键的时间信息:1958年,当时中国正在进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再结合“社员个人所有的房屋、衣被、家具等生活资料和存款,永远归社员所有”可知答案为D。对时空观念的考查在2017年的30、31、34题,2018年30、31、34题都有体现。

(二)史料实证

它是指先通过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在此基础上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其要求学生首先通过对史料的仔细解读,再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或提出某一论点,提供相关的史料(史实)论证。高考侧重于考察第一种。能够判断出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差异,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25题,通过图表的呈现、分析加上题干“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统计”可选出答案为A。

【例2】图1是关于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该图客观上反映了该时期

A. 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B. 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

C. 治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D. 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

2017年26题,2018年24、25、26、28题也突出了史料实证。

(三)唯物史观

它主要包含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内容。在此,尤其是经济基础与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基础和决定性作用,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例3】1727年,清政府推行开豁贱籍的政策,宣布取消山西乐户、浙江惰民、微州伴当(仆人)、宁国府世仆等“贱民”的贱籍,户口统一编入正册,使“俾得奋兴向上,免至污贱终身、累及后裔”。这一举措

A. 是对传统封建等级秩序的彻底否定

B. 促进了社会流动和统治秩序稳定

C. 减轻了农民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D. 改变了传统“因业而贱”的职业观

本题考查了清朝前期开豁贱籍,“贱民”对此反应热烈,考查学生对此政策造成的影响的理解。2017、2018年27题都体现了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在复习备考中,同学们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发生要一分为二、辩证得予以解释。

(四)历史解释

它是指在依据史料,理解历史的基础上,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历史事物的能力,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或原理,对史料反映的历史事物进一步分析或推理,解释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影响或其它相互关联,体现联系性思维的过程。正确的历史解释必须条件充分,推理符合历史逻辑。

【例4】图2是U型微笑曲线,它反映了20世纪60、70年代至今经济全球化的某种现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国际产业分工趋于良性发展

B. 西方發达国家主要占据中游

C. 国际经济新秩序重建任重道远

D. 发展中国家处于曲线左上角

此题所选答案可以对题目信息作出条件充分且符合逻辑的解释。

2017、2018年35题都体现了对历史解释的考查。

(五)家国情怀

它主要体现的是历史价值观,指的是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实业救国”“家国同构”等内容都属于家国情怀的范畴。2017年涉及到民族主义的第41题;2018年第41题涉及到乡约、地方自治,第42题从文学作品来考查历史事件、历史知识,第45题考查了汉武帝改革,重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也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又紧贴时代脉搏、对时代有一定的镜鉴意义。

二、对高三学子复习的启示

(一)理清核心素养五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唯物史观”是历史学习的核心理论,是评价历史、认识历史的重要工具;“时空观念”是核心思维,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对历史进行认识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核心方法,是学习、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进行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核心能力,是叙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重要体现,是检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历史意识和价值取向的核心,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

(二)紧跟老师步伐

高三老师对核心素养命题有准确的把握、对相关历史论文、著作和最新研究成果有一定的了解,有合适的学科深度和跨学科的宽度,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历史智慧。他们对全国各地的试题、高考真题有独到的研究。高三学生学习要紧跟老师的步伐,按照老师的方向。名师指路才会事半功倍。要注重培养自己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培养反思现实与历史事件的能力,勤动笔,勤写作。

(三)不断优化学习模式

高三学子要深刻领会高考命题立德树人“一堂课”、服务选才“一把尺”、引导教学“一面旗”的内涵,深刻体会高考素养立意、多元史观、重思维考核的特点。高考主要考查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意识、价值观。

1. 高考素养立意,高三复习就要孕育素养。学生要养成质疑的习惯,掌握习史的方法,初步地理解多元史观并开始内化。

2. 坚持论从史出,关注社会热点。注重培养史料解读能力,坚持一份材料说一份话。坚持论从史出,更好掌握“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历史学功能。要关注社会热点暨时政热点、生活热点、史学热点,关注社会热点与历史事件、课程的联系与结合。

3. 精选习题,增加训练量,建构建模。

训练是再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史料实证、历时解释、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的理解和实战过程。习题要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建议学生练习题多选湖南、湖北、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的试题。学习中,要注重知识的网络建构;习题训练中,要掌握“常考题有套路、创新题有思路”的答题模式。

4. 要高度重视对高考题的训练与研究。学生可以把近三年全国卷、海南卷的真题打印出来反复练,一轮复习可以按模块练、单元练;二轮复习可按专题练,熟悉真题对核心素养的考查,把握命题规律,探寻命题趋势。近年高考题将会以稳为主。

5. 注重培养自己四个本领:“学会试卷试题分析、学会概念拓展与深化思考、学会对热点的把握、学会解题技巧答题规范”的四个本领。每次考试学生可对试题的命题角度和知识点进行分析,対试题与五大素养进行对应,對每个选项进行细致的分析,指出错误点和正确项的依据,再找老师点评。要重视答题规范的养成,增加非智力因素的得分,杜绝空白卷,试卷卷面做到赏心悦目。

6. 要有有依据的创新思维、辩证思维,不唯答案。答案依据合理、观点鲜明、逻辑严密、史实正确。

7. 团队协作,互助共赢。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远。密切自己、老师、家长三者之间的合作。老师团队指引方向,家长团队后勤保障,学生团队全心学习即可。三者勠力同心,可创造高考佳绩。

高三学子,通过对2017、2018年高考试题核心素养命题视角的学习钻研,从而把握命题规律和命题趋势,可事半功倍,助力同学们圆梦大学。

责任编辑 李平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