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5
陈敏茹
一、提升阅读能力的背景
2011年英语新课程标准实施后,英语教学开始注重语篇深层、整体发展。2014年,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出学科核心素养。然而中国学生受文化差异、语言环境影响较大,英语的语用能力需要得到综合锻炼。英语教学从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向形成学科核心素养转变。2021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英语科试题以语法选择、完形填空、阅读理解、阅读填空和语篇填词为主,均以语篇为载体。全卷语篇总词量约2000个单词,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在语篇中考查学生的语法知识运用能力、逻辑判断综合运用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语篇补全能力,这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能力、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结合广州市初中英语教学采用的现行教材以及已全面推行的“双减”政策,英语教师应该积极思考,如何稳定课堂思维量、训练量和信息量的同时提高思维品质和训练质量。如何在框架理论下,采取单元整体教学促进学生知识迁移。
二、框架理论
(一)国外研究成果
该理论核心在于“框架”(frame)。《朗文当代英语词典》指出“框架”是某一事物基于的“主要内容”(the main idea)或“事实”(fact)(杨镇明, 2002: 560)。法国语言学家格列高里·贝特森(G. Bateson)将其定义为“内在的心理状态”(an internal psychological state)。1975年,明斯基(Minsky)系统指出“框架”是储存在记忆中的、表征特定情境的信息结构,含有若干节点联结和的网络系统;人们可以从记忆中随时调出框架中的信息作为背景知识来理解新的情景和语句。在一个总体框架的下层有很多“空位(slot)”,有待于具体情境中的细节内容来填补。具有层级性,相关的框架可以结合成一个框架系统。美国语言学家菲尔墨(C.J.Fillmore)把它理解成“一个认知的结构系统”(a cognitive structuring device)。他的学生米里亚姆(Miriam Petruck)认为“框架”是为理解整个系统乃至其中任何一部分而存在的概念总和。
(二)国内研究成果
学者汪立荣(2006)认为语言符号是激活认知框架的工具或触发器(triggers),语言意义则寄居于被激活的认知框架中。黄元龙(2011)指出框架是一种认知结构,它能帮助我们认识、理解和把握各种事件,包括语言的理解和交际。陈征(2010)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基于框架理论的教学方法具有广泛的接受性、受益对象广泛、短期和长期效果显著等特点, 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学习能力, 适宜长期广泛使用。汪丽群(2014)指出认知框架是贮存在人脑中的经验和知识的认知结构。
(三)理论框架的发展
运用于语言学范畴的“框架”概念源于20世纪30年代心理学家对人类记忆的研究。英国心理学家巴特里特(Frederiek C. Bartlett)提出:“人对事件的理解和记忆受期望的影响, 而期望是以图式的形式由心理表征的”(汪立荣,2005:27)。1974年馬文·闵斯基(Marvin Minsky)把之前巴特里特提出的“图式”用“数据结构”(date structure)所替代。他认为“框架”应该是一个“固定的知识构架”(a fixed framework),人类对已经发生了的图像、事情、人物等细节作为记忆储存时,一般以整体结构为基本单位进行。菲尔墨(C.J.Fillmore)通过长期研究不断修正“框架”概念,随后他首次提出“情景图示化”(scene schematization),即把“情景”(situation)或“事情状态”(states of affairs)作为“框架”的主要特征。因此,当某一事件以“框架”被储存或被理解时,特定的词汇即被触发以与该框架中的情景或状态相匹配,而且菲尔墨还假定只有当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经历过某些事情后,才有可能理解某一个与这些情景(situation)有关的词汇(Fillmore, 2006: 378)。因此,他更加确定地认为某一类词语是特定用来阐释某一个场景的,这些词语触发的是一个特定的“框架”。
三、框架理论下单元整体教学
2018年,陈静勉指出单元整体教学是一种以主题单元为教学内容,整体设计、组织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2021年,杨伟提到对单元整体教学内涵认识的三种观念,其中一种是强调突出对能力的培养,将单元主题作为线索,加深学生对单元课程的理解与训练,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而提到的三种内涵中均强调整体性教学的核心是对教学进行有序的整体设计。2017年,朱晓燕教授在《PCK:英语教师核心教学能力的知识基础》报告中指出,英语教育侧重于通过文章向学生传递跨文化的价值观的信息,既要强化语言的运用,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核心素养和综合发展。因此,把沪教2011课标版《英语》所覆盖的单元话题作为基本框架,通过横向发展、纵向加深的模式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和组织,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框架体系,同时在体系中发展自身、完善自我。
四、提高英语阅读的有效教学手段
小课题“基于框架理论提升初二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于2017年立项,2018年顺利结题。结合文献理论依据,注重单元整体教学,训练建立框架意识,对两个水平相近的初二教学班进行训练对比。结合该课题的实践研究结果,提出阅读前、中、后三阶段提高英语阅读的有效教学手段。
(一)阅读前(课前):师生共同准备,搭建情境支架
备课时教师对整个单元作全面理解,结合话题,挖掘语篇中可用于塑造人的自然发展的内容,准备好“整体理解性问题”,以便搭建贴近学生已有知识框架的教学活动支架,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和经验系统,让他们能够把新知识框架与原有的旧知识框架产生联系,进入话题(何雪莲、缪秀芳,2018:59)。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调动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培养学生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的能力。对难度较大的语篇,教师应通过预习引导学生搜查字典、网络检索、查阅书籍、调查访问等方式完成初步建构新框架。学生利用自身的元认知策略完成任务,是学会与社会融合的一个过程。另外在备学生时,应把握好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定位,使单元话题的深度呈螺旋形上升。
(二)阅读中(课堂中):整体教学理解,修改完善框架
根据一些学者的观点,英语阅读的教学目的应该是“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语篇意识”(何雪莲、缪秀芳,2018:59),因此针对单元话题进行整体教学,可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巧用思维导图(mind map)。思维导图必须以学生的阅读为基础。首次阅读是对基本信息的掌握,如when、who、where、what、how;文章结构、段落衔接等。二次阅读是进行深入挖掘,针对被激活的旧框架与文章内容之间的空位(slot)进行必要的填充和修改。两次阅读能给予学生足够的心理支持完成要求较高的思维导图。在完成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能检测自己对文章细节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有利于他们理顺模糊的片段。思维导图必须准确、有效地反映出语篇的关键信息,因此一个独立的框架的思维导图更有利于学生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把单元作为整体进行教学,实质在建立一个完整的、独立的框架,帮助学生把零乱的知识系统化、有序化。完成一个独立框架的思维导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绘制更加详细的思维导图,一方面使学生不断补充完整形成新的知识框架,另一方面使该知识框架的深度、宽度得到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才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2. 建立話题框架。沪教2011课标版《英语》的单元话题(部分)如表1。
(三)阅读后(课后):丰富课后体验,完善框架细节
课堂英语阅读不是唯一的语言输入途径,通过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进行课后活动或完成任务是非常必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英语文化交流模拟活动如跳蚤市场(flee market)和商品交易会(commodity fair)、课外阅读撰写读书报告、访问调查汇集书面小报告、参观学习等,这些体验式活动能进一步完善不同主题框架的内容和填充对应的空位(slot),通过实践感知获取直接经验也是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很好的输入途径。
六、总结
通过框架理论理解单元整体教学的重要性,能为英语阅读教学指明方向。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渗透框架意识,利用单元整体教学的模式进行教学和复习,有助于学生建构话题框架、积累框架对应下的知识,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语篇蕴含的深层寓意、拓展跨文化知识和发展多元思维。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依托不同的语篇类型,创设不同的主题语境,引导学生运用自身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元认知策略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使学生得以通过“情景图示化”的方法形成“框架”以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文字表述,提高英语阅读的能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