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5
温国冠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这就明确了探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课程内容标准的要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应用探究性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就成了一个重要环节。
一、动手实践操作,体验知识生成
探究学习的丰富内涵决定了其學习目标必将是开放、多元、生成的。以问题驱动的探究学习是开放性,其过程和结果是多元、生成的。动手操作是数学探究学习时常见的活动,是实现探究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在探索中解决问题,在亲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体验到知识的生成。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启发、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指导学生尝试用一根棒子、一个瓶子、一根铁丝、一杯水、一张纸、一堆沙子等等的材料资源,进行亲身实践探究,让学生亲历数学探索历程,并从中感悟到知识的发展与生长,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更具生成性。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的体积时,首先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分小组让学生找来长度不等的小棒子、一些长方形纸张和橡皮泥。然后让学生参与动手操作实践,用橡皮泥作点,小棒子作线段,长方形纸张作面,初步体验“点”“ 线”“面”之间的内在联系。思考:如果用同样的方法在相交的点作六个面就会组成一个什么形状?(长方体)
上述的各个环节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展开,而且思维层次逐步提高(“点”—“ 线”—“面”—“体”)。通过以上问题的思考,基本上就可以了解长方体的空间形成了。这时再让学生按小组分工合作,二人拼摆长方体,一人记录,一人监督,探索长方体体积与什么有关?学生尽量用多的学具拼摆,从2个、3个、4个、5个到10个或以上,通过观察、分析、比较、验证等手段,在画、找、拼、摆的操作活动中获取新知识。
这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分步探究、步步深入,使学生思维经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这样的探究是科学有效的,它集合了学生的动作、语言、思维和创造的全部本能,而不需要外界强加给他们这些概念的对接,让学生自己形成概念,使学生更直接地、主动地、轻松地理解和辨别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关的概念内涵,实现了学生对知识自主建构的新体验。
二、激活知识运用,促进自主探究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极其强调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对新知识学习与理解的重要作用。在开展探究性活动学习的教学中,学生一定是通过迁移、转化等手段,悟出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相关联的规律、特点,从而轻松捕获知识点,变“学会”为“会学”,使自已成为一个探索者、发现者。
例如,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简便运算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整数加减法运算定律。思考:整数加减法运算定律对分数加减法同样适用吗?又如,运用摆、切、拼的方法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后,能否由此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呢?教师提出问题后,接着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转化、观察、比较等探究出这些定律、公式。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容易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而找到能用于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效能。
三、直面生活实践,体验应用价值
探究学习要求从实际的问题中抽象出数学内容。教学中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实际问题引入抽象的数学概念,得出数学规律。并且,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不但源于学生实践,而且可以用于生活实践。
小学生是最喜欢吃零食、买东西的。在小数乘法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课外作业:去超市采购 “六一”儿童节的一些奖品。问题:将班费给每个小组50元,大家设计一个合理的方案,看看哪个小组能用同样的钱买回最多商品?(要求商品尽量多样化,且同一类商品不能超过4件。)小组内通过调查后进行认真比较、计算。有的商品打5折、8折,有的商品买2送1、买3送1。学生积极性非常高,经过一轮又一轮反复比较、筛选,最终得出最优方案。接着,教师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讨论:“你们小组共买回几种商品”“哪种商品优惠大”“商品优惠大意味着什么”“有几种计算方法?哪种计算方法更简便”“通过这节课,你认为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吗”这样的设计,利用情景、化静为动,把小数乘法的计算与“六一”儿童节购买商品结合起来,并让学生带着问题、任务进行有针对性地合作探究,一下子就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使学生深深地体验到应用数学的价值。
责任编辑 龙建刚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