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5
王 妍,孙正林,许 为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和科技金融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及第三方机构电子支付服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村地区电子支付普及率大幅提高,截至2020 年底,农村地区电子支付的成年人使用比例已达82.42%,电子支付服务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极大地提升了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便利性。虽然电子支付方式对传统现金支付方式产生了一定的替代作用,但近年来我国老龄化趋势愈发明显,受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农村地区支付习惯等因素影响,农村居民在日常消费中仍偏好使用现金支付,传统现金支付方式仍是我国农村地区最主要的支付方式。农村居民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ATM 设备等传统金融服务的需求依旧旺盛。因此,电子支付服务作为传统金融服务的有效补充,将与传统金融服务长期共存。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货币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科技金融、数字金融逐渐成为金融服务发展的大趋势。加快数字化发展,稳妥推进数字货币研发已列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比特币是最早被人们熟知的数字货币,随后又出现了以太币、泰达币等虚拟数字货币,虚拟数字货币的出现给各国现有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挑战,其匿名性、没有集中发行方等特点为洗钱、非法融资、传销、赌博等违法行为创造了条件,严重危害了金融秩序的稳定。因此,我国先后出台了《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等文件,明确了比特币等虚拟数字货币的相关业务属于非法金融活动,明令禁止开展相关业务。为了应对虚拟数字货币带来的冲击,世界各国积极开展法定数字货币研发,在65 个国家或经济体的中央银行中约有86%已开展数字货币研究。随着各国央行对数字货币工作的不断推进,法定数字货币已由理论研究逐步向试点实践推进,法定数字货币必将成为未来居民消费的核心支付手段。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范一飞指出:“法定货币形态正逐步由实物形态向数字形态过度。”
我国于2014年开始数字人民币的研发,2019年底相继在深圳市、苏州市、成都市、雄安新区4个地区及1个场景(冬奥场景)开展数字人民币的试点测试,2020年10 月我国数字人民币试点范围再次增加6 个地区,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10 区域1 场景的测试试点。2021 年7 月,我国央行数字人民币研发工作组发布《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现阶段在法定数字货币研发领域我国已处于领先水平。数字人民币的发行是否会完全取代实物现金?白皮书显示,受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支付习惯及金融服务需求差异等因素影响,数字人民币将与实物现金长期并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表示人民币包括实物形式和数字形式。数字人民币的发行对于我国农村地区现有金融服务模式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数字人民币与实物现金和电子支付相比更加便携、安全,但我国农村地区老龄化严重,农村居民支付习惯固化现象严重,对新生事物接受程度有限,与城镇相比,数字人民币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将面临更大的挑战。目前,数字人民币仍处于试点测试阶段,短时间内难以全面投入使用,农村地区在较长一个时期仍将以实物现金和电子支付为主要金融服务方式。因此,研究如何改善农村地区现有金融服务方式以及数字人民币发行后如何协调农村地区数字人民币与现有金融服务模式的关系,保证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现状进行了梳理,进一步对数字人民币内涵、货币数字化对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影响和农村地区推行数字人民币可能面临的困难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为提升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助力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得到大幅提升,农村金融为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不可或缺。然而,供给约束是阻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已形成以现金服务等传统金融服务为主体,电子支付服务为补充的发展格局。虽然农村地区电子支付使用率逐年提高,观察全国的增长变动情况,2017年数字金融使用深度的省均值比2011 年提高了六倍,但现金支付仍是农村地区的主要支付手段。可见,农村地区传统金融服务需求依旧旺盛,电子支付服务正逐步普及。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呈现如下特点:
1.农村基础金融服务逐渐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覆盖范围逐渐扩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是农村居民获得金融服务的主要渠道,是农村金融服务的基础,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直接决定农村居民获取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近年来,随着金融服务助农、支农理念的不断深化和落实,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乡镇覆盖率持续提升,由2018 年的96.3%上升到2020 年的97.13%,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可得性得到进一步提升。虽然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覆盖范围得到了大幅提升,但农村地区大部分村屯仍未设置营业网点,营业网点覆盖范围依旧有限,无法完全满足农村居民金融服务的需求。农村助农取款点配置逐渐合理,同时电子支付服务逐渐普及。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虽然已基本达到了乡镇全覆盖,但仍有部分乡镇地区和行政村未设置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部分农村地区居民仍面临着金融服务获取难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民银行组织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设置了农村助农取款点,农村助农取款点可为农村居民办理取款、转账、汇款、查询、缴费等基础金融业务,极大地弥补了金融机构网点缺失带来的金融服务获取难问题,农村助农取款点是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的有效补充。截至2020年底,全国设立农村助农取款点89.33 万个,较2018 年增加2.84 万个,农村助农取款点已覆盖行政村52 万个,行政村覆盖率高达99.31%,与2018年相比,增加了1.08个百分点,基本覆盖了全部行政村,农村助农取款点覆盖面得到了显著拓展。2018—2020 年农村助农取款点支付业务金额、笔数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2020 年农村助农取款点办理支付业务金额、笔数较2018年分别减少87.45亿元、0.64亿笔。说明随着农村地区电子支付的推广和逐渐普及,电子支付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均有所加强,对农村地区取现、汇款等传统金融服务产生了一定冲击,导致农村助农取款点业务量有所降低。
2.农村地区自助设备配置逐渐合理。ATM 设备是农村居民获得金融服务的重要途径,ATM 设备的配置为农村居民获得金融服务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截至2020 年底,我国农村地区ATM 设备数量已达36.82万台,农村地区每万人拥有ATM设备数量约为4台,ATM设备配置量基本可以满足农村居民日常办理存取、查询等业务的需要。但近年来,农村地区ATM 设备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已由2018 年的38.04万台下降至36.82万台,两年间减少1.22万台,2019年、2020年同比分别下降1.34、1.89个百分点。ATM 设备数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电子支付在农村地区的逐渐普及,农村地区现金使用量有所下降,导致以现金存取功能为主的ATM 设备需求量降低,农村地区ATM 设备配置数量有所减少;二是农村地区增设了部分可以受理扫码支付的联网设备,联网扫码支付设备的增设取代了部分ATM 设备,导致ATM 设备有所减少;三是适应银行业金融机构运营管理需要,为了节约ATM 设备的现金调运、加钞、维护等环节产生的费用,降低运营成本,撤销了部分ATM 设备。同时,ATM 设备多只开通100 元、50 元券别的存取业务,开通20 元及以下券别现金存取业务的设备较少。加之农村地区出于安全、运营成本等因素考虑,ATM设备布设场景较为单一,多设置在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农村地区ATM设备功能和布设场景的单一,已无法完全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
3.农村电子支付服务普及率逐渐提高。随着农村普惠金融的深入发展和科技创新、数字金融理念的不断深化,电子支付服务的便利性和快捷性优势日趋显现,电子支付逐渐被农村居民接受。截至2020 年底,农村地区电子支付的成年人使用比例已达82.42%,比上年高出6.51 个百分点,比2017 年增长16.21 个百分点。农村地区使用电子支付的成年人比例与全国平均使用比例差距日趋缩小,差距由2017 年的10.39%缩小至2020 年的6.44%,农村地区电子支付普及率得到大幅提升。2016—2019 年,农村地区开通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的户数大幅增加。截至2019 年底,农村地区开通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的户数分别为8.16 亿户、7.12 亿户,比2016 年分别增长了118.77%、65.97%。其中,农村地区手机银行开通数增长态势尤为显著,较2016年增长超过了1倍。可见,近年来,农村地区电子支付接受度日益提高,手机银行、网上银行普及程度日益提高。虽然农村地区开通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的户数呈逐年增长态势,但开通年增长率却整体呈下降态势,同比增长率均在2017年达到峰值,而后整体呈下降趋势,农村地区手机银行、网上银行支付增速放缓。
4.非银行支付机构提供的支付服务越发受到农民青睐。农村地区电子支付服务主要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的移动支付、网上支付服务,以及非银行机构提供的网络支付服务。截至2020 年底,我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提供移动支付服务142.23 亿笔、网上支付服务118.77 亿笔,非银行业机构提供网络支付服务4670.42亿笔,分别占全国支付服务的11.54%、13.51%和56.45%。可见,农村地区居民通过非银行支付机构获取电子支付服务的频率明显高于通过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取电子支付服务的频率,农村居民对非银行支付机构提供的支付服务接受程度逐渐提高。2017—2020 年,我国农村居民使用电子支付笔数总体呈逐年上升态势。从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电子支付服务情况来看,移动支付呈逐年稳健上升趋势,2020年同比增长41.41%,增长较为显著;网上支付呈现先增长后下降态势,2017—2019年呈小幅上涨态势,2020年同比有所下降,同比降低6.18%,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的电子支付服务在农村地区使用范围有限。而农村地区使用非银行支付机构即网络支付的增长趋势尤为明显,由2017 年的1417.82 亿笔增长至2020 年的4670.42 亿笔,4 年间增长了229.41%,增长速度迅猛,第三方非银行支付机构提供的网络支付方式逐渐成为农村地区的核心电子支付方式。
5.农村线上、线下金融服务满意度有待提高。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对金融服务满意度的问卷调查显示,农村居民金融服务满意度与全国受访者的整体情况相比,线上、线下金融服务满意度呈现不同的特点。农村居民对线下金融服务的排队时间、距离远近、ATM设备的有效性、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营业时间等方面较为关注。其中,超过一半的农村受访者认为农村地区获取金融服务排队时间较长,需要改进。从农村居民对线上金融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情况来看,农村居民对是否有线上人工指引、网站或APP的有效性、个人信息的安全性、线上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种类等方面较为关注。大部分农村受访者认为“缺乏在线客服的人工指引”“金融机构网站或手机APP不好用、不简洁易懂”两方面线上金融服务应重点改进。其中,农村居民对金融机构网站是否好用、是否简洁易懂的满意度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见,农村居民受金融知识有限的限制,在接受金融服务时,希望有在线人工客服指导、金融机构的网站简洁易懂,以方便快捷地获取线上金融服务。
“数字人民币是由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由指定运营机构参与运营并向公众兑换,以广义账户体系为基础,支持银行账户松耦合功能,与纸钞和硬币等价,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支持可控匿名。”
数字人民币采取中心化管理及双层运营模式。数字人民币由我国央行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管理。数字人民币实行中心化管理模式可以有效避免比特币等去中心化虚拟货币可能产生的洗钱、非法集资等危害金融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我国的数字人民币是零售型法定数字货币,主要面向公众的日常交易,仍采取实物人民币的双层运营发行方式。央行不直接面对公众,先由央行将数字人民币批发交易给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进行日常交易,以实现数字人民币的流通。数字人民币采取双层运营模式,可以有效避免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存款产生竞争,减少因运营模式改变带来的金融风险,不改变现有发行模式,也有助于数字人民币的顺利发行和推广使用。央行数字人民币推广的所有环节都基于通信和计算机系统完成,人们仅需要通过手机或是其他设备终端利用网络(在线或是离线)就能够使用数字人民币完成交易。数字人民币的内涵可以通过与现行电子支付和实物现金比较得到具体展现。1.数字人民币与电子支付的区别
现有的支付服务主要涉及现金支付和电子支付,电子支付服务中又以微信等第三方支付服务为主,利用率较高。数字人民币提出之初,部分社会公众将数字人民币与电子支付混淆,认为数字人民币就是电子支付,但数字人民币与电子支付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货币属性。货币属性是数字人民币与电子货币的本质区别,数字人民币是与现行流通中人民币具有同等效力的法定货币,而以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方式为代表的电子支付要依赖银行账户,是一种支付方式,不是法定货币。按照现行人民币管理条例规定,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可拒收人民币。因此,数字人民币发行后,也参照同一条例执行,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可拒收数字人民币,第三方支付等电子支付方式不受此条例约束。(2)网络条件。电子支付方式的运行必须在有网络的情况下方可运行,而数字人民币不受网络限制,即使在收付双方都没有网络的情况下也可以支付。在使用电子支付时还要求至少一方的设备有电的情况下方可进行。在重大自然灾害等极端情况下,网络和电力无法供给时,电子支付受限,严重影响了公众获取金融服务的便利性。数字人民币由于可以依托数字软钱包、数字硬钱包等多种载体提供服务,受网络、电力等外在因素影响较小,在极端条件下也可使用,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可得性。(3)支付限制。电子支付方式只能在同一第三方机构开展业务,不同机构间无法相互转账和使用,如支付宝和微信之间无法相互转账,扫码付款需要扫相对应的第三方机构的二维码,二维码不通用,而数字人民币则无此限制。同时,数字人民币还可接入现有的微信、支付宝等电子支付账户,通过电子支付进行资金扣除,数字人民币大幅降低了金融服务的使用门槛。(4)匿名性。数字人民币具有可控匿名性,既在可控的范围内监测数字人民币流通的轨迹,又可以保证社会公众运用数字人民币的匿名性。数字人民币的流通轨迹等相关信息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收集和管理,除法律法规规定可提取外,不可透露给其他机构或个人。这样,一方面可以利用相关信息打击金融诈骗、洗钱等违法犯罪行为,另一方面又极大地保护了广大社会公众的交易信息安全。现有的电子支付在使用时,银行业金融机构及第三方机构可搜集大量的客户信息,并对数据信息进行保管和使用,这使客户信息安全存在一定的风险。(5)依托媒介。以微信、支付宝等为代表的电子支付方式主要依赖于二维码,支付媒介较为单一。数字人民币使用媒介较为丰富,人民币通过数字钱包进行支付,数字钱包分为软钱包和硬钱包。软钱包主要依托手机软件,使用方式类似现有的电子支付方式;硬钱包主要以可视卡、手机终端、穿戴设备等为依托,支持无网条件下的使用。数字人民币钱包载体的多样性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更多的数字人民币使用渠道,使数字人民币交易更加方便、快捷,有效降低了支付门槛,使金融服务更加易得。(6)使用成本。存储在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机构中的钱若想转出,会根据支取的金额收取一定手续费,导致交易成本增加。而数字人民币作为国家法定货币,与实物现金一致,支取过程中不收取任何费用,大幅降低了电子支付的使用成本。
2.数字人民币与实物现金的区别
数字人民币与实物现金既有相同点,又有区别,二者的本质区别是价值的转移方式不同,流通中的纸币、硬币以实物形式进行价值转移,数字人民币以数字形式进行价值转移,二者之间的主要区别表现为:(1)便携性。现金在使用时,需要携带实物现金,实物现金券别种类较多,使用中多需找零,携带较为不便。而数字人民币通过数字形式转移价值,无须找零,且以日常使用的手机、IC卡等媒介为依托进行支付,无须额外携带实物现金,与实物现金相比携带更加方便,便携性更强。同时,数字人民币具有的“支付即结算”功能也比“支付加结算”的第三方支付更加便捷。(2)安全性。数字人民币与实物现金相比,贮存、使用中安全性都相对较强。实物现金在贮藏、使用过程中存在腐蚀、被盗的风险,易造成经济损失;从卫生角度来讲,现金以实物人民币的交换达到流转,在流转过程中易沾染病菌,危害使用者的身体健康。数字人民币以数字形式存储在数字钱包中,流转时以数字形式进行转移,无实物转移,沾染病菌的概率较低,且流转数据可追踪,被盗后可挂失,既可有效降低现金实物流转沾染病菌的风险,又可避免现金被盗造成的财产损失。(3)经济性。实物人民币从设计、印制、仓储、调运、回收、销毁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巨大的资源和成本,实物人民币印制中运用的纸张、油墨成本都较高。加之受实物人民币内在价值影响,流转中风险也较大,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产生巨大的管理成本。而数字人民币能够充分利用银行业金融机构现有的技术、人员、设施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无须耗费大量的实物资源,可以有效节约实物人民币发行、流通、调运、销毁等环节的成本,流转成本较低,可以有效节约实物资源。(4)普惠性。数字人民币与实物现金相比具有较强的普惠性,是对我国现有法定货币实物形态的有效补充。现金的提取和回存需要依托银行网点、自助设备等金融服务基础设施,部分偏远农村地区仍存在金融服务基础设施不健全导致的现金存取不便问题。数字人民币支持多种媒介交易,不过多地依赖金融基础设施,兼具账户功能,即使在未开设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地区也可使用。同时,现金只能进行线下交易,数字人民币既支持线上交易又支持线下交易,即便在金融服务基础设施未全面覆盖的偏远农村地区也可使用,可以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场景下对数字人民币的需求,降低金融服务获取门槛,推进普惠金融的发展。
可见,数字人民币以数字形式进行价值转移,不仅具备电子支付与实物货币的功能,还具有其特有的优势。数字人民币的发行,可有效弥补电子支付与实物货币支付的局限和缺点,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有效降低了金融服务门槛,提高了金融服务可得性。
数字人民币的试点测试,预示着距离我国法定数字货币的实际运行更近了一步。我国农村地区现已形成了以现金服务为主体、电子支付服务为补充的金融服务模式。数字人民币的运行对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1.有助于银行业金融机构重新掌握电子支付主动权
近年来,农村地区第三方支付普及率大幅提升,使用第三方机构电子支付方式的占比大幅增加,使用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电子支付的占比却呈下降趋势,第三方机构在农村地区电子支付中占据了主导位置,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电子支付中的作用逐渐弱化。数字人民币推出后,则有利于改变这一局面,由于我国数字人民币仍延续双层运营发行方式,由央行批发给银行业金融机构后,再由银行业金融机构零售给社会公众,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数字人民币发行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有助于银行业金融机构重新掌握电子支付的主动权。加之数字人民币自带的账户属性和支付的便捷性,以及国家背书的公信力,数字人民币势必会大幅替代第三方支付,对第三方金融机构支付业务产生冲击,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望重新掌握电子支付主动权。
2.有助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盈利模式的加速变革
数字人民币的概念提出后,部分学者认为数字人民币的发行将会改变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盈利模式,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存款产生冲击。我国是存款大国,特别是农村居民更加偏好存款,存款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主要资金来源,存贷差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核心盈利模式。数字人民币推出后,由于数字人民币自带账户功能,可能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存款起到一定的替代作用,为了维护现有金融秩序的稳定,减少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的冲击,数字人民币在设计之初便提出了对标M、不计息性,但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利率相对较低,部分居民可能会将银行存款转存至数字钱包中。加之数字人民币由国家背书,具有较强的信用性,在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不善、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等情况下,社会公众为了自身财产安全,可能会将银行存款转存至数字钱包中,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产生一定的替代作用。数字人民币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的替代,会导致银行业金融机构资金供给减少,进而影响其放贷能力,在存款减少至一定规模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盈利模式必将改变,只有这样银行业金融机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3.有助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
虽然近年来电子支付对现金产生了一定的替代,但流通中货币仍呈逐年上升趋势,农村地区现金需求尤为旺盛,现金仍是我国居民的主要支付方式。现金的存储、调运、兑换等环节需要大量的管理人员,银行业金融机构现金运营部门人员众多,现金运营部门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重要部门,特别是农村地区现金需求旺盛,现金运营人员占比较大。数字人民币的发行势必会对实物现金产生巨大的替代,现金需求减少后,相应的管理人员需求也会随之减少。同时,数字人民币是基于特定加密技术发行的货币,数字人民币的运行和维护需要大量的计算机相关技术人员,这就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配备相应的技术人员来保证数字人民币的安全、平稳运行,而农村地区相关技术人员相对稀缺。可见,数字人民币的发行将给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组织机构带来巨大挑战,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现金运营部门将逐渐弱化,技术管理部门亟待完善。
4.有助于农村地区支付方式的丰富完善
农村地区现已形成以现金为主体,电子支付为补充的支付模式。数字人民币发行后,将会对农村地区现有支付方式产生巨大冲击。数字人民币的法定货币性质,将会吸引更多的农村居民选择数字人民币替代现有第三方电子支付方式进行支付,第三方机构支付业务量将会大幅减少。对于农村地区偏好使用现金的群体,受支付习惯影响,短期内可能仍会偏好使用现金进行支付,但从长期来看,随着数字人民币的使用和普及,现金实物将会被部分替代,导致现金需求量减少。未来的农村地区,将会出现数字人民币、现金、第三方电子支付多种支付方式并存的局面。
5.有助于金融服务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
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现金自助设备、POS机具等设施是农村地区主要的金融服务基础设施,主要为农村居民提供查询、转账、现金存取款等金融基础服务。数字人民币发行后,将对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基础设施的配置和功能产生影响,功能单一、以现金业务为主的ATM 设备等将面临升级或被功能更加完善的设备取代,以刷卡支付为依托的POS 机具将会大量闲置。同时,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的位置及人员配置也将提出新的要求。
数字人民币作为新生事物,在推广和使用的过程中,需要一个被接受、被改进、被认可的过程,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和使用更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一项关于农村居民最常用的支付手段调查显示,有近90%的农村受访者选择现金支付作为最常用的支付手段,有近60%的农村受访者选择手机支付作为最常用的支付手段。可见,虽然近年来电子支付逐渐普及,但现金支付仍是农村居民主要的支付方式。究其原因,农村居民思维意识和支付习惯的固化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思维意识相对固化,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加之农村地区电信诈骗猖獗,更加大了农村居民使用电子支付的顾忌。尽管电子支付已在农村地区推广和使用多年,但仍无法改变大部分农村居民的支付习惯,大部分农村居民在日常支付中仍以现金支付为主。农村居民对数字人民币知之甚少,且现阶段并未在农村地区开展测试,短时间内难以被农村居民接受使用。由此可见,数字人民币作为新生事物在农村地区推行可能面临的最大困难便是农村居民思维意识和支付习惯的转变。
数字人民币仍沿用现金实物的双层运营模式,需要公众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开设数字钱包,公众通过数字钱包进行数字人民币的交易。为了保证数字人民币的安全运行,只有具有一定技术条件和规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方可开设数字人民币业务。从现有数字人民币试点情况来看,数字钱包的开设基本集中在中、农、工、建等国有银行业金融机构,而国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开设网点范围有限,除农业银行营业网点达到了县域全覆盖外,其他国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并未达到县域全覆盖,而在乡镇地区,国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开设网点的数量更是有限,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多以信用社、村镇银行等机构为主,而这类机构规模小、管理规范性有待加强,短期内并不具备开设数字钱包的能力,这就导致部分农村居民无法方便、快捷地开设数字钱包,进而限制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和使用。同时,数字人民币的兑换、使用过程中需要相应的配套机具,农村地区现有的机具并不具备这些功能,支持数字人民币交易的机具亟待配套和升级。
数字人民币是以数字形式发生价值转移,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现有现金运营工作人员,从事的大多为现金的调拨、回收、清分等实务工作,较难胜任数字人民币的运营管理工作,这就需要配套相应的科技人才进行管理和运营。受工作条件、职务晋升等因素影响,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员工的整体素质较城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科技人才更是缺失严重。高学历、高技能的人才偏好选择到工作环境更好、晋升空间更大的城镇地区工作,农村地区吸引高新技术人才难度较大。农村地区高新技术人才的缺失,将为数字人民币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带来巨大阻碍。
现阶段,我国并未出台专门的数字人民币法律法规,数字人民币的监管法律法规仍然空白。虽然数字人民币对标M,与流通中的纸币、硬币等价流通,具有同等法定效力,数字人民币应参照现行现金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管理,但现行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人民币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并未明确对数字人民币的发行、管理等问题进行说明,数字人民币的监管制度及法律法规体系亟待完善。数字人民币的数字价值转移的特殊性,对数字人民币的运营体系及使用者信息的安全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待建立健全的监管制度保证数字人民币的安全、平稳运行。
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电子支付服务普及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及服务满意度进一步得到强化,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有限、自助设备功能和配置场景较为单一、电子支付操作难等问题依旧突出。目前,我国数字人民币已进入试点测试阶段,其推广和使用为大势所趋,但受我国农村居民支付习惯固化、农村地区数字人民币配套设施不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等因素影响,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和使用仍面临严峻挑战。因此,为了在我国农村地区平稳有序推行数字人民币,使数字人民币与农村地区现有金融服务方式协调发展,进而保证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地区数字人民币的使用普及情况将对我国人民币数字化进程产生巨大影响,农村居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支付习惯的改变是推进农村地区数字人民币普及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应重视农村地区数字人民币的宣传工作,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宣传使农村居民了解数字人民币、掌握数字人民币的使用方法、愿意使用数字人民币,逐渐培养农村居民使用数字人民币的支付习惯。在农村地区数字人民币的宣传中,一是要丰富宣传媒介和渠道,充分利用短信、微信、网络等渠道开展多媒介宣传,最大程度扩大宣传覆盖面,使农村居民认识数字人民币;二是要充分发挥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的主阵地优势,在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通过在网点播放数字人民币视频、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海报等多种方式,就数字人民币的概念、使用方式、优势等方面开展重点宣传,使农村居民真正了解数字人民币,知道如何使用数字人民币;三是要创新宣传模式,定期开展数字人民币专题宣传活动,借鉴实物现金宣传经验,在农村地区组织开展“数字人民币进万家”“数字人民币服务月”“数字人民币知识进基层”等宣传活动,主动进乡村、进市场,大力宣传数字人民币相关知识,提高农村居民数字人民币认知度,提升数字人民币使用率。在大力宣传数字人民币知识的同时,还要同步加强对实物现金仍可继续流通使用的宣传,正确引导公众合理分配手中的现金,防止农村居民产生现金退出流通的错误观念,避免农村居民为规避风险大量回存现金引发的金融风险,维护农村地区金融秩序的稳定。
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基础设施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基础和保证。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和使用离不开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支持和服务,农村地区应在完善现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强数字人民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覆盖范围,使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更加易得。引导国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制度完善、管理规范的金融机构在乡镇、村屯地区设立网点,既保证传统金融服务的有序开展,又为数字人民币在农村地区的发行提供保证。同时,要不断完善信用社、村镇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的管理体制建设,为数字人民币在农村地区的顺利推广提供网点支持。二是要合理配置ATM 等自助设备。ATM 等金融服务自助设备是农村居民获取存取现金、查询、转账等金融服务的重要渠道,应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自助设备的规划,及时撤销配置密度高、使用率低的自助设备,在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密度较低的地区增设自助设备,加强对金融服务自助设备的保养、维护,保证自助设备的有效运行,丰富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自助设备的布设场景,由营业网点的集中布设向农贸市场、村委会等多场景布设转变,提高农村居民金融服务可得性,加强对金融服务自助设备的升级改造。特别是数字人民币发行后,要有效利用现有自助设备,在现有自助设备的基础上增设数字人民币模块、升级改造,有效节约资源,提升自助设备使用效率;三是要加强农村地区数字人民币配套建设。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数字人民币的特征及技术要求,及时更新内部信息系统,配置支持数字人民币运行的设备,配备专业的技术管理人才,加强金融服务从业者培训,为农村地区数字人民币的平稳有序运行提供支持。
构建合理有效的监管体系是农村地区金融服务顺利开展的有效保证。目前,还未出台专门针对数字人民币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相关法律法规、监管体系亟待健全和完善。《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草案中增加了人民币数字形式的说明,明确了数字人民币的合法性。同时,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发行货币、制定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维护金融稳定的法律地位,为数字人民币的发行主体及中心化管理模式提供了法律依据。现行《人民币管理条例》对人民币实物的管理办法进行了规定。数字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也应适应现有的法律法规。因此,数字人民币可在现有《中国人民银行法》《人民币管理条例》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金融法规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并根据数字人民币数字化的特点,针对监管方式、信息安全等方面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使数字人民币运行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从数字人民币的监管体系建设上来看,数字人民币仍沿用双层运营模式和中心化管理方式,人民银行对数字人民币的发行、监管等方面负有主要监督和领导责任。由于数字人民币具有可控匿名性和数字化的特征,人民银行应在现有监管体系下针对数字人民币的风险点,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和制度要求,明确对数字人民币运营机构的监管措施,加强数据监管和分析,构建数字预警和风险防范机制,规避洗钱、恐怖融资风险,保证社会公众信息安全,确保数字人民币安全、规范、有序运行。
数字人民币已在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地区和场景开展了试点测试工作,但目前的试点范围只局限在城市地区,未在农村地区开展测试,为了数字人民币在农村地区顺利开展和普及,应扩大数字人民币试点范围,加强在农村地区的试点测试。在农村地区试点测试范围的选择上,应既注重地区差异,又兼顾场景范围。一是可以优先选择经济发展较好的农村地区开展测试,再选择其他农村地区开展测试。经济发展较好的农村地区金融数字化水平相对较高,居民金融意识相对较强、接受能力较高,数字人民币推广效率更高。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农村地区开展测试后,可将积累的经验和教训用在其他地区,可以有效提高测试效率。二是我国农村地域辽阔,测试范围应逐步覆盖全国各地,并针对不同地区的测试结果因地制宜地制定数字人民币推广和使用方案,打造数字人民币方便、快捷的使用环境。三是开展农村地区多场景测试。为了充分评估数字人民币在农村地区的应用情况,测试场景应充分覆盖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出行、医疗等各个环节,使农村居民切实感受到数字人民币的方便、快捷、安全,自发改变传统支付习惯,提高农村居民数字人民币的接受度和认可度。
货币数字化背景下,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直接决定了金融机构在未来金融服务竞争中的位置。因此,为了提升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保证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应在进一步优化现有金融服务的基础上,做好数字人民币发行的准备工作。一是加强创新,提供差异化数字人民币服务。数字人民币发行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他商业机构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市场化环境,金融机构若想在未来的金融市场争得一席之地,应加强数字人民币在运营系统开发、数字钱包设计、业务系统操作、使用场景设置等方面的创新和维护,提升农村居民数字人民币使用的便捷性。同时,还要针对农村居民特点,发挥资源及技术优势,设计开发适应农村居民使用的数字人民币钱包,简化数字人民币使用操作流程,丰富数字人民币使用场景,降低农村地区数字人民币使用门槛,增强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普惠性。二是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质量。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对农村地区线下金融服务的便利性、服务人员态度及线上金融服务的简洁性、易懂性、安全性等方面较为关注,并认为这些方面亟待改进。因此,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从扩大网点覆盖范围、优化升级自助设备、提升金融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重点加强线下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同时,还应根据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金融知识相对薄弱等特点,通过增加线上人工客服、设计简洁易懂的网页页面、加强客户信息保护等方式提升农村居民线上金融服务获得感和体验感,以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同时,不断创新互联网金融,完善互联网与农村金融的合作模式,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质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