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5
梁林芳
一、读什么与怎么读
(一)读什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称“新课标”)对“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课程内容有明确指引,“附录2-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中列举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为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了足够丰富的读本。然而,即便如此,我们在给学生圈定阅读范围、指定阅读篇目的时候,还是经常会遇到学生提出的“异见”:老师,我能不能读点别的?
我们认为,阅读范围的指定是必要的,但学生的“异见”和“附录2”里的一句“下列篇目仅为举例”,也在提醒我们在读本选择时应该保有的广度和自由。正如新课标在“必修课程学习要求”里这样叙述:“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
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的因素,激发学生兴趣是阅读教学活动的基础保障。教师应该注意保护学生的兴趣意识,少一点独断,多一点共商,容许他们处于不同的阅读层次,鼓励他们读不同的书。或者说,在选本策略上,不妨放低要求,先建立信心,再葆热情,通过要求的逐步提升带动他们自择、自读能力的提高。这样,才能选到学生乐读、爱读的书目。
在读书这件事情上,埋下一颗种子,比指明一条道路更加重要。
(二)怎么读
整本书阅读与研究作为课程主要不是关注读到了什么,而是关注阅读的方法、思维的提升、能力的养成。叶圣陶先生说:“多读多寫固属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学习金字塔理论”发明者爱德加·戴尔认为,最有效的阅读方法莫过于“读”以致用,以用“促”思,以“任务驱动”检阅“习得”效果。
因此,我们主要采用泛读与精读结合、检视与研究结合、读与写结合的进阶式阅读方法,推进整个阅读教学活动。泛读检视在课外进行,或摘录,或批注,梳理情节内容、人物关系;精读研究主要安排课时,每周两节,或设疑问,或定话题,组织学生分享、讨论,交流体验与思考。
在阅读任务设计上,我们充分考虑学情特点,鼓励学生基于真实思考做出的解读和判断,既不能因为规矩过多限制了他们的个性理解,也不能因为要求过高超越了他们的认知能力。在某个特定作品的理解与评价上,我们可以有相对清晰、精确的见解,但见解本身不应该是单一、绝对的。有见及此,江苏刘恩樵老师主张“先读了,再说”,又是另一种的见识。
二、研什么与怎么研
(一)研什么
正如新课标“学习任务群1”关于学习目标与内容的解释,“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旨在养成习惯、提升能力、促进思考、形成价值,也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实践上,把宏观目标具体化、把重点话题问题化,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应有之为。
当然,“研什么”与“考什么”之间,是潜在的现实利害关系。整本书阅读与高考考查有何现实关系?我们认为,我国目前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和考试,既无系统的理论研究成果,也无可资推广的成熟的实践经验,如果非要通过考试这个指挥棒推进阅读教学工作,只会加重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抹杀了阅读的个性与自由,生出陈腐的味道。日前,2020年新高考首份官方语文模拟试题正式出炉,变化包括:兼考现代新诗鉴赏、文言文出现主观题(全卷主观题增加,客观题减少)、作文坚持侧重考查交际应用和情景写作……似乎在提醒我们:高考语文考查正在继续增加广度和厚度,反映时代阅读的特点和要求,越来越倾向于全方位考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教学或将真正进入一个“慢”养“大”成、厚积薄发的新阶段,那些急功近利、套路化与模式化的备考时代,或将一去不返。学生只有在阅读广度、厚度、速度上跟上要求,全面提升阅读能力与思维品质,才能笑傲今后的高考考场。
(二)怎么研
对于一部书,研读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评点、索隐、考证、评论等。基于农村高中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阅读习惯尚未养成的特点,研读教学宜多采用情景化活动设计的方法,创造情景,提供任务,引导他们生成兴趣、主动切磋、习得方法、养成习惯,有序而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综上所述,“整本书阅读教学”是旨在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在活动实施中我们不妨“宽”选读本,“细”示方法,“明”订目标,“巧”设活动,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研读能力,埋下一颗健康的种子。
责任编辑 黄佳锐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