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构建深度课堂,提升核心素养

时间:2024-05-05

谢莹

《慈母情深》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出自著名作家梁晓声之手。课文讲述了“我”的母亲在家境极端贫困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给“我”买《青年近衛军》的事,体现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爱和感激。这是一篇老课文,以前以略读课文的形式出现,而现在改成了精读课文。一些语文教师再次面对它时,有“路径依赖”的惯性,只是单纯地沿用以往的教学设计。然而,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推动课堂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逐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指向。下面,笔者就以这篇课文为例,从构建深度课堂,提升核心素养出发,谈谈我的思考。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以“情”立意,人文主题是“感受亲情”。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以及“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根据教材特点,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

语言建构与运用目标:1.通过场面描写、细节描写和“反复”的写法,体会慈母情深。2.能联系生活实际,把真情实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思维发展与提升目标:拓展迁移,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

文化传承与理解目标:学会感恩,懂得关爱父母,传承孝道文化。

定好教学目标后,还要立足学情去理清教学思路。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情感体验,但往往容易忽略生活中的细节,觉得父母理应关怀自己,缺乏感恩和孝顺之心。根据这样的学情,教学时,教师可以抓住“鼻子一酸”这条线索,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描写,体会母亲的辛酸,通过创设情境,对比学习等方式,引发学生内心的酸楚,从而让他们学会感恩。

只有把握了这些教学取向,我们的教学才能符合编者意图,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那么,如何基于情境、问题,去设计互动、启发、探究、体验的深度学习呢?不妨作如下尝试:

一、深度思考探鼻酸

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要把课的第一锤敲在学生的心灵之上。”教学时,教师可以删繁就简,紧紧抓住“鼻子一酸”这条线索,提炼出最核心的问题:课文中哪些描写或母亲的表现让“我”鼻子一酸?选准思维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二、深度体验悟辛酸

《慈母情深》写的是20世纪60年代初的事情,当时我国正处于困难时期,很多百姓生活非常贫困,为了养家糊口,母亲能在低矮得让人觉得压抑的厂房里顶着酷暑工作,这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若想营造“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阅读境界,这一环节,教师可通过引读写母亲工作环境的句子和播放缝纫机产生的噪音,营造出母亲工作的场景,再让学生说说身处其中的感受,让他们在深度体验中,感悟母亲的辛酸就藏在这恶劣的工作环境中。

三、深度探究感心酸

《慈母情深》这篇课文篇幅很长,有38个自然段,而且对母亲的形象没有浓墨重彩的描写,这样一来,学生难以对母亲有全面、深入的认识。教学中,应如何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在细节上,从而读懂这份“情深”呢?教师可以尝试捕捉文中写母亲神情、干活、给我钱的慢、快、特写三个镜头。

四、深度迁移提素养

“大教材观”提出,语文教学要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而不能局限于课堂。学完课文后,教师可让学生用本课习得的“抓细节、悟情感”的方法,拓展阅读一篇细节描写突出的课外阅读《伞的故事》,关注文章中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从中体会母亲对孩子的爱,让学生学了能用,学了会用,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提升。在阅读中,学生的写作欲望往往容易被激发,这时可顺学而导,让他们用“抓细节、表情感”的方法写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通过描写细节,表达感恩之心,实现对孝道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让学科素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慈母情深》的以上四个主要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体验、探究、迁移,让深度学习真实有效地发生。当然,深度学习的策略远不止以上四种,如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必将继续引发我们教育人的思考。教学路漫漫,让我们继续用智慧探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