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5
陈汝倩
学生犯错这种现象太普遍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粗暴批评对待错误的方式或者课堂上采取冷处理、让其他学生做出正确解读的迂回对待错误的方式,实则治标不治本。如何让错误发挥真正得价值?如何让学生不屡犯相同错误?解决的方法在于:寻错归因,点错成“经”。寻错归因的过程是挖掘学生错误本质、还原错误的过程;点错成“经”是通过教师指点迷津,合理将学生错误资源转化为宝贵学习经验的过程。
一、巧设“错”局,引生入局
巧设“错”局,在于这股巧劲。教师需了解学情,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错误,针对性设置教学环节;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不知情地一步一步走入老师设的“局”。待教师点拨错误,学生豁然开朗。以《线段、直线和射线》教学为例:课堂刚开始,我便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黑板的边是直线吗?大部分学生回答是直线。对此,我笑而不语,故意卖一下关子。其实,学生将线段与直线的概念混淆了,对线段有限性的特点并未理解透彻,同时对现实中没有明显端点的的线段难以辨别。在学习了线段、直线的概念后,这个问题再一次呈现出来。这时候,某些思路活跃的学生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是老师故意设置的“坑”。趁热打铁,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测量黑板的边长度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明确了:测量过程中,尺子上0刻度的点和是最终测量出黑板的边的长度所对应的刻度,是黑板的边所在线段的两个端点。黑板的边可以测量长度,是有限的。这时候,学生豁然开朗,原来黑板的边是一条线段。受此启发,他们思路一下子开阔了,列举出不少生活中线段的例子。进一步,他们意识到:生活找不到直线的实例,因为生活中不存在无限延长的线。设计的巧妙性,往往需要教师了解学情,洞悉学生普遍错误以及应对错误的合适方式。这需要教师建立相应的“错题库”,肯花心思设局,方能创造机会,引生入局。
二、望闻问切,寻错归因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学生有时候知道自己错了却无法判断错因,教师可通过“望闻问切”的方式为学生指点迷津。通过“望”而明察秋毫,发现学生错误共性,通过“闻”而析过程,通过“问”而引学生反思,通过“切”而让学生明错因。一步一步,皆不可少。
以《画角》教学为例:“望”——在《画角》这一节课中,我观察到了部分学生画的角度数偏大,我对他们产生了好奇。“闻”——我让其中一位学生到在黑板上,放慢画角的速度,边画边说如何画60°角;其余学生在下面观看,尝试帮他找出画角错误的原因。“问”——我询问该学生在画角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切”——我让学生们交流他们发现的错因。原来这位学生画角的过程中,在给量角器进行标记这一步中: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没有重合,0°刻度线和也没有和射线的一边重合,导致画的角偏大。通过“望闻问切”四步,对部分未掌握画角技巧的学生因材施教,同时让全体学生深刻理解画角过程中的两对应:射线端点与量角器中心点对应,射线与“0”刻度线对应。在實际的教学中,教师也应“望闻问切”,对学生多一些耐心,放慢脚步,查明错因。
三、从“辨”错到“辩”错
许多老师喜欢收集学生的错题,让学生当“啄木鸟”来发现其中的错误,此为“辨”错的过程;学生发现错误,愿意分享与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此为“辩”错的过程。老师应抓紧时机,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满足学生的表达欲,让辩论擦出思维的火花。学生在口述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数学语言,逻辑更加严密,数学思维得到发散。有时候,简便算法的优势很难用言语表达,上述的例子是一个通过“辩”比较两种书写格式,通过“辩”让学生弄清了笔算化简过程的来龙去脉及其优点,同时增强学生规范书写的意识。
四、待错误开出“美丽动人”的花
轻视错误的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知识系统将存在漏洞;过度纠错会消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意志,形成“习得性无助”,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两种心态皆不可取,让学生正确认识错误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应将德育与数学学科教育相结合,延伸到数学课堂之外。通过讲解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人无完人,更重要的是改正错误、不断反思,再遇到相同的错误时能提高警惕。让学生辩证地看待错误,是为了让学生看到自身不足,关注错误的价值,避免唯分数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