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5
韩延明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刘成纪教授新著《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以下简称《观念史》)作为一部研究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发展的力作,以观念史这一全新视角重新审视中国美学和艺术史,有力推进了当代中国美学史和艺术史的研究。
《观念史》选择观念史角度介入先秦两汉艺术史研究,不仅在于观念史研究更能体现作者“美学下去,艺术上来”的学术思路,而且还在于观念史作为哲学的前历史更容易突破固化的理论概念对艺术史的束缚,重建艺术与理论的交互关系。该书意识到用西方现代美学和艺术理论解释中国艺术史必然存在体用分离的弊端,所以强调回归中国历史、中国艺术观念本身。在作者看来,这种观念形成的背景是中国传统礼乐文明,美和艺术则构成了它的本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种由美延伸出的天下情怀与尚和观念,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国传统礼乐文明给予人类的智慧。在这种艺术观念烛照下,中国古典美学绝不是仅关注文学艺术,而是有着心怀天下的广远视野。中国文学艺术的价值也不仅在于愉悦性情,而且具有为政治注入诗意并在理想层面引领政治的双重功能。这一解读完全破除了中国美学界长期受西方现代美学影响的以“美的艺术”、以情感自由为核心的非功利的艺术观,是对中国艺术性质和边界的合理界定,其中关于礼乐文明、家国情怀、天下意识与艺术关系的论述,更彰显了中国艺术精神的精髓与智慧。
作为一部断代史的中国美学和艺术史著作,作者选择先秦两汉,是因为这一时期是中国文明的轴心时代,也是中国艺术极具原创性、很能彰显本土价值的时代。这种选择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它较好地解决了中国艺术观念的起点和奠基问题,展示了先秦两汉艺术的观念特征;二是作者摒弃了中国艺术史写作以美的自律为中心的艺术观,形成了更为开放、多元的价值观念。以西周礼乐制度为背景,不仅形成了中国艺术与宗教、政治、道德等因素的多层次交融,而且彰显了美和艺术之于传统中国的重要性。以这种眼光看待中国艺术观念的演进,春秋战国时期艺术的雅俗、汉代对先秦主流艺术观念的集大成和体系化,其内在的价值可以充分地展示出来。即使是魏晋时期的“美的艺术”,其艺术形式发展的完备性及精神特征也能得到更好的说明。如果没有先秦两汉对包括艺术在内的中国礼乐文明传统的奠定,魏晋时期艺术向美的聚集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在中国文明起点处,美和艺术不但参与了国家制度文明的创构,而且为中国的文明进程提供了精神支柱和理想指向。因此,《观念史》以礼乐文明为核心的艺术观念史建构,要求中国艺术史研究重新回归中国历史本身,就不仅是学术上的求真问题,而且是确立中国艺术的本体地位,并从中提炼出民族性的艺术精神的重要前提。
(摘选自毛宜国《礼乐文明与中国艺术观念史的建构》)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能重新审视中国美学和艺术史并能推进其当代研究的观念史是全新的视角。
B. 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是由传统礼乐文明本质之一的美延伸出的天下情怀与尚和观念。
C. 为政治注入诗意以及在理想层面引领政治是中国古典美学在政治方面具有的双重功能。
D. 从求真的角度审视,美和艺术参与了中国国家制度文明的创构,为中国文明进程提供了精神支柱及理想指向。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段主要介紹了《观念史》选择以观念史角度来研究先秦两汉艺术史的具体原因及意义。
B. 文章论及用西方艺术观研究中国艺术史的弊端,更能凸显《观念史》强调回归中国艺术观念本身的意义。
C. 文章第三段从两个方面分析《观念史》选择先秦两汉的意义并运用了事实和类比论证。
D. 对于《观念史》一书,文章先总体评价,然后分层论述,最后写其出版的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艺术史被固化的理论概念束缚着,从观念史的角度进行研究更容易取得突破。
B.《观念史》对中国艺术性质等的合理界定体现了其作者对中国美学和艺术的深入思考。
C. 只有先秦两汉时奠定了中国礼乐文明的基础,才能有魏晋时期艺术向美的聚集。
D. 让中国艺术史研究重新回归到中国历史本身就只能以礼乐文明为核心进行研究。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好的事物人人向往,若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它也容易被遮蔽。如何擦亮发现美的眼睛,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去回答的课题。
根据教育部日前签署的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当地政府将会同教育部门支持学校美育发展,建立美育评价制度。这是《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印发之后,推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又一重要举措。
众所周知,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乔布斯也曾直言,苹果与其他计算机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
然而,如何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赋予美育应有的位置,以更有力的抓手和评价机制,培养每一个公民的审美能力,却长期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或许是因为,社会上并没有形成对审美能力的饥渴感。在人生每一个有趣的方面,都有美感的存在。美术馆内,人们驻足名画前,凝神欣赏;音乐厅里,观众为一首乐曲微笑、颔首;街头驻足,白发老人,衣着得体、妆容精致地从你身边走过,这都是美的窗口。可是,也有不少人认为,美既不能充饥,也不能养家糊口,不懂审美也没什么大不了。
只是,在物质供应日益丰沛、精神问题愈显突出的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个人来说,它关系到感受生活的能力。人们身处相同的世界,但对美的理解不同,感受到的幸福程度也就不同。
对社会而言,审美能力也是培育历史文化意识的重要基础。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玛雅美术馆参观,但走马观花者不在少数;城市中的雕塑越来越多,但真正走入市民精神生活的却寥寥无几;艺术品市场繁荣火爆,但个别收藏者连作者都不了解就举牌,转身又拍卖。可见,缺乏足够的审美能力和对于美的内在追求,国民很难在内心深处真正树立文化自信,也很难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不断提升现代文明的水位。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是一种刚需。从现在起,全社会真正行动起来,支持美育发展,建立科学的美育评价制度,为时不晚。尤其是学校教育,要把美育课的开展真正重视起来,不断完善相关课程,配备充足的教师,探索科学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彻底从只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轻视人格养成与心灵教化的功利式教育中解放出来,注重引导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保护好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很多时候,为美而献身,比为面包而活着更加幸福。当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
(摘编自《人民时评》2018年6月25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地政府根据教育部要求,建立美育评价制度,对推进学校美育工作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B. 美育是一种刚需,是因为审美教育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它是培育历史文化意识的重要基础。
C. 培养审美能力,对个人、社会意义重大,倘若缺乏审美能力和对于美的追求,就很难提升现代文明的水位。
D. 全社会没有形成对审美能力的饥渴感,不少人认为美并不能满足物质上的需求,没有赋予美育应有的位置。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层层递进,全面论述了美育的重要性,剖析美育研究缺少方法的原因,进而制定措施。
B. 文章论述审美能力对社会的作用时,列举大量生活现象,点例与面例相结合,增强了说服力。
C. 文章在论述美育的重要性时,用详实的事例加以阐释,所引事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D. 文章运用正反论证的方法,将人们对待艺术的种种行为表现进行比对,以此突出审美能力的作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采用怎样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和提升公民的审美能力,这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共同思考的课题。
B. 全社会都真正行动起来,转变观念,支持美育发展,建立科学的美育评价制度,是形势所迫。
C. 为面包而活只為解决人的温饱问题,为美而献身则是高雅的精神追求,很多时候,精神美更令人幸福。
D.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擦亮眼睛,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
【参考答案】
一、1. 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 项,“推进其当代研究的观念史”说法错误,原文说“《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有力推进了当代中国美学史和艺术史的研究”,即推进当代中国美学史和艺术史研究的是《观念史》这本书。C项,“中国古典美学”偷换概念,缩小了范围,根据原文应该是“中国文学艺术”。D项,“从求真的角度审视”错误,原文说“不仅是学术上的求真问题,而且是……重要前提”。
2. 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项,“事实和类比论证”错误,文章第三段主要使用了事理论证的手法。
3. 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说法绝对,原文中“《观念史》以礼乐文明为核心……重新回归中国历史本身”叙述的是《观念史》这部书的情况,并不存在“让……就只能……”的逻辑关系。
二、1. 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对推进学校美育工作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表述不当,原文是“推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又一重要举措”,并没有讲效果如何。B项内容不全,综合第3段和末段相关内容,美育的作用还包括它是“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可以“发掘美好的眼晴与心灵”,使人“更富有精致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D项,“全社会没有形成对审美能力的饥渴感”把未然当已然,第5段“这或许是因为”,表明只是推测。
2. 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项“点例与面例相结合”错误,根据第7段内容,列举的三组事例组成面例,没有使用点例。
3. 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中“生活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过于绝对。
责任编辑 廖宇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