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

时间:2024-05-05

汪信砚

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它在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思想伟力、时代价值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新时代的中国问题,总结中国经验,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时代中国的具体化,而且从多方面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遵循。

一、对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理论自觉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表现出一种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理论自觉,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就是这种自觉意识的具体实践,而这种自觉意识又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思想伟力、时代价值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基础上的。

***在许多不同的场合都深刻阐述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点、思想伟力和时代价值。他指出,尽管马克思主义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它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实践也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显然,***的这些论述主要是就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的。同时,他还多次直接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做了类似的论述。他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尽管诞生在一个半世纪之前,但由于它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理论,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他还特别地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思想基础,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既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那么,要正确地观察世界和分析问题,要做好各项工作,就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特别阐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新时代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意义。他形象地把理想信念比作思想的“压舱石”,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作精神世界的“总开关”。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包括马克思主义真理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和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基础之上的,而辩证唯物主义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活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根子乃在于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这个“压舱石”发生了动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出现了松动。他还引用陈云的一段话来说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学习理论,最要紧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因此,首先要学哲学,学习正确观察问题的思想方法。如果对辩证唯物主义一窍不通,就总是要犯错误”。因此,他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要求共产党员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强调党员干部应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他说:“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

***强调,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不是要背教条、背语录,而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于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说,我们推动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的目的,就是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我们要像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所说的那样,“不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当成死的教条。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也就是说,要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真研究中国的历史,研究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对每一问题要根据详细的材料加以具体的分析,然后引出理论性的结论来。

***指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学哲学、用哲学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的领导人也都特别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运用。例如,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有几门学问,但基础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写下的《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写下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都灵活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我们党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树立了光辉典范。***说,今天,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有众多人口的大国执政,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因此,***强调,“全党都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运用,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处处浸润着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觉意识,而且也突出表现出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觉意识。***反复强调对待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态度,并多次引用恩格斯的下述论断来说明对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这就是说,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不仅应该结合实际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而且还必须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看来,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需要。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同时,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要使党和人民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我们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还强调说,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自觉地担负起这一份职责,就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认为,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自觉坚持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亦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他指出,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又一次的伟大飞跃,分别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在它们的指导下胜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进行了改革开放这一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和不断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以史为鉴,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我们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他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因此,通过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定会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虽然***上述这些论述都是针对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言的,讲的是运用和发展整个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但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必是题中之义。

二、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

正是由于有了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自觉意识,所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紧紧围绕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根本主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一系列重大基本问题做了创造性的回答,其中内在地贯穿着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

(一)对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的基本内容,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强调,遵循这一原理,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愿望出发,这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前提。“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是什么?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不能脱离这个基点,否则就会犯错误,甚至犯颠覆性的错误。”他指出,对这个问题,很多同志在认识上是知道的,但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就会出现“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情况,经常会冒出各种主观主义的东西,有时甚至头脑发热、异想天开。例如,有的人喜欢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表态,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或者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高指标,结果只能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甚至反复出现这样的问题呢?从思想根源来看,就是没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也强调,客观实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国基本国情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风险、面临的难题也发生了重要变化。过去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些矛盾不存在了,但一些新的矛盾又在不断产生,其中有很多是我们以往没有遇到、没有处理过的。如果守着我们对过去中国实际的认识不动,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我们就难以前进。我们要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辩证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地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

***还指出,“辩证唯物主义虽然强调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但并不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而是认为这种反作用有时是十分巨大的”。他说,我们党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广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坚定、干事创业精气神足,人民群众精神振奋、发愤图强,就可以创造出很多人间奇迹。相反,如果党员、干部理想动摇、宗旨意识淡化,人民群众精神萎靡、贪图安逸,那往往可以干成的事情也干不成。所以,我们必须毫不放松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设、意识形态工作,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也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唯物论基础。***的实事求是论不仅继承了以往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思想,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唯物论基础一脉相承,而且赋予实事求是更为丰富的内涵。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事求是不仅是党的思想路线,也是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还是党的工作作风,即察实情、重实干、务实功和求实效,它与各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所有这些,都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

(二)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正确的实践,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实践。***指出,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此,一方面,***特别强调“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强调“我们推进各项工作,根本的还是要靠实践出真知”,并由此特别重视坚持群众路线,特别重视调查研究。另一方面,***也高度重视理论工作,强调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全党的理论学习。他指出,我们党一贯重视理论工作,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理论一旦脱离了实践,就会成为僵化的教条,失去活力和生命力。实践如果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也容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理论对规律的揭示越深刻,对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引领作用就越显著。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不能心猿意马、犹豫不决,要坚定不移地坚持。

坚持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就是坚持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的知行合一论的核心内容是强调“‘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既解决认识提高问题,又解决行动自觉问题”,它不仅是新时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而且也是新时代的党建理论。它所强调的“知行合一”,既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也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基本路径。***指出,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新时代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必须践行知行合一。一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上做到知行合一,即真学真信真用,学深悟透,入脑入心,转化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落实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自觉行动。二是在坚定理想信念上做到“知行合一”,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觉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三是在主动担当作为中做到“知行合一”,即知重负重、攻坚克难、主动作为,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基本路径,践行知行合一与坐而论道、夸夸其谈、知而不行、行而不知、表里不一等为其主要表现的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知行合一论是***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

(三)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唯物辩证的理解。***指出,今天我们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他引用马克思的话说,“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来源,如肥沃的土地、渔产丰富的江河湖海等,而且给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来源;自然物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而如果人类凭借科学技术去征服自然,那么自然也会对人进行报复。他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我们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通过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提出和阐发了系统的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方面面。他指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好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我们都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二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三是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四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必须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五是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要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特别是要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抓好已出台改革举措的落地。要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六是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要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所有这些,都深刻地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四)对唯物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

唯物辩证法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也是其根本的方法论,而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内容。根据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从根本上说,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就是不断认识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强调,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必须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他指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党的十八大之后,我们强调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出化解产能过剩,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都是为了解决一些牵动面广、耦合性强的深层次矛盾。

***认为,积极面对矛盾、解决矛盾,还要注意把握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在推进这“四个全面”的过程中,我们既注重总体谋划,又注重牵住“牛鼻子”。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如果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

***特别强调要通过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他说,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当前,我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而是要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在推进改革中,我们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准确把握各方利益的交汇点和结合点,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通过对唯物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提出和系统阐述了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精准思维、底线思维等一系列方法论原则,它们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方法论。这一哲学方法论,从根本上反对了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与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机械主义是根本对立的。

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是全方位的,即不仅表现为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而且也表现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创造性回答,同时体现着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处处都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芒。

(一)对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群众史观。同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根本对立,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第一次彻底解决了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指出,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我们党提出了群众路线,并把它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坚持紧紧依靠人民。改革开放的历程表明,许多改革都是由基层群众自发推动、自下而上形成的,广大人民群众是推动改革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今天,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我们要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这是尊重历史规律的必然选择,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担当。

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提出和深刻阐述了人民主体论。他指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这一人民主体论的核心内容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和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它深刻诠释了党的根本宗旨、政治品格和价值追求,深刻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人民主体论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的唯物史观基础。

(二)对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支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它们的共同作用构成整个社会的矛盾运动。***认为,“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他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我们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激发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通过不断完善上层建筑适应了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都是出于这个目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认为,学习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尤其要把握生产力在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即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这为我们分析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依据。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这就是说,要把握住我国现阶段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推进生产力的发展。只有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牵引,才能更好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当然,我们要全面理解和正确运用生产力标准,不能把生产力标准绝对化,不能撇开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来理解生产力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提出的一系列“两手抓”,包括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法治建设,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等,都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要求的。

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形成和阐述了新时代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观,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军民融合发展的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路径。特别是***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论断,是对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的综合性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动力,极大地丰富了社会主义辩证法。

(三)对历史唯物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曾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的这个预言,现在已经成为现实,历史和现实日益证明这个预言的科学价值。今天,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另一方面,“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基于这两个方面,***说:“人类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人类生活的关联前所未有,同时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程度之深也前所未有。世界各国人民前途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然而,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一方面,在二战结束后形成的全球治理结构中,美国以及西方国家集团无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肆意干涉别国内政、践踏他国主权,经常以大欺小、恃强凌弱、以富压贫,使得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落后的弱小国家的人们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旧的国际秩序亟待变革;另一方面,在当今国际关系中,地区主义、单边主义仍然非常盛行,各国在应对各种全球问题上的合作还存在诸多问题,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严重威胁难以得到有效化解。有鉴于此,***反复呼吁,各国人民应同心协力,努力“构建”“建设”“打造”“共创”一个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即“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他指出,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更多领域、更高层面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对历史唯物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是为了应对当代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维护和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而提出的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描绘了宏伟蓝图,体现了中国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相统一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也充分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价值。

总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众多方面都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它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构建的根本路径,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能够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伟大飞跃的根本原因之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