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如何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

时间:2024-05-05

林国坤

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在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并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在“做”中学数学,在探究中学数学,在合作交流中学数学的方式。将过去的说数学,听数学,黑板上的数学,转变成为做数学、用数学。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进而获得主动发展。多年来,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实效性出发,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探究学习,取得了一点成效,我在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悬念,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很有帮助的,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能被2、5整除的数”的教学中,教师请学生任意列举一个数,教师能快速判断出它是否能被2整除。随着学生列举的数的增多,教师依然十分快速地判断出结果。“秘密何在呢?”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学习热情很高涨,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这样学生的思维在教师提供信息的撞击和引导下得以活跃,使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研讨气氛中。

二、开放课堂,营造探究环境

开放课堂,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习者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在参与中表现。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课内外和谐衔接。更重要的是要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例如,在口算训练里,我出了“130+380”一题后,很多学生很快就说出了答案,并说出他们的计算方法。有的说:“130+300=430,430+80=510”,有的說:“100+300=400,30+80=110,110+400=510”,还有的说:“100+380=480,480+30=510”方法多样,课堂活跃。学生们跃跃欲试,都想发言。还有的学生问我:“究竟有多少种算法?”于是,我趁机让他们分组展开讨论,说一说还有哪些算法,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学生总结了十余种算法。课后我又激励学生,你们想不想把你学到的知识去帮助别人,如果有兴趣的话,放学后就可以到集贸市场去练习……这样,学生探究的欲望才能不断生成,思维才能不断的发展。

三、开放思维,留足探究的空间

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应多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途径来调动眼、口、手、脑、耳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探究知识规律,为知识的内化创造条件。如:《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为了给学生创设个性化的学习空间,鼓励他们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去学习,我这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猜想(     =     =     )进行验证:“课桌上的信封里放着一些材料,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材料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如果你觉得不需要这些材料,当然也可以。”这样的设计不仅给学生的探索活动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机会,也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事实上,学生的验证方法是丰富多彩的,甚至是出乎意料,富有创造性的。其中有借助实物根据分数的意义来验证相等关系的;也有的不用实物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算出分数值来验证相等关系的;也有的把分数改写成除法再根据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来验证相等关系的。可见,给学生留足探究的空间,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使活动真正自主开放,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材中处处含有探究的内容,生活情景的再现——它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去挖掘教材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探究的问题,尽量还知识发展过程的本来面目。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和使用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并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钻研业务,对工作精益求精,关心教育形势的发展,关注教育、教学改革信息,注重业务进修和知识的更新,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责任编辑徐国坚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