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补白,让学生学会表达运用

时间:2024-05-05

罗慧玲

“留白”是中国艺术作品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象的空间。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补白训练呢?

一、抓故事情节“补白”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叙事性的文章,这类文章多是围绕一个故事情节展开。情节的走向,也决定了故事的生命力。在课文中,往往存在重要的情节被省略或者在故事高潮部分戛然而止的情况,抓住这些情节的留白,可以强化学生叙事的情节意识,同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课文《小英雄雨来》讲述了雨来为了保护交通员李大叔被日本鬼子抓住,鬼子软硬两手想逼迫雨来供出李大叔的下落,可雨来却誓死不从,赞美了爱国、英勇、机智的品格。故事的情节还可以往后延伸,为这篇课文进行情节“补白”提供了空间。根据课文的留白,笔者在教学课文内容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雨来机智逃脱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有学生这样写道:

雨来从水里冒出头来,游向了岸边,他躲过了鬼子的子弹。

鬼子走后,雨来回到了家里,他把米缸挪开,并告诉李大叔,鬼子已经走了。

李大叔问雨来鬼子有没有为难他,雨来把刚才发生的事情都告诉了李大叔。李大叔竖起大拇指,夸赞雨来是小英雄。

在上面的案例中,学生根据课文已有的故事情节,对文本进行情节的“补白”,把人物描写的方法运用到情节“补白”上,做到了读写结合。

二、抓关键词句“补白”

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课文《灰雀》中,讲述了列宁与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当小男孩得知列宁也非常喜欢那三只灰雀,他决定把灰雀送回公园后,作者只用了“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这一句话简单带过,至于小男孩在决定把灰雀送回去之前是如何想的?作者并没有写,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根据这篇课文的留白,笔者提出如下问题:

“小男孩回去后,看到自己手上的灰雀,他心里会想什么呢?”

学生的思考非常多元,但大部分学生都把重点放在小男孩如何犹豫不决的矛盾心理描写上,有的学生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道:

多好的灰雀啊!可是列宁叔叔那么喜欢这漂亮的灰雀,而且他俩的感情那么深,我不得不让灰雀回到列宁叔叔身边。其实,我本来想和这可爱的灰雀一起开开心心地长大的。

“灰雀啊灰雀,我不能和你在一起了,才见到你不到几个小时,唉……不过,我会想你的,你这么可爱,这么活泼……我走了……”我站在灰雀面前自言自语地说。

学生牢牢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发挥了充分的想象,体会小男孩因喜爱灰雀不愿意把灰雀送走,但看到列宁也那么喜爱灰雀,不得不把灰雀送回的矛盾心理,从而把握住了人物的特点,积累了阅读的技能,还锻炼了写作能力。

三、抓住课文的重点“补白”

在教学《桥》一课时,学生对故事比较难理解,特别是对故事的背景,在我们这个年代,无法想象还会发生这样的事,因此,学生也就不能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形象了。毕竟对他们来说,这样事情距离他们太遥远了。因此,在《桥》一课的教学中,为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共情,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补白”拓展练笔:

老支书,面对着汹涌的洪水,你为什么还站這里?

老支书说:__________________

老支书,他可是你的儿子啊,你为什么不让他先逃走?

老支书说:__________________

老支书,你想对你的儿子说些什么呢?请大声地说出来。

老支书说:__________________

我知道了,您就是一个人,您就是一座桥。

通过这样补白,与村支书进行心灵对话,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他的内心,理解人物形象。在这样与老支书的“对话”补白中,人物的形象凸显出来了,老支书那舍己为人、心系人民群众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出来了,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落实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难点。

像“补白”这样的课堂设计,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和思想。久而久之,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提高,创造能力也能得到发展。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若能精准捕捉课文中的“留白”,精心设计言语训练,大胆给予学生一次语言实践的机会,就能收获一份惊喜。

责任编辑 邱 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