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5
谢锦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化。”这一描述不仅要求学生能认识图形,而且还包括“能够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并进行之间的转化”。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呢?
一、通过观察,形成空间观念
数学是一门有较强思维性质的学科,观察是进入思维活动的一个窗口,是学生认识事物最直接的一种方法,也是形成和发现数学知识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充分利用直观的实物模型,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参与,是形成小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
如在教学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特征时,设计这样的情景:将牙膏盒(长方体)、小礼品盒(正方体)、可乐罐(圆柱体)、冰淇淋蛋筒(圆锥体)和乒乓球(球体)逐一展示,请学生观察想象:这些形体分别与哪些图形有关?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不断感知,积累丰富的表象,这样才能为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奠定基础。
二、动手操作,激发空间想象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可以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主要依赖于观察、实验和必要的动手操作。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带来了许多图片,有动物图片、生活物品图片、几何图等。首先让学生观察,折一折,比一比,如蝴蝶、天坛、飞机图形等图片,然后让他们试着“对折”,然后说一说,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终于认识到这些图片对折后都是两边大小、形状一样,感知完全重合。通过验证,学生轻松地明白了什么是“对称”,什么是“轴对称图形”。接着,要求学生独立创作一个轴对称图形,学生手脑并用,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了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在做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了完全重合的特征。学生在丰富的动手操作中,探索出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激发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引导思考,提升想象空间
培养小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一般情况下,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以看为主要方式,而忽略了“思考”的环节,因此,应注重小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的习惯养成。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先将一张纸对折后剪去两个圆,一个圆在左上角,另一个圆在右下角,展开后会得到什么图形?让学生充分讨论、争论,甚至辩论,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彼此争论中明白得到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线就在对称轴上,右下的圆离对称轴近,而左上的圆离对称轴远。
再如在教学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特点时,先让学生从几根小棒中任意抓三根围一围,让学生感知到:有些情况可以围成三角形,有些情况不能围成三角形,学生一边围一边记录每根小棒的长度,并对此进行分类,同时让学生思考得出:当两条较短边之和小于最长边则不能围成三角形,反之则可围成三角形,从而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特点。
在观察中思考,展开想象的翅膀,就如同阅读中“不动笔墨不看书”一样的道理,少了思考环节,观察也变成无用功。
四、媒体辅助,培养想象能力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通过电脑的动感展示,使物体活起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如在《角的度量》教学中,用量角器量角是教學中的难点。因为画角实际上是在量角器上“找”现在的角,而量角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一些,不仅只是“找”的问题,还有对应、方位等操作性技能技巧问题,加之量角器本身有内、外圈两个方向相反的刻度,什么时候用内刻度方向,什么时候用外圈刻度方向,对于小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利用课件,可以把静态的图片表现方式——分解成“片段的动态画面”,再组合流畅的“连续动态画面”,这种局部和整体、静态与动态的过程演示,清楚流畅。学生可以从片段的动态画面中形成感知,自己发现操作要领,在完整的动态画面中感受操作全过程。
在几何图形的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可以使无形变为有形,使有限变为无限,使学生获得空间与图形的鲜明表象,积累几何图形丰富的感性经验。
总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策略有很多,上述四个小策略只是粗浅的感悟。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学生生活、学习经验长期积累的过程,我们应该多想策略,化难为易,把培养空间想象力贯穿到整个教学中去,并逐步转化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 龙建刚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