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5
蔡辉群
在农村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提出数学问题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在常规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一种学习环境下,间接地剥夺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权利,学生没法问。农村学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习惯,个性等因素也影响着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其次,农村学生问题意识淡薄,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整体水平较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概念不清楚,表述能力差。年级越高,能主动提问题的学生越少,大多数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些比较简单的问题,或者模仿平时所能做的习题提出的,缺乏创新性。针对上述情况,我拟订了以下策略,进行教学探索。
策略之一:打造幸福课堂,营造“敢问”氛围
微笑,是人的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表情中,最为神奇、最有魅力的一种。老师的微笑,会让学生感觉是一股暖流,给人幸福感与力量。在进行教学中,不是每个学生对知识点都能理解,而又不敢于提问,而老师的微笑可以很好地消除学生的焦虑和紧张情绪,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能更好地和学生交流。其次,存在有一部分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怕说错了,同学们笑话自己,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提问小能手”评选,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关注学生独特、奇异的提问和回答,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投入学习,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只有构建平等、和谐的幸福课堂,让学生才“敢”问。
策略之二:构建“质疑”课堂,探索“会问”路径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良好的问题情境是质疑的前提。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实例和原本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结合起来,创设问题情境。如:在学习“百分数的应用”时,我将自己的购物过程分享给学生:周末,老师去逛超市,发现来来超市和三星超市都在搞促销活动,来来超市购满100元的送20元,三星超市购满100元按原价的90%销售。这时你会想到什么问题?将生活中的实例转换为学生身边熟悉的,可见的,感兴趣的数学情境,促进学生的探究欲望,诱发问题的产生。
(二)实践质疑,引发思考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直观的动作,让学生在操作、想象中提出问题。如学习《包装的学问》时,我是这样设计:结合“六一”儿童节活动,让学生每人带一盒旺仔牛奶,以四人为一小组将四盒牛奶能摆成几种长方体?如果将四盒牛奶包成一包,怎样才能节约包装纸?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然地产生“不同的摆法长方体的长、宽、高有变化了,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又是多少呢”,有意识地设置“问”的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有“问”可提。对于大胆提出问题的学生老师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三)时时质疑,留有余地
在数学课中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存在着差异,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会出现偏差,这时老师要放慢教学节奏,为学生适当预留思考的时间和提问的空间。比如:在“用方程解决问题”时,我给出题目:李叔叔给王叔叔送一份材料,两人同时从家出发,李叔叔每分步行80米,王叔叔每分步行60米,两地相距840米,你能提出数学问题?这时学生要联系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关系,要提出数学问题就要根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和数据为切入点,让他们通过充分讨论交流后,在思维上的相互碰撞中構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其次,鼓励他们质疑教材、老师、同学,有疑就问。课堂教学中“留有余地”,给学生留些“空白”,多给学生“悟”的时间,“疑”的空间,必有“问”的收获。
策略之三:落实应用意识,创新“善问”思维
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会用数学眼光观察、思考在生活中的现象,并能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将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去。如在《长方体》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我根据一道题目:一个棱长为6cm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是多少展开教学活动。学生完成第一个问题后接着问:谁能找出第二种方法计算它的体积?如果又将正方体的一条棱的长度增加3cm后得到一个长方体,若要制作这样一个铁皮油箱,你会想到什么问题?学生脑子里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①这样的油箱至少需要多少铁皮?②这个油箱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③这样的油箱容积是多少升?(铁皮的厚度略去不计)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进行梳理和归纳,自觉地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提升了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徐国坚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