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在小学数学课程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时间:2024-05-05

莫跃辉

在新的课程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一门十分抽象的学科,数学对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正因为如此,只有通过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对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如何在数学课程里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第一,问。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精彩的提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增进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常用的方法是在课堂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抑或是将课本里的陈述句转换成疑问句。

例如,在学习小数的基本性质时,课本表述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教师在教学中,可将陈述句换成疑问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变了吗?适时追问: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第二,等。

问题抛出来后,给出足够的时间,让问题在学生的脑海里发酵,等待不一样的精彩,甚至等待“错误”的出现。

在学习多边形内角和时,常规教学:从一点出發,将多边形分成若干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有多少个三角形就有多少个180度(如图1)。有时老师为了防止学生画图出错,会特意再三强调,将多边形分成若干个三角形时,一定要从某一个顶点出发。一来二去,老师强调多了,学生就不再有尝试新方法的欲望了。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多等等,或许可以等出不一样的精彩,如该题学生就创造性地提出如图2、图3等新的方法。

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出错和修正的过程,出错是正确的开端。课堂上的错误对教学具有极大的价值。在课堂上,学生应该敢于表现自己,勇于犯错。教师可以通过延迟评价让学生拥有创造空间,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异想天开”的想法。

第三,导。

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引导,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和观察思考。小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设计引导性学习活动,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准确把握课本知识的重难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正确的解答可能只是模仿,而错误的解答却可能是创新。我们激活学生思维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产生更多的“错误”或者“不理解”,并且通过各种方式修正和理解。我们应该多加利用课堂生成来发现学生的错误。有时候知识的缺失可能是学生自己无法发现的,这时就需要教师来引导他们犯一些“错误”,从而优化他们对原文的理解。例如,轴对称图形中的“完全重合”能不能改为“一模一样”?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小数的基本性质学习中,“大小不变”的“大小”二字能否去掉?

第四,化。

通过“问、等、导”,学生的“奇思妙想”与“异想天开”都呈现在课堂之上,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在课堂中“意外事件”,将错误化解,留下“真相”。

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从30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中提出了“化错”的教育思想,在此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化错教学法。例如,在学习小数加减法时,学生写出了3.6+4.8=7.14这样的算式,追问其原因,“3元6角+4元8角=7元14角”的思考过程显露出来,错误解答的背后自有学生自己的原因,教师顺势引导将10角转化为1元,错误化解,留下“真相”,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小数加法的方法与十进制。

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且不因为学生一次两次反应不佳而放弃,经过“问、等、导、化”反复循环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定会得到提高。

责任编辑 钱昭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