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5
王珂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16门科目的课程标准“让核心素养落地”,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工作重点。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应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名著阅读是统编版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7-9年级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感受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范围、提高阅读品味具有重要意义。可见,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著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是课外阅读的主要窗口。
本文以2019-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三地(以下简称“广深三地)15套中考语文名著试题为样本,分析中考试题对语文核心素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落实以及对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启示。
一、2019-2023年广深三地中考语文名著试题分析
1.提升阅读能力,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近五年,广深三地中考名著阅读在命题立意、考查形式、设问角度、阅读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深度和广度的提升,主要呈现出以下可喜变化:①“读得怎样”“会不会读”“是否真阅读、深阅读”是命题者越发关注的价值追求;②在信息识记、情节概括及人物形象考查的基础上,增加了点评探究、启发感悟等题型,更加注重考查阅读的方法、习惯、深度、思维、见解;③阅读能力层级从以识记、理解为主到考查鉴赏、迁移、创造的比重逐年增加,对高阶思维的考查愈发关注,难、中、易梯度合理。
2.关注真实阅读,提高思维广度深度
【例】(2023年广东省中考)
任务二:请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个,仿照示例,提炼一对体现这一人物形象反差的词语,并结合名著内容加以分析。(4分)
(1)魯智深(《水浒传》)
(2)祥子(《骆驼祥子》)
(3)尼摩船长(《海底两万里》)
本题要求学生对作品进行整体感知,梳理作品的叙事脉络和内容情节,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客观、辩证的方式评价人物形象。如此,问题的探究性得以增强,通过形象分析,巧妙渗透了对人物形象的评价、主题的把握,关注阅读过程,起到拓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的作用。
3.以主题相勾连,唤醒灵活阅读生态
教师应面向学生时代化体悟与运用的方向,挖掘名著间的主题、人物情节、行文结构、阅读方法等关键部分,通过串联、比较等方式进行实质性的多部名著的联结性阅读。
【例】(2023年广州市中考)
任务二:根据示例,自选一部名著,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说明原因。
示例:“为什么孙悟空不直接驾筋斗云去西天取回真经呢?”
从选材范围上看,本题考查涉及初中阶段12本名著,给予学生最大化的自由选择空间;从命题形式看,设问开放,表述灵活,“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一主题串起了12本名著,让学生有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都有话可说有题可命,但又不能天马行空,真正能选拔出有读书、有思考、有感悟的学生;从命题立意看,“说明原因”则是需要学生沉入文本,阐述理由,有理有据,考出了区分度和效度。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引导学生从经典中汲取精神养料,获得有益的成长启示,巧妙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育人目标。
4.注重拓展延伸,体现知识能力转化
【例】(2022年广东省中考)
任务四:请从青春榜样(“红小鬼”和保尔)中任选一个,结合名著,在班刊栏目“致敬榜样”中写下你的感悟。
致敬的榜样是 ______________ 。
我向您致敬,
本题将文化传承、立德树人有机地融入了能力考查之中,引发学生理想目标的树立,对自身追求的思考,体现了学习与生活的有机统一,建立了个人与榜样的紧密关联。既考查了学生文本知识及语言能力的灵活应用,也为学生个性阅读和创意表达提供充分的空间,有助素养形成,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精神血脉,真正实现了文化浸润心灵,厚植家国情怀的目标。
三、指导学法,导引教法
1.开展基于主题化、情境化的“真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板块提出:“要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近年来,名著阅读题不仅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还考查学生真实情境综合分析的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积极开展基于明确主题的整本书阅读、跨文本联读,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设计探究性、创造性任务,注重分析与能力迁移,注重角色代入与交际意识。
2.聚焦落实多样化、能力化的“活阅读”
掌握多种阅读方法。阅读名著,关键是讲究方法。统编版教材名著导读板块为我们提供了明确具体的读书方法指导,如《西游记》应精读跳读,《骆驼祥子》需圈点批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要摘抄和做笔记等,教师要注意结合作品进行阅读方法的训练,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阅读、思考感悟,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聚焦阅读能力培养。面对灵活的名著考查趋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是应该更多关注学生是否读懂了内容、是否读透了人物、是否读出了联系、是否读明了意图、是否读出了感悟,使“教”“考”无缝对接,可开展多本联结阅读活动,对多本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内容情节、写作手法等进行对比勾连,唤醒学生阅读体验,不因死记硬背而导致知识点的混淆错乱。
3.引领富有开放性、思辨性的“深阅读”
提升文本解读能力,关注思维发展。思维能力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能力,它可通过多种途径的学习获得。名著学习并不只是简单地阅读故事、知晓人物、识记信息,更要分析评价、感悟鉴赏、思考探究、培养思维。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本解读能力、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基本的作答方法,教师可以多角度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让学生真正读懂内容,读透人物,读出联系,读明意图,读出感悟。
落实阅读教学策略,丰富活动开展。统编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强调学生阅读方法的掌握。而名著阅读的考查,同样是对学生多种阅读方法的灵活运用、阅读能力的层级以及对不同文本采用不同阅读方法的考查。因此,教师要注重设计和开展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注:本文系广东省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部编版初中名著阅读测评研究(课题编号:2022143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黄博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