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注意高考写作的交际性

时间:2024-05-05

沈友林

为了最大限度地规避考生写作时宿构、套作或抄袭,维护高考选拔的公平性,从2015年开始高考作文出现了任务驱动型作文,增强了高考写作的交际性,命题者有意在作文题目中创设一个具体的交际写作情境,要求考生在具体的交际语境中写作。这种写作的交际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有读者意识,明确所写文章的读者对象是谁;二是要有作者意识,明确要以什么样的身份或口吻来写这篇文章。这两个方面,以前者为最主要、最重要。

如果考生在写作时不注意写作的交际性,就有可能没有完成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的“任务指令”,就会出现偏离题意的现象,从而导致得分大打折扣。处在作文题的材料与显性“要求”之间的“引导语(提示语)”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它很有可能暗示或明示了写作的交际性,考生在審题时要高度注意、重视它。

一、要有读者意识

读者意识是指作者在写作时要考虑文章是写给谁看的,即文章的读者是谁,并根据这个特定的读者对象确定写作目的,选择适宜的作文内容、体裁、语言,把握好作文引申拓展的尺度。

1. 要有读者意识,须体现文章的读者

要有读者意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阅卷者看得出考生所写的文章是写给谁看的,即文章体现出明确的读者对象。例如: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的作文题有一句引导语是“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那么,考生就要设法让阅卷者看得出自己所写的文章是写给“外国青年”看的,行文时可以让考生自己和“外国青年(人称可用“你”或“你们”)”直接对话交流;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的作文题有一句引导语是“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那么,考生就要设法让阅卷者看得出自己所写的文章是写给“2035年18岁的一代人”看的,行文时也可以让考生自己和“2035年18岁的一代人(人称可用“你”或“你们”)”直接对话交流。否则,文章无论写得再好,都难以进入一类卷的行列。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篇文章的读者对象应该是单一的、贯穿全文始终的,不能让人感觉到一篇文章既是写给这个(类)人看的,又是写给那个(类)人看的。

2. 根据读者对象,来敲定写作的目的

就像写一封书信给某人一样,既然所写文章有明确的读者对象,那么就一定有明确的写作目的,必须敲定,否则文章的主题肯定是不明确、不集中的。如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的作文题,考生所写的文章是给“2035年18岁的一代人”看的。那么,文章写给这一代人看的目的是什么呢?根据提示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可以敲定文章的写作目的是希望或要求2035年18岁的一代人为了中国的发展壮大而不忘使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追梦圆梦。

3. 根据读者对象,来确定合适的内容

作文的读者对象不同,作文内容也应该有所不同。如2015年高考全国Ⅰ卷的作文题,有一任务指令是“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如果是给小陈写信,那么信的内容应该主要是对小陈举报父亲的行为进行赞赏、质疑或赞赏质疑并存;如果是给老陈写信,那么信的内容应该主要是阐述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打电话的危害性,以及小陈举报父亲的良苦用心和无奈之举;如果是给警方写信,那么信的内容应该主要是点赞“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质疑警方“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或者将上述点赞和质疑结合起来写。

4. 根据目的内容,来选择恰当的文体

恰当的文体能更好地表现文章内容,到达写作目的,完成任务指令。如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的作文题,有一任务指令是“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由此可知文章的写作目的是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文章内容是介绍中国,这就特别适合写一封书信给“外国青年”,直接向“外国青年”呈现考生所认识的中国。当然,也很适合考生以导游的身份写一篇解说词给“外国青年”,直接向“外国青年”介绍考生所认识的中国。再如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的作文题,也很适合考生写一封书信给“2035年18岁的一代人”。

5. 根据读者对象,来运用得体的语言

到什么山就应该唱什么歌,对什么人就应该说什么话。读者对象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个性、文化程度等情况,作者对读者说话的目的,都制约着作者要运用得体的语言,不能不考虑读者对象和说话目的而“信口开河”。请看下面的2018届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高三期末统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新的学期,学校计划开展如下一些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美丽校园、开创新风尚、义工联络站、家校互动网、读书月、艺术节、体育节、创客节,等等。为动员同学们积极参与活动,老师要求同学们写一篇在国旗下的演讲稿,标题为“ ,有我更精彩”。

请你将标题填写完整,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考生写这篇演讲稿的读者对象是用耳朵听的“同学们”,目的是“动员同学们积极参与活动”,这就要求演讲稿要使用口头语而非书面语,尽量少用或不用文言词、单音词、生僻词,长句、倒装句等容易误听、难以听懂的词句;这就要求演讲稿的语言要具有鼓动性和感召力,多用整句和排比、对偶、比喻、反问、反复等修辞手法。

6. 根据读者对象,来把握引申的尺度

近四年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一般要求就事论事、就事说理,无须引申拓展,但有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又出现了“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 或“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这样的“任务”或要求,如果从材料的“含意”层面立意行文,又是可以适当引申拓展的,这样可以深化文章的内容或主题,让文章升格上档次。这里的“适当”一词,就含有一个引申拓展的尺度问题,如果过分地引申拓展,就有可能偏离题意。这个“尺度”就是读者意识——看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如果文章是写给A看的,而引申拓展的内容又恰好是给A看的,那么,这个引申拓展就是“适当”的,是把握好了引申拓展的尺度的;如果文章是写给A看的,而引申拓展的内容又是给B看的,那么,这个引申拓展就是“过分”的,也是偏离题意的。请看下面的2018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一模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某景点,一对外国夫妇和一对中国夫妇在长椅上坐着休息,他们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一边玩耍,一不小心两个小孩都摔倒哭了起来。外国父母仍然在一旁聊天,好像没有听到看到;中国父母忙上前把两个孩子都扶起来并轻言安慰。这对外国父母对中国父母很不满地说:“就应该讓孩子自己爬起来。你们把他扶起来,只会造成孩子对周围人的依赖!”中国父母也非常生气,回答说:“你们这样的父母太冷漠,孩子心里会很受伤,他会怎么看这个世界!”他们的争执引来很多人围观,大家议论纷纷。

这场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却有着深层文化因素。对这种冲突,你会有怎样的理解或感悟?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从第二段的“任务指令”看得出来,是要求就事论事、就事说理的,即围绕中外文化背景的不同去谈育儿理念冲突,或者说从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去挖掘中外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作文题中又有“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这一要求,根据“含意的范围”是可以适当引申拓展作文内容的。那么,怎样的引申拓展才算是“适当”呢?有一篇作文在立足于谈中外文化背景不同的基础上,由家长的育儿冲突引申拓展到学校的育人冲突,由家庭教育引申拓展到学校教育,这个引申拓展适当吗?这篇文章的结尾是这样的:“希望教育者们都能够像那对外国夫妇一样,有意识地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能力。”从这个结尾看得出来,这篇文章是写给教育者们看的,所以上面那个引申拓展的内容是适当的。如果把那个结尾的“教育者们”改成“家长们”,那么上面那个引申拓展的内容就是不适当的,因为读者对象变成了“家长们”,就不应该引申拓展去谈学校的育人。

二、要有作者意识

作者意识是指作者在写作时要考虑以什么样的身份或口吻来写此文,才符合交际写作的具体情境,完成作文题目的“任务指令”。请看下面的2018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二模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思受邀回到高中母校宣讲成长经历及学习心得。他说自己在母校学习期间就非常喜欢儒家文化;现在,他正跟着研究生导师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有位同学向他提问:“对儒家文化,我们有所了解,像‘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类的道理,我也很认可;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

如果你是子思,你将怎样回应这样的提问?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根据引导语“如果你是子思,你将怎样回应这样的提问?”,考生必须以“子思”的身份或口吻写这篇文章,来回应母校那位同学(学弟或学妹)的提问,是子思和那位同学的直接对话交流,否则就是不太符合题意的。

再如上面提到的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的作文题,考生还可以以导游的身份或口吻来写一篇解说词给“外国青年”,直接向“外国青年”介绍考生所认识的中国。

责任编辑 廖宇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