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注核心素养,聚焦语文能力

时间:2024-05-05

何国跻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与2017年全国Ⅰ卷比较有两大直观的明显变化:一是卷面长度增加,全卷增加了1000字的阅读量,达到了9000字;二是主客观题分值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主观题分值增加了4分,客观题分值下降。这种变化显示,高考语文试卷正朝着部编语文新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所强调“专治不读书的病”和“让15%的考生无法完卷”的方向前行。试卷强力聚焦语文核心素养,指向语文能力的考查。高考语文复习企图依靠类型化试题训练或者模式化答题思路获得高分的时代即将结束。

一直以来,语文试题似乎已经进入了“模式—改革—再模式—再改革—新模式”的怪圈。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开始了走出这种模式化思路的尝试,把着眼点放在检测考生真正的语文素养、考查文字理解和文本整体把握的能力上。这个方向正逐渐明朗。这里,我们试从主客观试题类型的角度对试卷作一些具体分析,希望能揭示该语文试卷主要考查了哪些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它是怎样考查的。以此为2019年高考语文有效性复习提供参考建议。

一、 客观性试题

语文客观性试题的最直观变化是取消了“五选二”的多项选择题,全部改换成“四选一”的单项选择题。这种调整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为了减少客观性试题分值而提高主观题的分值,更体现语言考查的特点,突出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和语言思维的逻辑过程。客观题选项的设置,主要考查考生关于概念内涵的理解、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文本表述特征的认知、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等等。

我们先看今年论述文阅读第1小题。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 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该题要求考生选出“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我们逐一分析选项发现,四个选项分别考查了对文本中有关概念的语言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观点的提炼与概括、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等。

A选项“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来源于文本第一自然段(限于篇幅,涉及的具体文本从略,下同)。该文段的表述视角是介绍诸子之学兴起的历史背景以及它在狭义和广义上的意义界定。而A选项表述角度是介绍广义上的“诸子之学”的“历史”范畴及其与当代思想的关系。表述视角的差异,需要考生有关于表述视角的转换意识,也要有对文本信息的检索、筛选和整合能力。A选项内容涉及到关于“诸子之学”的三个判断,即“始于先秦”、“贯穿于”“中国思想史”和“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这三个判断都可以从第一段的表述中找到有关信息予以确认。在此确认的过程中,它分别考查了考生对语言信息的搜索(“兴起于先秦”)、表述的同义转换(“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和相关观点(“这一过程至今没有终结”)的语境意义的理解等能力。

B选项则是考查对文本表述内容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考生对该选项中“整理”、“发掘……思想内涵”的概括表达与所对应的文本第二段中内容(“训诂、校勘、文献编撰”以及“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能否有正确的理解。

C选项的考查思想兼具A选项考查的同义转换与B选项考查的抽象概括两个方面。C选项的“接续诸子”与文本第三段中的“延续诸子”同义,选项中“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的判断源于对文本中“延续诸子思想创造的传统”和“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以及“新子学……表现为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的理解和概括。

D选项对文中“新子学”作出了三个理解性判断,即“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受西方思想影响”和“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进程”。该选项的前两个判断是有文本依据的,即第三段后面的“‘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以及‘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等内容。而第三个判断“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进程”的意义则是与文本第四段中的“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等表述相违背的。这样,该选项就是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即为“不正确”的一项。它考查的语言能力点与前面三个选项基本相同,分别是语意的概括、表述的同义转换等。不过,我们认为,该选项由于第三个判断中的“脱离了”与文本中的“总是基于”比较,其“错误”比较明显,从整体上降低了该题的“难度”,从某种意义上也“牺牲”了该题前面三个选项考查设计的“良苦用心”,这也是客观性试题设计的考查的科学性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

利用客观性试题形式考查考生的语言信息筛選、同义转换、抽象概括、语境理解等能力也体现在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上。我们试看第7小题: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量子通信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利用量子调控技术,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可以有效解决经典密码被破译的问题。

B. 潘建伟研究团队在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太空量子实验,并计划发射“墨子号”后的第二颗卫星,他对未来五年会取得更多成果充满信心。

C. 中国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成为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设施的国家,有些日本科学家有了危机感,认为亚洲的中心正逐渐向中国转移。

D. 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比如使用人造卫星开展科学实验,需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都还在犹豫不决,因而尚未涉足这些领域。

该题A选项对量子通信的特点和作用作了解说,其文本依据在材料一的第二自然段后半部分。该选项的难点在理解“可以有效解决经典密码被破译的问题”的意义。但只要能够整合理解材料一中的“在原理上存在着被破译的可能性”和“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的语言信息,这个选项是比较容易确认下来的。可见,该选项考查的仍然是对文本信息进行整合和同义转换的理解能力。

B选项表达的内容与材料二中的表述基本一致,只要完成简单的信息搜索与比较,基本就可以确认下来。

C选项有两个判断,一个是“中国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成为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设施的国家”,这在材料三的第二自然段中有同样的表述,容易找到并确认下来;第二个判断是“有些日本科学家有了危机感”,理解这一判断是该选项的难点所在。不少考生认为,第二个判断对应的文本内容是“日本的J-PARC加速器设施中心主任齐藤直人说:“虽然日本在技术和经验上领先,但中国发展得实在太快,亚洲的中心正在从日本向中国转移”,不能从这里看出日本科学家的“危机感”。其实,这道题考查的是考生对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感态度”的把握。句子中“实在太快”四字和“正在从日本向中国转移”的感叹所表现的遗憾与无奈就隐含着日本科学家的“危机感”。

D选项是关于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两个判断,一是“需要耗费巨额资金”,二是欧洲和日本都“尚未涉足”及其原因(“需要耗费巨额资金”)。与此相关的文本是“使用人造卫星的实验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还在犹豫不决。日本的研究人员认为,“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正在踏入他国难以涉足的领域,领先世界”。”这里考查的也是语言信息的“整合”与理解。文本表述的是“人造卫星实验”“欧洲和日本还在犹豫不决”,选项表达的是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欧洲和日本“尚未涉足”,二者概念意义不一致,即D项的表述与文本意义不合。D项属于符合题干要求的“不正确”的一项。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不论是论述文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客观性试题考查的能力点可以说是相同和相近的。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我们提高高考语文复习效率非常重要。它启发我们,语文核心素养和语文能力是考查的基础着眼点,或者说,不论是什么文体,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能力是语文的核心能力,有了这样的语言能力,不论是实用类还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我们都能轻松应对。

事实正是如此。我们还可以看到,审美鉴赏、文化理解、思维发展等方面的试题都会集中在能力考查、聚焦素养检测上。

我们看论述文文本阅读第2小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 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 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 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進的。

这道题看似最体现“文体”特色的考查,究其实,除了A选项体现了“论述文”特色之外,其他三个选项都是从“赏识”的角度考查“审美鉴赏”和“思维发展”能力的。先看A选项,它的两个判断都不准确。文本的第二、三段的确有关于“新子学”和“诸子之学”的“比较”分析,但作者的着眼点不在于“论证”二者的“差异”,而在于指出它们的“联系”。该选项是符合题干要求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选项。B、C、D三项主要考查的是关于文章的论证思路、结构关系、内容层次的理解,这些是属于“审美鉴赏”和“思维发展”范畴的考查。(同样地,我们容易看到,文学类文本阅读第4小题是典型的关于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思维能力和鉴赏水平检测的试题,文言文阅读第11小题考查的是核心素养中的“文化传承和理解”的内容。)

如果说,2018年语文全国Ⅰ卷第1、2小题是延续了2017年全国Ⅰ卷第1、2小题考查概念理解、文本分析的思路,那么,今年第3小题(试题略)则改变了去年全国Ⅰ卷第3小题关于文本内容延伸的逻辑意义推断的考查思路,仍然回到文本内容的分析上进行考查。也许是基于文本内容特色命题而避免题型模式化的原因,我们目前还不是十分确定命题人改变该题考查思路的初衷,但这一改变的结果是降低了试题难度,这是值得我们留意的一个观察点。

二、 主观性试题

从试题调整的趋势看,试卷强化主观题考查的意图是明显的。这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加了主观题分值4分,二是突出语言考查的实践性。在主观题增加的分值中,其中2分是从将古代诗歌阅读客观题第14题“五选二”的5分变为“四选三”的3分调整而来,分别为文学类阅读的第5题和默写题第16题增加1分;另外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第8小题客观题由5分调整为3分,将第9小题主观题分值由4分增加为6分。如前所述,减少客观性试题的分数将其调整到主观性试题上,是用分值向我们“彰显”主观性试题的“重要性”,也意味着主观性试题难度的增加。下面我们简要分析部分典型主观性试题的内容。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5小题: 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回答该题需要有对文本相关语言信息的理解、筛选、分类、概括与整合能力,还要有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的逻辑层次意识。考生要能抓住试题的关键词准确理解其意义。如该题的关键词是“拔俗的文人气质”、“职业军人的冷峻”和“分析”。作答时,考生先要找到文本中体现“文人气质”和“军人的冷峻”的语言信息,包括人物的形象特征、情趣爱好、言行心理、情感意志态度等等,其次要将其分类归纳、概括作答。该题从理解信息、形象分析、情感把握等多种能力点出发,考查的是考生的语言理解、审美鉴赏、思维发展等语文核心素养。回答该题时,不少考生仅仅将在文章中找到的有关语言信息抄录下来写在答卷上,不能针对试题要求将其分类整理,不能扣住试题中“分析”这一要求完成任务,不能理解“分析”的“分”和“析”是发散与聚合思维的综合运用。这些正是语文思维发展等核心素养不足的表现。不少考生完全忽略了文本中关于人物在森林里“烤野味”、“唱着”歌、病房里插着丁香花等内容,以致造成对人物重要特征的遗漏。也许,有的考生认为,这些“描述”不是一个“职业军人”和“女英雄”应有的内涵形象,也与“文人气质”无关。其实,这些描述正是人物内涵的丰富性所在,而对这些描述的理解程度正是考生审美鉴赏水平的“缩影”。

再看文学类文本阅读第6小题: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该题是更具体的关于表达方式的考查。一般地,表达方式是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种。我们注意到,这道题不是考查分析某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的意义 ,而是指出了“叙述”的表达方式中更具体的某一种特定的“叙述方式”。一般地叙述方式有两种分类,即按时间分类(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和按人称分类 (第一、二、三人称)。但该题考查的却不是上述一般的叙述方式,而是考查了按叙述题材性质分类组接的特别的叙述方式。这样,就打破了考生考前复习过程中掌握的所谓关于一般“表达方式”试题的答题模式。这种“打破”的意义在于引导高三师生破除模式思维、发展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真正的文本理解和阅读能力。当然,这道题难度也就增大了。

与该题同样增加难度而有更大增分幅度的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第9小题。乍一看该题与2017年的语文全国Ⅰ卷实用类阅读第9小题的提问形式一致,都是要求考生“比较”非连续性文本材料的“不同”点,难度似乎相同。但具体地分析后发现,2017年的第9小题要比较的是中美两国电视台“直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这只需要从文本材料中“搜索信息”即可完成比较而得到答案,今年的第9小题要求比较“《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这就不仅仅是文本信息异同的比较,而是考查了考生对文本信息层次关系的理解、材料意义不同旨趣的认知、字里行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把握等多种语文能力,该题的背后是命题人对考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注。

2018年全国Ⅰ卷的主客观试题变化比较明显的还有“语言文字运用”试题。该题的前三道小题不再是“各自为战”的“独立体”,而是置其于同一个文字语境中考查病句辨识、逻辑连贯、同义词运用等能力。这样的考查更体现“文本阅读”的意义,更加切合“语言运用”的实际,更能检测考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素养。

综上所述,2018年普通高考语文全国Ⅰ卷的主客观试题在引导中学语文教学聚焦发展考生语文素养方面做出了较大努力,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做了基础铺垫工作。在语文备考时,重视阅读积累,把握阅读规律,提高语言素养才是根本之道。

为此,我们对2019年高考语文备考提出以下建议。

三、 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建议

(一) 强化阅读练习的针对性

有的高三师生可能认为,大家进入高三已经没有时间“阅读”了。我们不很认同这一观点。我们的看法是,阅读是高三语文复习的第一“要义”,因为,高考试卷的全部内容就是“阅读”和“写作”,没有广泛而深入的阅读,没有积累一定的阅读感悟和阅读能力,高考语文就会走向“盲人瞎马”的境地。只是,高三复习阅读应该有不同于高一和高二的特殊性,更应该讲求阅读的效率。所以,我们这里提出了“阅读练习的针对性”的建议。这里的“针对性”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是特别关注文本内容、主题和结构特色的理解,二是关注考生阅读理解存在问题的症结诊断与突破。

高三阅读训练切忌随意性。我们不能将其他地方考试过的任意一篇文章不加甄别地就拿来阅读和练习,而要从文本整体阅读能力和理解的系统性上着眼,选择具有不同内容和艺术表现特色的文本深入阅读并领会其奥秘。这种阅读,对文本特色的要求和试题类型的选择都要十分谨慎。比如,就上文中提到的关于表达方式的理解训练,具有完整系统的关于表达方式的一般知识和理解能力是必要前提。但今年的高考文学类阅读文本《赵一曼女士》告诉我们,仅仅具有这样的“前提”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更深入地对每一种常见表达方式的具体解读能力和特殊处理方式的理解能力。如記叙方式中的人称的转换、时空的交错、今昔的穿插,记叙议论的结合等;议论的归纳演绎、缘事析理、旁征博引、以一当十等;描写的时空推移、视角转换、虚实结合、细枝末节等。认真研究《赵一曼女士》主观题的命题思想,会给我们加强高三语文复习阅读的针对性和提高阅读效率等方面带来更多的启示。

(二) 掌握阅读规律,形成阅读能力

如同任何事物本身都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一样,文本阅读理解本身也是有规律的。我们不能把“套路”当作规律,同样地,规律也不等同于“套路”。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我们是从文本本身内在联系出发理解文本还是主观上带着某种既有的理解文本的“经验”和“招数”去“套用”文本、套作试题。

这里,我们仍然以《赵一曼女士》阅读题第6小题为例来简要地说明这个问题。命题人问: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如果我们依据“套路化”思路理解,按照所谓“表现手法”的答题要点回答该题,我们就会“套用”关于这种“手法”的某些特色、它在主题思想上、人物形象上的意义,它对于读者的表达效果等等方面去作答。生搬硬套这些所谓答题“模式”和名词术语,得到的答案是不理想的。如果我们真正理解并掌握了阅读规律,我们就会认识到该题考查的不单纯是一个“写作技巧”问题,它还隐含地考查了关于“选材”和“结构方式”的问题。这样,我们就会考虑到文本中关于“历史”和“现实”的材料内容对于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意义,考虑到材料“结构方式”对于主旨和技巧的“反作用”等等,这样,我们的思路就更加符合文本阅读理解的规律,所作的答案就会更加完整而准确了。

(三) 正确认知高考作文试题

2018年高考语文Ⅰ卷作文题可能是引发网上最多争议的一道试题。争议主要集中在如何看待试题的“时事热点”的热度上。我们认为,作文试题引导青少年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时事政治是语文教育的应尽责任,在青少年心灵中注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是教育立德树人的必然选择。当然,作文试题在处理宏大时代主题与考生具体生活视角的关系上更加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和心理发展的特征,更能触发考场的写作灵感,更易激发考生的家国情怀,更能引导青少年从发展的视角观察身边的细枝末节,从时代的高度思考身边的一颦一笑等等,在这些方面是否可以做得更加令人满意一些,是值得探讨和期待的。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的是要正确认识高三作文的时事写作练习,认真研究在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过程中,我们的作文训练怎样才能更加有效。

一是加强高三写作练习的针对性。据我们观察,高三作文训练的盲目和无序是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的作文到底容易犯什么错误?导致这些错误的根源在哪里?我们需要运用和可能运用怎样的办法才能克服作文的困难提高作文水平?这些都是我们关注的重点问题。

在作文练习中,我们发现,比较普遍的毛病是行文思路不清,逻辑关系混乱;论述主题偏移,甚至渐行渐远;热衷“辛苦”古人,简单堆砌事例等。为解决高三作文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曾探索出比较有效的从“立意”(中心观点)的表达入手展开逻辑分析论证的方法。它的主要思路是,抓住作文立意表达的关键词,着意于关键词概念的理解与辨析,由概念辨析入手,分析相关概念和事理,以此逻辑阐释论证观点,而不是局限于用“古人(名人)例证”的套路论证观点。实践告诉我们,这是一种有效的训练思路。我们的训练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们高三习作,有十多篇发表在省、市级大型报刊,大量优秀习作被推送在“目送与放飞”公众号上,得到大家充分肯定。

二是加强作文具体写法的练习。不少高三师生认为作文试题过于宏大,容易写空。这个看法当然是有一定事实依据的。但我们若能正视这一“事实”,就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克服“空谈”的毛病。比如,我们可以训练如何在宏大的背景中聚焦一个生动的“小处”的写法,也就是我们可以训练从小处着笔表现宏大的主题的写作思路和“手法”,掌握具体的让文章的主题以小见大的写作规律,追求文章内涵的丰富性和深刻性,我们的文章既有宏阔的视野,又有生动的“细节”,这是可以做到的。其实,“以小见大”不仅仅是一种写作的“技巧”,也是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一种视角和方法。

如何写好作文,虽然是我们感到“棘手”的问题,但因为它是语文学习的“半壁江山”,是关乎终身发展的重要方面,我们不能不倍加重视。从具体写作问题出发,付出耐心和努力,我们总会取得成绩的。在积极的探索和坚持中,一定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信心。

一年一度的高考,是检验我们学习成果的重要时刻,也是我们不断总结反思语文学习得失的重要契机。让我们乘着新时代的东风,追随新课改的脚步,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致力于发展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扎实的语文能力,让高考语文成为我们心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责任编辑 廖宇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