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5
林丽娱
统编本教材的阅读单元,就是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的。从教材中可以看到,每个单元的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练习系统之中。具体到一年级下册教材,语文要素的落实主要体现在课后练习和文中的泡泡里,为教师教学提供线索和抓手。所以,低年级语文教学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统编本教材、如何选择适切的内容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了当下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新研究课题。
我以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树和喜鹊》为例,谈谈自己在运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做法.
一、多种形式识字,渗透方法,利于理解课文
识字是流畅朗读的基础,流畅朗读是阅读理解的基础。所以,准确识记生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重视的内容。而且,阅读中的识字,不应把生字仅仅局限于字形识记和字义理解,而应创设条件把生字置于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借助汉字感悟语言,理解文本内容,领悟文本内涵。
1.从图片、字形识记单个生字,多种方法结合,提高识字效率。如:《树和喜鹊》中的生字“窝”的教学,我用图文对照,让孩子们借助图片,认识鸟窝,先为孩子建立初步的直观印象。然后让孩子说说“窝”字的字形,孩子们经过一个学期的识字学习,已经具有初步的识字能力,所以大多孩子能想到用“加一加”的方法,说出“穴+呙”。孩子们在上学期《影子》学过“宝盖”,在《雨点儿》学过“穴宝盖”,我对这两个部首进行复习,上面是“宀”,表覆盖物;下面两边表示洞孔。所以,“穴宝盖”的字多和孔、洞穴有关,进一步加深了孩子们对“窝”的认识。下面的“呙”,有的孩子在课外主动认字,说出是家里妈妈炒菜用的“锅”的右面部分,还有孩子说是“火锅”的“锅”的右面部分。我进一步点拨,告知孩子,“呙”意为“圆形中凹”“锅形”,并用手比划演示。至此,孩子们对“窝”的音、形、义都已经记得比较牢固了。接着,我小结道“窝”指的是动物的巢穴,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动物的家”,让孩子们仿照例子说说:鸟的窝叫鸟窝,狗的窝叫狗窝,自主拓展词语。孩子们说出了“蜂窝”“鸡窝”等,积累了词语,加深了对“窝”字的识记。
2.以词汇形式出现的生字,整体教学,帮助理解课文。如“招呼”这个由两个生字组成的词汇,在读到这个句子时,重点出示该词语让孩子读准后,我先让孩子招招手,然后我挥手和一个同学打招呼:“小惠同学,你好!”得到了同学的回应,我再和全班同学打招呼:“同学们,你们好!”大家积极回应,可以看出他们初步理解了“招呼”的意思,孩子们还发现了这两个字,一个是“提手旁”,表示手部动作,一个是“口字旁”,和口的动作有关,所以要一边招手一边说话问候,孩子的自主发现,让他们更好地识记了这个词。
我再出示句子“我们见到邻居,要主动打招呼。”讓孩子们读出,句子中再现这两个词,进一步加深孩子对字、词的记认,并为下文“树和喜鹊因为有了邻居而快乐”做了铺垫,为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3.找准该课生字学习重点,勾连整合,促进课文理解。《树和喜鹊》一课中,“孤单”应是本课识字教学的重点,在教学“孤单”时,我注意勾连整合,识记生字,更注意做到细读品悟,感受情感,为后文学习奠定情感和认知的基础。
二、多种层次朗读,读中感悟,加深理解课文
《树和喜鹊》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以读为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帮助孩子了解课文内容。孩子们充分地读,边读边欣赏插图,边读边思考,在朗读中想象,在朗读中感悟,真切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邻居与朋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间互助友爱的精神,切实让学生在读中悟其意、品其味、抒其情。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树和喜鹊》这篇课文朗读的首要任务。在学习时,我让孩子先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再识记、了解生字词,把课文读流畅。通过这样的朗读,达到一年级下学期流畅朗读的要求。
2.读中感悟,随课文感情的变化而有所感悟,读出自己的感受。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采用想象画面、创设画面、体会心理等方法,让学生读出感悟。如在朗读第1、2自然段时,我指导孩子读好三个“只有”,孩子们在学习第2单元课文后,说出这里用了反复的写法,再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画面,感受到它们没有同伴的孤单,与第2自然段的“孤单”相呼应,孩子们把朗读与理解、体会情感融为一体。
三、理解词语句子,读懂内容,培养理解能力
我们要基于课标把握准确,并围绕核心要素组织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达成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1.抓住重点词语及单元“语文要素”,让学生习得方法,提高理解能力。如《树和喜鹊》一课中,“孤单”是本课识字教学的重点,更是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的体现点。在教学时,我设计了多项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识记生字、明了字义,更注意做到细读品悟,让学生感受情感,从上段的内容中去加深体会,联系上文内容去促进理解,这样结合课文情境,体悟其在课文中的情感,并联系生活实际,让孩子强烈感悟,为后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此外,该方法的习得,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的训练,在接下来的课文学习中,孩子们都可以运用这个方法了解词语的意思,达成了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的目标,在后续的阅读学习中,反复练习和巩固,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具体做法在上文字词学习“孤单”时已有详述,不再累赘。
2.紧扣课后练习,对内容整合理解,提高思维能力。统编本教材第一册主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圈圈画画,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而一年级下册要求“找出课文中的信息,根据信息做简单判断”。与上册相比,一年级下册要求明显有了提升,找出信息之后,还要有自己的简单判断,结合阅读交流自己的体会。要达到这一目标,需采用的方法是前期作适当渗透,后期进行重点训练。
3.关注人文情感,感受“真善美”,培养审美能力。语文核心素养其中一个体现是审美能力,而能感受人性之美,也是培养孩子审美能力的重要方面。《树和喜鹊》这篇课文,正是通过故事,让孩子们感受邻居与朋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间互助友爱的精神和合作意识。所以,在学习课文后,我给孩子们推荐的“和大人一起读”的课外阅读篇目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的一篇课文《巨人的花园》。这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文中有多处内容进行了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感觉的对比,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
四、代入情境角色,想象对话,提高表达能力
在教学《树和喜鹊》时,我注重创设情境,让孩子们根据课文中的描述与表达的情感,根据生活中的情境,大胆想象,口头编写“对话”。如在课文的第一部分,我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感悟“孤单”后,创设了孤单的树和孤单的喜鹊的对话情境,让孩子们角色扮演,展开对话,让学生尽情想象说,并指引孩子们符合语境,大胆表达。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从树和喜鹊的唉声叹氣、寂寞无依中,进一步体会到“孤单”。在课文的第2部分,我引导孩子想象树和喜鹊都有了邻居后,之前寂寞的树和喜鹊,这时又会怎样说,从这次的“对话”中,树和喜鹊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在课文的第三部分,我再次创设了情境,让孩子进入热闹的场景中,并结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早上见到邻居、同伴时怎样打招呼、互相问候,傍晚时怎样问候、交流自己一天的见闻、收获、感受等。化身喜鹊,和同伴们打招呼,孩子们情绪高涨,像喜鹊们一样叽叽喳喳跟同伴们聊个不停。接着,我还抓住课文只写到喜鹊们打招呼,而没有提到喜鹊们白天出门后,树们又怎样聊天的“空白”,让孩子们继续展开想象,进行表达。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孩子们心目中的大树,就是喜鹊们的家,是牵挂着喜鹊们的“长辈”,树们絮絮叨叨聊的多是喜鹊们怎样了、又有了怎样的进步,牵挂着喜鹊们出门是否注意安全、什么时候才能回家等,可见父母长辈们平日对孩子们的关心、对孩子们成长的喜悦、对孩子们的“唠叨”与牵挂,已经潜移默化地植入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通过表达,他们把长辈的关心和牵挂进行了重现,也默默地感激着长辈们的养育之恩。这是这个情境创设的对话表达中给我的意外之喜。
责任编辑 钱昭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